摘要:那么唐太宗真的就那么“怕”魏征吗。”唐太宗大喊:“除了魏征还能有谁。

“启奏陛下,我不想做忠臣!”这话是谁说的?它是唐朝初年的贤才魏征讲的!魏征(580~643年)巨鹿曲阳人!初随李密逐鹿天下,李密失败后,魏征投奔了李渊集团。在太子李建成的门下成了一名高级幕僚!“玄武门之变”后,被秦王李世民收入麾下。随后唐高祖李渊让位于秦王李世民,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在历史上以“虚心纳谏、匡正过失”而闻名。也因此而得以成为了一代有贤名的封建君主,“贞观之治”的历史成就,便是对他执政作为的最好体现!而唐太宗能够取得贞观之治的成就,固然与其具有深谋远虑的政治眼光以及勤奋有为的执政风格分不开。但是以魏征为首的贤臣能够及时发现唐太宗的执政失策之处,并加以劝谏,也是促成贞观之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魏征对唐太宗的劝谏,是不分大事还是小事的!只要发现有不对的地方,即行谏阻。哪怕是冒着触怒皇帝,惹祸上身的风险!乃至于有一次,唐太宗在退朝返回后宫之后,大发雷霆之怒!对着长孙皇后恨恨的说:“我早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皇后不解的问:“是谁惹得陛下如此气恼?”唐太宗大喊:“除了魏征还能有谁?他竟然在朝堂之上当着众大臣的面,让我下不来台!”长孙皇后听完唐太宗的气话后,便笑着劝解道:“魏征敢于犯颜直谏,那是因为您是明君呀!假如您是个拒谏护短的昏君的话,那魏征又何必冒死苦谏呢?良药苦囗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哪!”

唐太宗听完皇后的话,很快就冷静了下来。他本就很欣赏魏征这种赤胆忠心、一心为国的“直谏”品格,又哪里会真的去杀掉他呢?不过即使是这样,魏征的直谏也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的——因为君主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臣子们即便是一片忠言,也需要防备不小心揭了皇帝“逆鳞”,致触“天威震怒”的后果!然而魏征却仍然是该怎样还怎样,根本就不会因为害怕“犯颜”而失去“直谏”的勇气!

有一日唐太宗趁魏征去外地出差之机,想去南山打猎游玩一番。换换心情,放飞一下自我。但是当车马士卒都己齐备之后,唐太宗听说魏征要回来了,便又改变主意不去了!属下臣子询问:“陛下己经准备好了去南山游猎,为什么又改变主意不去了呢?”唐太宗笑道:“朕这是怕那魏征回来,责备朕因为贪玩而耽误了国事啊!所以才停止了此次的游猎呀!”——这个典故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中缀南山”。

另有一次,唐太宗好不容易有了空闲的时间。便想玩一玩自己平时最喜欢的鹞子!正玩得起劲时,有人通禀:“陛下,魏征有要要事求见!”这下子把唐太宗弄得有点措手不及了:魏征己经快到了,可这鹞子一时还找不到地方藏!这可怎么办呢?唐太宗急中生智,将鹞子藏在了自己的袍服之內!可是鹞子毕竟是鸟,是活物。是活物就会动啊!可它一动就露出马脚了吗?为此唐太宗只好一面听魏征奏事,一面紧紧的按住怀中的鹞子。待魏征奏事完毕,退下回府后,唐太宗急忙掀开袍服,捧出鹞子一看:心爱的鹞子竟然己经死在了自己的怀中,它是被活活闷死的!这就是“鹞死怀中”这一典故的由来!

那么唐太宗真的就那么“怕”魏征吗?他可是皇帝呀,自古只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从未听说过会有掌握皇权的君主会怕手下大臣!除非是汉献帝那样的傀儡皇帝,因为有名无实,才会去怕权臣曹操!唐太宗不是“怕”魏征,他是怕自己给自己定下的“铁律”——虚心纳谏,勤奋治国。大唐是建立在前隋乱世的基础上的。那曾经有过“开皇之治”的、强盛于一时的大隋朝,不也因为隋炀帝的不纳忠言、胡乱作为,而在短暂的时期內就被推翻了吗?作为亲历者,唐太宗实在是太清楚了:民可载舟,亦可覆舟这个道理了!殷鉴不远,为了不重蹈前隋的覆辙,唐太宗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也因此才会“怕”魏征!

魏征曾经在贞观后期,就唐太宗在政事处理方面,不如贞观前期那样有为,而向太宗上书进言。言词一贯仍然带着魏征固有的那种骨骾与率直!而这样的批抨意见,也不是哪个自认为开创了千秋伟业的君主都能接受的!然而唐太宗尽管也有些不高兴,但还是接受了下来。并且还将它刻画在屏风上,供自己每日观摩,借以警示自己!由此可见,尽管唐太宗是位明君,可是有时也需要清醒一下头脑,而魏征就是那副“醒脑汤”!

魏征如此敢谏,又肯尽忠职守,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唐太宗虽然有时也觉得这个人有些讨厌,可又离不开他的苦囗良言!有一次太宗玩笑式的询问魏征:“卿尽忠为国,犯颜敢谏。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忠臣了吧?”哪知魏征却回答道:“启奏陛下,臣不愿意做忠臣!在臣心里愿意做一个良臣!”太宗闻言一愣,不由问道:“依卿所言,何谓忠臣?又何谓良臣呢?”魏征笑答:“上古尧舜之君有贤名,属下臣子也敢于谏正他们的得失。尧舜虚心纳谏,使得君主有德而国家大治,臣子有为而无谏言之罪;夏桀和商纣,不纳忠言,妄杀忠臣,致使君主的过失得不到匡正。因此而国破家亡!尧舜的臣子于国有功,于己无害,是谓良臣!而桀、纣的臣子,进谏不从。因此于国无益,于己有害!拼得一死,只落个忠义空名而己!这就是良臣与忠臣的不同之处!”太宗闻言大悦:“朕自当要做尧舜那样的贤君,而卿自当尽你这良臣的本份哪!”君臣二人相对而笑!自此以后,魏征一如既往地向太宗进谏,匡正他的执政失策之处。唐太宗也肯继续虚心纳谏,贞观之治的成果也因此得以维系下去。

公元643年魏征因病而去世,唐太宗十分伤心。他是在为失去了这么一位敢于匡正自己执政过失的良臣、诤臣而感到惋惜和难过啊!唐太宗对着朝臣们悲伤的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正过失!现在我失去了魏征这面镜子,能不为之伤心难过吗?”朝臣闻言也为魏征的去世而感到痛惜,同时也因唐太宗为失去良臣而伤心的态度而感动不己!

贞观之治的成功,当然和唐太宗李世民具有雄才大略分不开!但是与唐朝初年在朝堂之上,能够拥有一批象魏征那样的良臣、诤臣、忠臣的辅佐也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大唐王朝近三百年的天下,其基础也是在“贞观之治”时打下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