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此之前严安曾经给汉武帝上疏称“周失之弱,秦失之强”,希望汉武帝能够吸取秦朝因穷兵黩武而导致天下大乱之教训,从而避免汉朝重蹈秦朝败亡之覆辙。然而现在摆在汉武帝面前的是两难选择:如果继续讨伐匈奴,必将导致出现严安和主父偃说的国弊民疲、百姓嗟怨的结果。

一代雄主汉武大帝,为反击匈奴侵略而不惜穷兵黩武,汉朝也因此出现国困民疲之窘境。在此之前严安曾经给汉武帝上疏称“周失之弱,秦失之强”,希望汉武帝能够吸取秦朝因穷兵黩武而导致天下大乱之教训,从而避免汉朝重蹈秦朝败亡之覆辙。主父偃也向汉武帝进献谏言,然而汉武帝却并没有听取他们的建议。严安所谓“周失之弱,秦失之强”是什么意思呢?汉武帝又为何不能釆纳其谏言呢?我们可以尝试浅析之。

汉武帝---刘彻

一、严安上谏“周失之弱,秦失之强"的含义,及汉武帝为何没有釆纳其谏言?

严安所讲的“周失之弱”不难理解,他的意思是指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周王室既失去关中的地理优势,又因王室之衰颓而导致无以制衡诸侯。西周时代的礼乐典章随之而倾废,周天子就此失去了权威。结果导致丧失了一切权力的周王室,最终覆亡于秦军的铁蹄之下。这便是所谓的“周失之弱”。

严安所谓的“秦失之强”,引用其章句如下“……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

严安讲这段话的目的是,用秦王朝因不恤百姓,滥用民力、透支国力,不顾天下战火方熄,疮痍尚未复的现实,因肆意穷兵黩武造成万民嗟怨,致使秦始皇驾崩后暴乱四起,起义的狂涛席卷八荒、横扫四野,最终将强秦埋葬之教训,来劝谏汉武帝。希望皇帝能够以此为镜鉴,不要因为过渡使用武力,造成百姓受苦、国家疲弊之恶果!

秦始皇----嬴政

严安的话道出了秦朝覆亡的根源: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天下纷争,百姓在遭逢罹难之苦之后,秦朝本应及时予民休养生息,借以纾解民生之苦难、百姓之疲乏。凭此既可以为秦朝争取到六国百姓的归心,又可利用这个机会完善秦朝对天下的统治秩序,从而为王朝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彼时的秦朝天下正处于“新树不可摇根,幼鸟不可拔羽”的境地中。假如皇帝妄图用“马上打天下,马上治天下”的暴力方式,来统治刚刚完成整合的天下,则注定是无法成功的!但不幸的是秦朝正是采取了以严刑峻法治天下的错误策略,结果导致了根基未稳的秦朝只维持了15年的短暂统治!

严安希望用导致秦朝败亡的血的教训,来谏阻汉武帝的穷兵黩武,但是汉武帝却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汉武帝认为现在与秦时己经大不相同,秦朝败亡的原因在于人心尚未完全归附,根基尚未牢固之时,便急于对外肆意用兵。从而造成了国家疲弊、百姓离心的后果,所以秦朝岂有不亡之理?而汉朝则与秦朝不同,汉朝在汉高祖扫平群雄后,已经将整个天下紧紧地凝聚到了一起。而后又经过了“文景之治”的丰富积累,己经可以为自己扫平外患,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了。

并且以此时匈奴帝国之强大,更是亘古未有之劲敌。假如汉朝不能及时打压其嚣张气焰,则必将陷入边疆烽火四起,黎民遭受劫掠之苦的窘境。尽管用“和亲”的方式,可以求得苟和于一时,然而却终无安宁之日。故而汉武帝才会以攻为守,主动寻找消灭危险对手的机会,喊出了“宼可往吾亦可往!”的豪言壮语!所以严安的谏言不能被汉武帝釆纳。

冠军侯----霍去病

二、主父偃向汉武帝的进谏,也没有被其釆纳

在严安向汉武帝进谏的同时,主父偃也向皇帝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主父偃说:“……(秦始皇)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沮泽、咸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暴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主父偃的谏言与严安如出一辙,与严安“秦始皇北伐匈奴南佂百越,耗师糜饷以争无用之地”的意思大致相同。只是又从穷兵黩武,将带给国家凋敝和百姓灾难的角度,指出了导致秦朝败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主父偃的意见是很有道理的,但却还不够全面。穷兵黩武固然是强秦统治迅速崩塌的原因,但是秦朝那以“刑名法术”治天下的错误策略,更是引发了百姓与秦朝统治者的离心离德。

大将军----卫青

严刑峻法与穷兵黩武是埋葬秦王朝的两大主因,假如秦朝只推行严刑峻法,而不同时进行穷兵黩武的肆意征伐,或是对内实行仁政,推行爱护百姓予民休养生息的政策,那么只要其不过渡穷兵黩武,则秦朝的统治也不会在短暂的15年之后,便在天下人奋起反秦的怒火中,被焚烧得干干净净!而且从此以后秦国遗民再也没有了复秦的实力与能力,那奋六世之余烈而取天下的秦国,自此便永远的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自古以来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江山”,因此无论是夏桀还是商纣,以及秦二世胡亥,都输在了没有认识到“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上。而这种只想依靠武力的强大,妄图凭借严刑峻法镇压百姓的抗争,其结果当然只能是适得其反!导致了夏桀被成汤取代,商纣被周武灭亡,暴秦被天下诸侯共灭之的后果。

匈奴大单于

可汉武帝作为一代雄主,难道会不明白这些道理吗?他当然会明白导致秦朝败亡的原因,因此不会更不可能允许汉朝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然而现在摆在汉武帝面前的是两难选择:如果继续讨伐匈奴,必将导致出现严安和主父偃说的国弊民疲、百姓嗟怨的结果!可如果不继续讨伐匈奴,则不仅先前付出的心血与努力将付诸于流水,而且若待匈奴缓过劲儿来,必将会向汉朝发动更加凶残的报复反噬!所以即便是严安和主父偃的谏言再有道理,汉武帝也不能釆用。对汉武帝来说,讨伐匈奴是天赋之大任,即便是历千难、经万险也要实现的终极追求目标!

尾声:虽然汉武大帝为了实现自己的扫平匈奴,消除北方边患的目标,而没有采纳,也不能采严安和主父偃的谏言,但却不能因此说严安和主父偃的谏言没有道理。的确,如果说“周失之弱”,是因周王室衰微而失去了诸侯拥戴,所导致的自上而下式的缓慢衰亡。那么“秦失之强”便是一种因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兼之穷兵黩武引发了天下人奋起反秦的自下而上式的暴亡!

注:资料参考《汉书》、《资治通鉴》

西汉周边形势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