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最惨烈一仗,当属秦赵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最残酷的阶段,则是赵括的四十万赵军,陷入秦军重围的四十六天。困兽犹斗的赵军,一次次决死突围,又一次次被浴血阻击的秦军击退,直到主帅赵括壮烈战死,四十万赵军惨遭俘杀。赵国军事家底毁于一旦,从此一蹶不振。但作为胜利者的秦国,在这场生死较量里,其实也赢得险过剃头:在这四十几天的围困战里,秦国动员了其国内所有十五岁以上青壮年男子,以主帅白起的话说“秦卒死者过半”。倘若在这场胶着的对决里,其他国家敢派出精兵,背后狠狠扎秦军一刀。那么秦军同样也会遭到灭顶之灾。可最奇怪的事也正在这儿:齐楚魏燕韩这些“关东诸国”,却硬是一声不吭,从头到尾当围观群众。唇亡齿寒的严重后果面前,为什么,这些见惯大场面的强国,居然还有着如此昏聩的“淡定”?

即使抛开战国列强的恩恩怨怨,以现代眼光看,长平之战时列国集体“看热闹”的雷场面,也堪称一场典型的外交案例。这场惨烈的对撞,见证的并非“赵王听信谗言葬送战局”的愚蠢故事,相反,却是苏洵笔下,那声振聋发聩的真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面对虎狼的对手,心存短视的侥幸,其沉重的代价,绝不止赵国一家承担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