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說到分封制,魯國,周代後人封地,人盡皆知是周公的學術思想,是秉承他父親文王的庭訓,集成夏、商以來的人文思想,因循改革而形成周代“鬱郁乎文哉”的文明。因此,形成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學,也是凌駕諸侯各邦之上,因爲文學與人文學術,必然是同命的鴛鴦,但自然科學與文學,就會大相徑庭了。

魯國的文化學術,既然是周公的直接傳統,在春秋戰國時期,仍以代表周代文化的,只有魯國算是正統的中心,魯國的後人,保留魯國的文化,雖然經過秦灰楚火的斷滅,但是還能傳到漢朝立國的初期,可見周公與周代文化的流風遺韻,它的源遠流長,垂諸後世的價值,實在相當偉大。

孔子生長在魯國,他由衷地欽佩周公,全盤接受周公的人文文化思想和魯國的文學造詣,但是他是殷人的後裔,他在潛意識中,又承受有殷人崇拜天道的成分。可是,他到底是恢弘博大的智者,他的認識,見解與興趣,都是綜羅多方面的,所以他也崇拜虞、夏的文化思想,因此他有《禮運篇》等所記的感言,提到三代以下文化的變遷跡象,和《論語》上的對話,涉及齊、魯之間的文化關係,而有“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的幾句話。不過,這裏所引用孔子所說的道,可不是道家的道,他是指人文文化的儒者所宗的仁道,這是不可以牽強附會的。至於他提到當時文化思想的轉變趨勢,由齊一變而至於魯、 魯一變而至於道,形成齊、魯文化融會的結果,產生人文文化的仁道之道,那是很好的研究佐證。

衆所周知,孔子是殷商後裔,那麼這裏必須談談殷商封地宋國。宋國在今河南商丘一帶,瞭解戰國時期陰陽與天道思想發展的成因,以及後世道家認爲也是神仙的墨子和他思想的來源了。宋國,是在周初分封諸侯而建國的時候,因爲周室秉承中國傳統文化“存亡興滅”的至德,爲了尊崇殷商的後裔,便封殷的賢人微子在殷的故墟,宋國因此而建國,同時,也因此而保存殷商文化思想的部分陳跡。殷商的末代皇帝紂王,固然殘暴而不仁,但是,殷商的文化,也是中國上古文化演進中的主流,確是源遠流長,《尚書》所保留的一篇《洪範》,便是留下股商文化思想的一部分精神。

殷人的文化,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息,他們崇尚天道、相信鬼神,而且將陰陽、五行的學說上神祕的外衣,拿他與天道、鬼神並論,或者以陰陽、五行做爲天道、鬼神的註解,那是生有自來,傳統悠久,在殷人的心目中,是牢不可破的。後一變再變,因此形成後來道家“方士”陰陽學說的一系。 在春秋時期,都有保留他們祖先文化一部分的傳統。 歷史所載,武王革命建國以後,將近百年間,還有殷的頑民,並不十分降順,由此可以想見上古氏族宗法社會的精神與信仰的力量了。卻也與道家思想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孔子爲了研究殷商文化,曾經到過祖籍之邦的宋國,雖然他很遺憾,感嘆宋國有關於殷商文化的文獻資料,已經無法找到,然而他對於《易經》乾坤之理的瞭解,以及他對於天道與鬼神觀念的思想,多少還是受了殷代文化的影響。《論語》中多處出現這類句子,如: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

(南懷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