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林升

南宋小朝廷,自偏安江南以来。一贯于苟且偷安,不思进取。江南的繁华锦绣,歌舞温柔,早就把南宋君臣的那本就不多斗志消磨光了!他们一心向金国乞求和平,为此不惜出卖国家利益,视尊严为无物,弃故土若敝履。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抗战的主战派将领们,纷纷受到主和派官僚的迫害---岳飞元帅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精忠报国英雄出世,三心二意朝廷苟安

岳飞像----图片来源于东方IC正版图库

01、岳飞(公元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因有感于北宋亡国时,国家离乱、百姓痛苦的悲惨现状而毅然投军。岳飞的母亲是一位深明大义的人,为了支持儿子投军报国,为儿子在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的字迹---精忠报国也自此之后,成为岳飞为之坚持了一生的理想。

岳飞开始投军时只是一个下级军官,但是每逢战事却都能奋勇争先,多次立有战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岳飞还敢于忠耿直言。在南宋初建之时,面对着是战还是和?要战如何战的问题,岳飞不顾自己人微言轻,骨鲠给宋高宗赵构上书建言:建议赵构用御驾亲征的方式,以便激励军队的士气,从而将南宋军队的意志凝聚起来,使抗击金国入侵的形势好转起来!

但是令岳飞没有料到的是,宋高宗早就被金军给吓破了胆子!“靖康”年间发生的惨烈事变,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以及大批皇族被迫屈辱“北狩”的可怕场景,一直萦绕在赵构的脑海中。所以赵构对金人是避之唯恐不及,又哪里敢率军“御驾亲征”?那在赵构看来,无异于送羊入虎口!因此赵构一见到岳飞的上书便勃然大怒!他立刻下旨:将岳飞革去军职,降为士卒。

02、岳飞一片忠心,但却落了个这样的结果,哪能不为此而寒心!失望之下,岳飞离开了军营,准备返回家乡种田,决心不再为这昏君效力了!此时正在临安参加军事会议的老将宗泽得知了这个消息,深知岳飞人才难得,是绝不能轻易抛弃的!为此宗泽连盔甲都顾不得脱,便带着几位随从骑快马急匆匆地追赶上去,决心一定要挽留住岳飞!

宗泽好不容易才追上了岳飞,对他苦口相劝:”鹏举精忠报国,有胆有识,实为我大宋难得的人才。难道你会因为陛下的一时不明,就放弃了自己的志向吗?”岳飞见宗泽大帅亲自挽留自己,也是深为感动,而且老将宗泽的话也是很有道理的:是呀,自己的理想是驱逐金人、还我河山!又岂可因小而失大?于是便回心转意对老将军宗泽讲:“大帅讲得很有道理,在下决心继续为国效力!可是我已经离开了临安军营,现在又该往哪里去呢?”

宗泽听到岳飞同意留下,自然十分高兴!不过既然是皇帝的旨意,自己也没法违抗。思来想去决定把岳飞推荐给东京留守杜充,希望杜充能够重用岳飞。宗泽把这个意思讲给岳飞后,岳飞见又能为国效力了,便也欣然同意了!临别时,宗泽又脱下自己穿着的盔甲,赠给了岳飞,此举令岳飞非常感动,敬谢不已!拜别了宗泽之后岳飞便直奔东京而去。

03、然而杜充这个人也非大将之才!他虽然做了东京留守权高位重,但是面对着金国的威胁也没有与之血战到底的决心!反而在金军气势汹汹的压力下生出了退悔之意。随后后金军又再度大举南下,径奔东京而来。而那位杜充将军,竟然会弃城而去,将东京城拱手让给了金军----金军为何不一举占领所有的北宋故土,而是要与宋军反复争夺?那是因为面对着沦陷区人们的不断抗击和南宋主战派将领的坚持斗争,金国在一时之际还没有绝对的实力可以在此建立起稳固的统治----这也是为什么金国要先后在北宋故土上建立伪楚、伪齐这两个伪政权,当作能够完全吞并北宋故土前的过渡的原因所在!

杜充手下的军队一见主将跑了,顿时便兵无战心、将无斗志,也随之四散奔逃!这时只有岳飞带领手下不多的将士,同金军开展游击战。后又聚集了沦陷区的各路义军联合作战!因为岳飞指挥有方、作战勇敢,所以逐渐把这支军队训练成了一直纪律严明、奋勇杀敌的铁军。人们私下将岳飞领导的这支军队成为“岳家军”。岳家军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严明军纪,对老百姓是秋毫无犯。因此而受到了广大沦陷区人们的欢迎与爱戴!而这时宋高宗赵构因为与金国和谈不利,所以也想以战迫和。因此赵构又对岳飞等人的抗金作战,表示出了积极的支持态度。他不仅升了岳飞的职,而其还为岳飞的北伐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

