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眼中的基層文體、教育、醫療等領域現狀

3月9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前,今年兩會第二場“委員通道”開啓。

這場“委員通道”照例迎來9位委員,分別來自文藝、體育、教育、醫療、法律等領域。他們介紹了文藝進基層、普及“小籃球”、鄉村醫療建設等方面情況,雖然來自不同行業,但他們的履職經歷有一個共同主題:走進基層和人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主席馮鞏:

老百姓渴望文化脫貧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作爲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的主席,馮鞏表示,文藝志願者是中國志願服務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他們開展了“送歡樂下基層”、“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文藝支教、文藝扶貧等工作,不斷深入到工廠、農村、社區、學校和少數民族地區。

去年冬天,他們去了內蒙古科爾沁草原,看到當地的農牧民羣衆人均兩隻羊、一頭牛,趕着犛牛奔小康,基本上全都脫貧摘帽了。但是在物質脫貧的同時,他們更渴望文化脫貧。

“當時室外溫度零下20℃,室內4、 5℃,他們穿着節日盛裝,唱着原生態的敖包相會、跳着筷子舞,我們頓時感到屋裏很暖和。”馮鞏說,每一次深入基層都深切感受到,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文藝工作者只有不斷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才能創作出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劉月寧:

中國音樂開始“深層次走進去”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如何讓更多的外國人喜歡上我們的中國音樂?劉月寧表示,1988年,她第一次走出國門,在演奏中國揚琴的時候,許多外國朋友非常好奇。近年來,她率領“茉莉花”揚琴重奏團去過很多國家,感受是他們已經能夠理解和欣賞中國音樂的魅力了。“我們舉辦了很多活動,上座率非常高,而且還有一批粉絲。所以我認爲,中國音樂已經開始從簡單走出去發展到深層次走進去的歷史階段。”

劉月寧說,中國還在培養外籍的中國音樂專家,形成中英雙語的速成教學法。5年來,中央音樂學院培養了來自13個國家的200多名師生,展示中國音樂的魅力。“和而不同,音樂交流拉近了我們的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與世界分享中國音樂的願景會實現。”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冬奧組委體育部副部長王豔霞:

下半年發佈北京冬奧會吉祥物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北京冬奧會籌備工作進展怎樣了?9日,王豔霞借用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的一段話來回答:“巴赫說,北京冬奧組委工作非常優秀,各方面規劃非常細緻,所有進度都按時間表完成,這就是中國做事的方式。”

王豔霞說,我國籌辦國際賽事經驗豐富,2008年奧運會留下的寶貴奧運遺產,在這次籌辦工作中都得到了充分利用。目前,所有冬奧場館和基礎設施已經全面開工。“我們正在籌辦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測試賽,今年下半年還將發佈北京冬奧會的吉祥物。”

同時,我國運動員也在全力備戰北京冬奧會,要讓五星紅旗在賽場上升起。通向領獎臺的道路坎坷崎嶇,每一塊獎牌都包含着一代代體育人的堅持和努力,比如速度滑冰項目,在1992年,葉喬波就獲得了冬奧會的銀牌,和金牌相差僅0.02秒,但從銀牌到金牌,我們走了整整22年。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明:

將追蹤落實“小籃球”項目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去年,姚明提出提案,希望推動“小籃球”項目發展。“小籃球”是中國籃協推出的針對12歲以下青少年的籃球推廣計劃,規則根據成人比賽修改,使用適合青少年兒童使用的小尺寸籃球、降低高度的籃筐和小型球場。

9日,姚明亮出成績單:去年有10萬個6歲至12歲的孩子進行了“小籃球”運動員註冊。他對教育部、體育總局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

“我們相信小籃球不僅是遊戲,更重要的是讓青少年體會團隊的合作、個人的努力、成長的挫折等。”姚明說,“小籃球”運動的發展,將爲我國籃球事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今年,他將更多地關注去年提案的追蹤和落實情況。

聽到王豔霞介紹今年下半年將發佈冬奧會吉祥物後,姚明說:“我會去訂一個。”他接着說:“不過,我相信更多的中國冰雪運動員們會來訂你們的獎牌的。”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立醫院院長趙家軍:

建議村醫待遇納入財政預算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去年,趙家軍對鄉村衛生室調研後發現,我國村級衛生室建設差別很大,有的地區設備設施較爲健全,有的地區則建設得很差。

村級醫生待遇也並不高,導致很多醫生流失。有一個4000多人的村莊,3名村醫走了2個;還有一個1600多人的村莊,只有一個村醫,和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廚房改成的衛生室。

“醫療改革中,村醫、村衛生室是醫療網絡建設的網點。我們應該更加關注村醫,這是農民最方便的就診條件,對於鄉村振興非常重要。”趙家軍說。

趙家軍建議,加強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將村醫待遇和村衛生室建設納入財政預算。同時,很多村醫沒有拿到鄉村助理醫師執照,在人才建設方面要有更多設計。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律協副會長呂紅兵: 

律師是防範冤假錯案的同盟軍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呂紅兵在談及律師的作用時說,律師辦的其實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律師是防範冤假錯案最值得信賴的同盟軍。

呂紅兵說,此前媒體報道了一個律師辦案的故事。律師堅守了13年,終於爲一名會計洗清了冤情,當事人講,“是我的律師給了我勇氣。”其實,這個律師只是成千上萬名律師中的一員,爲當事人仗義執言的寫照。律師的初心是爲當事人提供精湛的法律服務,保障權益,是公平正義的守護者。

呂紅兵表示,今年是律師制度恢復40週年。現在,全國律師有43萬人,2022年將突破62萬人。“律師不是萬能的,沒有律師是萬萬不能的。我們要爲‘一帶一路’保駕護航,更要進社區、進學校提供法律服務。秉持法治信仰的律師一定會得到尊重。”

  ■ 花絮

少數民族委員講述文藝、教育、生態故事

9日的“委員通道”還迎來了三名少數民族的全國政協委員,他們向記者講述了少數民族近年來巨大的發展變化。

全國政協委員、新疆舞蹈家協會主席迪麗娜爾·阿布拉講述了她在家鄉演出的故事,在零下九度的寒冷天氣中,很多村民提前7個小時就到大院裏佔好位置。“今後我們文藝工作者要更多地到基層、到老百姓身邊,爲他們服務,向他們學習,從他們身上吸取營養。”

全國政協委員、西藏昌都市第一小學高級教師扎西講述了西藏教育的巨大發展。“我所任教的學校是1990年建成的,當時只有8名教師、108名學生、1棟教學樓,現在已經有155名教師、2112名學生、3棟教學樓,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設備一應俱全。國家每年投入大量資金改善邊疆少數民族的教學條件,如今在我們西藏廣袤的基層,不管是縣城、鄉鎮、還是村莊,最漂亮最好的建築是學校。”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牧民廷·巴特爾講述的是內蒙古大草原的生態故事。他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嘎查擔任黨支部書記40年,當年爲推進草原生態建設,實行“減羊增牛”,他率先把自己家草場上的羊羣賣掉,改成養牛。“我讓嘎查的牧民用我們家所有財產抵押,牧民收入要是降低了,由我來賠償。”經過生產模式改革後,當地草原生態建設得到加強,牧民們的生活也有了明顯改善。現在草原上有了很多野生動物,如狍子、狐狸、獾子等,夏天一些鳥類也到草原上繁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