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公元712---770年),河南府巩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诗人。杜甫的祖父是杜审言。杜审言其人在历史上不如其孙杜甫闻名,但是他却有“狂徒”的称号。他曾经口出狂言:“我的文章就是屈原见了,也得甘拜下风。我的书法就是王羲之见了也得退避三舍!”杜审言狂妄至此,徒惹有识之士的嘲笑。也为杜甫日后走向仕途增加了障碍。

在杜甫生活的早期,因为家道尚好,所以他得以悠游两江、河北、山东等地,一路上饱览大唐盛世的山山水水,风俗民情。祖国的壮丽山河也促使杜甫产生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他很想在这个盛世之中有一番作为。

杜甫和李白----图片来源于东方IC

然而此时的大唐王朝虽然还有盛世之名,但是在实际上却早已是危机四伏了。在历史上的封建王朝里,一个帝王是否具备君临天下的素质和勤政爱民的作为。直接关系到一个王朝是可以保持长盛不衰,还是会因为君主的昏聩而导致盛极而衰!

在唐玄宗执政的前半个时期,因为他有着对自唐太宗之后,大唐王朝屡因执政君主的素质问题,而陷入政治危机的深刻教训,因而还是比较有作为的。唐玄宗不仅肯虚心纳谏、勤奋治国,处处向唐太宗学习,而且在用人方面也很谨慎。他所重用的都是像姚崇、宋景、张九龄等贤人作为自己的宰辅。国家也因此才会大治,也才有了“开元盛世”的辉煌历史。

然而为人做事就怕有了好的开始,但却因为不能坚持下去而没有好的结局。唐玄宗李隆基就是这样 :在他执政的后半期,由于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志得意满,因此而产生出了懈怠心理,顺带着也就走向了奢靡享乐之路。正如古语所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唐玄宗一旦在奢靡享乐的道路上滑下去,就再也拉不住了。

如果从年号上为唐玄宗的执政作为,来做一个划分的话,那么似乎可以用"“天宝”来为作为分界点---在天宝之前,唐玄宗是有所作为的。但到了天宝之后,他就一日更比一日地昏庸下去了。国家发展需要朝中有贤臣,然而此时的朝廷中已经很难看到贤臣的影子了。他们都被李林甫之类受到唐玄宗宠信的佞臣给排挤下去了。杜甫就是在这个特殊时期来到了长安,试图寻求实现理想的道路。然而此时大唐王朝的现实局面,注定了杜甫的理想一定会变为空想!

唐朝皇帝与贵妃----图片来源于东方IC

公元747年,唐玄宗因为见到朝中老是那几张老面孔,才感到朝廷需要补充新鲜血液了。于是便向天下发布了“求贤诏书”,试图通过科举发现一批人才。诏书一下,天下的才学之士闻风而动,杜甫也满怀希望地参加了这次考试。然而主持这次考试的却是佞臣李林甫,李林甫为了维护住自己的地位,早就下定了决心:在这次考试中一个有才华的人都不录用!因此包括杜甫在内的学子们全都名落孙山。而李林甫却对唐玄宗谎称,天下的才子早已被朝廷收入了囊中,这叫做野无遗贤!早已暮昏昏气的唐玄宗对此除了叹息之外,却是毫无办法。由此可见在天宝年间,大唐朝廷的腐朽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既然依靠考试没有进入仕途的希望了,而杜甫又不甘心放弃自己的理想,那就只有走第二条道路了。那就是走权贵之门的路子,希望凭借豪门望族的举荐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豪门望族的路子也不是那么好走的,又受到他的祖父杜审言的不利影响,所以尽管杜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却也只落得“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在长安待了近十年之后,公元755年杜甫才被朝廷任命“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任务是看守兵器库。此时的杜甫仍对仕途痴迷不悟,还对日后施展抱负心存幻想。但是到了天宝后期,国家早已是危机四伏了。在表面的辉煌之下,各种矛盾与冲突的萌芽正在潜滋暗长。

杜甫雕像----图片来源于东方IC

在这种现实情况之下,杜甫不仅没能依靠努力求得更进一步的机会。而且由于收入微薄,连养家都很困难了,在一个冬季连他的儿子也因为冻饿而死。尽管老百姓的生活如此艰难,可那些豪门贵族们却依然是整日里酒池肉林、挥霍无度,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激愤之下的杜甫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鸣。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在天宝后期社会矛盾的深重。

然而对大唐王朝的更大也是更为深重的打击,在随后接踵而来: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等将领联合了其他各族原本效力于唐朝的军队,突然向唐玄宗发难。他们打出了诛杀杨国忠的旗号,率领十几万大军铺天盖地的向唐朝内地杀来!由于唐朝承平已久,朝廷的危机意识淡薄。而人民也很久没有经历过战争,对于突发剧变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再加上唐朝军队大多都集中在遥远的边疆地区,广大内地的防御兵力不仅寥寥无几,而且还缺乏训练。他们的战斗力是远远不能同安、史叛军相比的。结果导致很快就被叛军攻下了大量的城池,有些守军甚至是不战而降。

洛阳、长安很快就都陷落了,唐玄宗在惊慌失措下只得逃往成都避难。留下了太子李亨去灵武、凤翔召集忠于朝廷的军队,抵抗并反击叛军。有许多没有来得及逃脱的官员都被叛军俘获了,杜甫也在其中。杜甫是忠于朝廷的,所以他在叛军的牢笼中度日如年,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随后杜甫侥幸逃出了叛军的魔爪 ,北上投奔已经在灵武称帝的太子李亨(唐肃宗)。唐肃宗正急于扩大自己的力量,所以对于前来投奔自己的才学之士,几乎是来者不拒的。由此杜甫便被任命为左拾遗---负责讽谏、监察之类。然而此时的大唐早已不复盛世景象了。各种力量之间的争斗也很复杂和频繁,臣属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获罪。杜甫也是如此,他在履职时触怒了唐肃宗,因此遭到了贬谪。

杜甫画像----图片来源于东方IC

遭到了打击的杜甫自此对于仕途再无兴趣,他感到在这个乱世之中,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于是就干脆辞官不做,来到四川投奔好友严武,依靠严武的帮助在成都修建了几间草堂,居住了下来。可好景不长,严武不幸病故了。失去了朋友帮助的杜甫在四川没有了依靠,被迫再次踏上了流亡之路。他曾经自嘲说“五十白头翁,南北也逃难。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在公元770年冬季,因长期颠沛流离而健康不佳的杜甫,在前往岳阳的小船上因病去世了,终年五十九岁。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大唐王朝盛极而衰的起落,见证了唐朝因为各种弊病和隐患积累的过于深重,而导致了盛世戛然而止的历史过程。对于安史之乱前人民的苦难生活体会很深,同时也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有着切肤之痛。因此他的诗文多是发出一些悲天悯人的感叹,记录了唐朝社会的成败得失,所以杜甫在后世又被人们称为“诗史”或“诗圣”。

杜甫草堂----图片来源于东方IC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