不过支持归支持,赵构对于大将手握重兵,一直还是抱有深深地警惕心理的。这又是为什么?其实如果从宋朝是怎么建立的来分析,就会对宋朝皇帝的心思完全了解了:宋朝是宋太祖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从后周柴氏家族的手里硬抢过来的!赵匡胤靠的不就是手握重兵吗?所以历代宋朝皇帝都对有实力的武将,难以信任----赵构对岳飞也是一样,担心他不受约束、心生异志!只不过现在是非常时期,所以祖宗定下的规矩尚无法恢复而已---君臣之间,其实是间不容发的,一旦君主对臣下有了猜忌之心,那就肯定不会有好结果。如果再有佞臣从中作祟,就更加危险。

二、岳飞北伐苦战金军,功勋卓著天下闻名

古代战车----图片来源于东方IC正版图库

01、岳飞的北伐是颇见成效的!公元1134年岳飞首度北伐就取得了击败敌军,克复了襄、汉地区,收复了大片国土的辉煌战果!这个成绩不是偶然的,它标志着广大沦陷区的宋朝遗民百姓,还是心向故国的。正是有了人民的支持岳飞才有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与此同时其他的南宋主战派将领也都在各条战线上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岳飞和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在历史上留下了“中兴四将”的美誉。公元1140年岳飞再次率军北伐,与金军统帅四太子金兀术率领的金军主力在郾城遭遇了。金兀术的军队本就兵强马壮,而且他们还有一支及其特别的骑兵部队作“加持”。

这支部队就是“人披重甲,只露双目。马挂铁甲,只露四蹄”的铁浮屠,又叫“拐子马”。这样的装甲部队,箭射不透、刀砍不伤。简直如同冷兵器时代的坦克部队!可想而知,要对付他们得有多困难!但是岳家军却可以抵御住他们的进攻。而且不仅抵御住了,甚至还有所斩获,并初步了解到了这支部队的弱点,从而为下一次彻底打垮他们打下了基础。紧接着,颖昌之战爆发了,金兀术率大军向宋将王贵驻守的颖昌发起了猛攻。金军的攻势太猛,王贵坚守不住了,只好向岳飞求援。岳飞遂率军予以大力支援,岳家军配合·王贵军对金军展开了迅猛攻击。

在此次大战中金兀术故技重施,又把铁浮屠作为全军的中坚来运用。可是这一次金兀术的运气可就没有上次那样好了----岳飞已经找到了对付他们的办法:使用勾连枪,专门对付由于身挂重甲而行动笨拙的金军战马!只要勾倒战马,那骑在马上的金军铁浮屠士兵,还能不乖乖受死吗?一旦身披重甲的金军士兵没了战马作支撑,就别说作战了,就是逃命也难以办到!岳飞派出了背嵬军和游奕马军这两支精锐部队,对金军实施突击,又集合全军力量向金军发动了猛烈打击。此战,不仅打垮了金兀术率领的金军主力部队。而且还将金兀术引以为傲的铁浮屠几乎全部歼灭了,心疼的金兀术哇哇大叫!

02、岳飞乘势率军直抵距汴京不远的朱仙镇,又和金兀术的军队血战了一场!在这场大战中,岳飞和大将张宪、岳云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将金军打得再次大败亏输!金兀术在接连失败的打击之下,对能否稳固有效地长期占据北宋故土产生了怀疑,也对能否抵挡住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称的岳飞部队的北伐失去了信心!因此金兀术甚至打算放弃汴京,渡过黄河北返金国本土,形势一度非常有利于南宋朝廷收复故土!

就在形势如此有利的时候,南宋朝廷里的主和派们坐不住了!他们一心要向金国乞求“和平”,而且也认为当今的形势是----金国强大而南宋衰弱,长期的战争将会对宋朝不利,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也为了自己能够安享这些荣华富贵,所以便向同样担忧金国强大,难以彻底战胜的宋高宗赵构进谗言。他们以岳飞北伐日久,军力已如强弩之末,唯恐日久难支为名,建议赵构召回岳飞---其实主和派的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而今的金、宋之间的对抗,是互有优势和劣势的。金国的优势是什么呢?兵力强大,内部一致对外!金国的劣势又是什么呢?中原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人民具有天然的反抗侵略和不义的信念。南宋的劣势则在于内部不和,皇帝对是战还是和三心二意!优势则在于占据地理优势,金国在尚不具备足以碾压南宋的时候,是无法一举将其灭亡的。而且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也支持“王师北伐,收复故土”。

其实赵构还有另一个担心:岳飞北伐日久,多次建立奇功,不仅受到了南宋举国人民的敬仰,而且还深受沦陷区百姓的支持和爱戴。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发展下去,恐怕会对自己的皇帝之位产生威胁!就算他岳飞不会在江南“造反”,那么他会不会利用通过北伐建立起来的威望与人心支持,而在收复的故土上割据自立呢?要知道大宋王朝可就是咱的赵匡胤老爷子通过兵变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里夺来的!万一再被别人夺去呢?在这种阴暗心理的作祟下,赵构下定决心:既然以战迫和的目的已经可以达到了,那么干脆就把岳飞召回临安!至于已经收复的故土嘛,反正也不一定能守住,为了不让武将有乘势壮大的机会,干脆舍弃!况且南宋也曾经发生过武将造反的事件:1129年苗傅、刘正颜就曾发动过"苗刘兵变"。1137年刘世光手下的大将统制官郦琼也曾发动过“淮西兵变”裹挟了十余万百姓,连同自己部下的4万兵马一起投靠了伪齐刘豫政权。所以赵构对武将一直是有心理阴影的。

