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之盛,人们多少有所耳闻。俗话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代中国以识字来区分不同的阶层,而完善的科举制度则为读书人提供了上升渠道。在“士、农、工、商”的社会格局中,“士”(即文化人、读书人、士绅)一直处于顶端,是古代中国社会中当仁不让的精英,而相应地,“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社会底层,与“士”相比起来可谓是地位悬殊。明中叶以后,在我国城镇店铺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呈现了与以往商业活动不同的一些重要变化之迹象,透射出当时社会经济中某些新的动向,那就是大批文人学士的加入。那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明朝的这两个阶层是如何融合的?

晚明时期,社会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明显增大,以及由此带来的商品的丰富、品种的增加、流通的扩大和对城镇发展尤其是店铺业繁荣的刺激,是当时商品经济活跃的一大显著特点,也是中国的商业经济(包括店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尽管这种商品生产还是比较原始的、规模有限的,尽管对当时自然经济的分解作用还十分微弱,但它们毕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整体发展,使晚明社会经济达到了历朝封建社会的颠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