三、北伐十年功亏一篑,英雄受害佞臣嚣张

岳王庙---图片来源于东方IC正版图库

01、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给尚在北伐前线等待进军令的岳飞!而此时的岳飞正在踌躇满志的与众将计划“直捣黄龙府,打垮金兀术,与诸君痛饮”。赵构的撤军令无异于一瓢冷水泼冷了众人的心!大家如何也没有料到皇帝会下这样的命令,而且还是在北伐节节胜利的时候!岳飞痛心地说:“我们十年的北伐成果,就因为朝廷的撤军令而毁于一旦!”众将也都无不为之而动容!是啊,面对侵略入侵不靠武力予以抵抗和驱逐,而只想要凭借妥协退让来乞求和平,这又怎么能办得到呢?即使一时与侵略者达成了妥协,那也是脆弱的。

”岳元帅就要奉命撤军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被附近的百姓得知了。人们听到了这个消息后不禁既惊讶又难过,纷纷前来挽留岳飞,许多人都留下了伤心的眼泪,大家说:“岳元帅呀,你们撤军走后,我们就又要做金人的奴隶了!接受他们的奴役,我们是不愿意的呀!”岳飞也同样难过,他动情地对人们说:“大家的心情,我是很理解的。你们都不愿意接受金国的奴役,而是要做大宋的子民!多谢你们啦,可是这个撤军的命令是皇帝下达的,我作为臣子又怎么可以违背圣意呢?”众人见到岳飞是一点要撤军了,都极力加以挽留,岳飞见众情难却,便只得多留了几日。不料,这却成了那些主和派在宋高宗面前攻击岳飞有割据自立野心的所谓'证据”。

岳飞返回南方后,宋高宗表面上称他劳苦功高,把他提拔为枢密副使,以这个借口夺了岳飞的兵权!岳飞虽然不再掌兵了,但是他在南宋朝野中的威望却仍在,而这却也令岳飞成了主和派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无日不以拔除岳飞为目标,而随着他们在赵构面前的不断进馋言,赵构那本就对岳飞功高震主,而感到忌惮的心理,又被搅动了。权衡之后赵构听信了秦桧等人的谗言,将岳飞、岳云和张宪一起下狱治罪!秦桧的党羽万俟觇受秦桧的指示,对岳飞尽行了严刑拷打,逼问口供:一定要让岳飞招认他就是有谋反的图谋!岳飞被打的遍体鳞伤,但却仍然是铁骨铮铮,宁死不屈!万俟觇强迫岳飞认罪,便给他纸笔让岳飞自己写自己的“罪状”。岳飞接过纸笔在上面只写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这几个大字!

02、岳飞被捕的日子久了,引起了朝野正直之士的不满与义愤!人们纷纷向皇帝上书谏言,为岳飞辩护。可是不仅没能说动皇帝赵构的心,反而遭到了秦桧一党的打压和报复!老将韩世忠当面质询秦桧,秦桧一时还奈何不得韩世忠,又见没法回应他的质疑,便于气急败坏之下脱口而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岳飞企图谋反这件事,虽无真凭实据。但是这件事莫须有!”韩世忠听罢后,痛心地说:“只凭莫须有这三个字,你们就敢把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将定罪入狱,这是在自折我大宋的擎天白玉柱啊!你们在做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啊!”

秦桧等人见到用尽酷刑,还是无法让岳飞认罪。恐怕天长日久会众怒难犯,于是便在宋高宗的默许下,于公元1142年将岳飞、张宪、岳云秘密杀害于风波亭!岳飞虽然没害了,但是后人们却没有忘记他,而是一直把他视作抵抗外敌入侵的英雄来看待。后来在宋孝宗继位后,他为岳飞平反昭雪了冤案,人们为岳飞在风景优美的西湖边上修建了陵墓。至宋理宗年间授予岳飞“忠武”的谥号。

后人对岳飞的评价一直都是很高的,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有湖北转运司在武昌为岳飞立庙时曾有一段公文“伏见故少保飞,提十万众,留屯鄂、汉而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捐躯殉国,有百战百胜之功。至今鄂州士卒整肃可用者,皆赖其力也。飞去世已三十年矣,然遗风余烈,邦人不忘。绘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就连岳飞的对手:金国朝廷也对岳飞钦佩不已。在岳飞去世60余年后,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金章宗在试图招降南宋大将吴曦的信中也表达了对岳飞的肯定。金章宗在信中说“.....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岳飞之威名战功,显于南北。一旦见忌,遂遭参夷之诛,可不畏哉!”

就让我们以岳飞的名作来为本文做结尾吧,这篇传至千古的名作就是《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