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绘画当中,人物画较早地占有重要地位,大约在战国时期,民间就出现了肖像画家。

我国的肖像画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民族风貌与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画家深知不仅要“形肖”而且要“神似”,以“形神兼备”为最高艺术尺度。

东晋 顾恺之 《列女仁智图》(宋摹本)(局部)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几千年的绘画史上,善于“传神写貌”的画家有很多,大名鼎鼎的如顾恺之、毛延寿、阎立本、顾闳中、曾鲸等,民间画工更是不知有多少。

他们是如何把握传神化理论“神出于形,形不开则神不现”的要求,做到“形得而神自来”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一探究竟。

东晋 顾恺之 《列女仁智图》(宋摹本)(局部)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人有尊崇先人的风俗习惯,在摄影术未进入中国广大城乡之前,各地画工以“传神”作为一种职业活动。画家齐白石年轻时,就曾在湖南家乡做过传神画工。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宋摹本)(局部)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肖像画的种类及特点

民间一向把给活着的人画肖像叫作“传神”或“传真”,给逝去的人画遗像叫“追影”或“揭帛”。有一种“寿相”,画得人不过一尺上下,栩栩如生。另有一种专供年节祭拜用的“衣冠像”,画大于人。

(传)南北朝 萧绎 《职贡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还有一种大幅的“行乐图”或“家庆图”,以活着的人为对象,主题是描绘一个家庭的快乐生活,事主作为主角一般被画在亭园花木之中,诗酒琴棋罗列左右,妻女子孙绕膝嬉乐,人的面孔一定都是正面,也表现一些细节,画面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宋 苏汉臣 《百子嬉春图》 纨扇 故宫博物院藏

肖像画的观察方法

在古代,绘制肖像画有着约定俗成的方法和步骤。首先,事主会请画工到家里,对坐交谈,画工暗中观察对象的模样与神情。

画工往往头两次并不动笔,而是回去根据印象画一个初稿,大约有六、七寸见方,绘出被画人的大致形象与气色,这个小稿,画工叫它“喜容”,拿去征求事主的意见,经过一再修改最后定稿。

唐 阎立本 《步辇图》 绢本设色

38.5cm×129cm 故宫博物院藏

也有把生纸裱在板上或把绢绷在木框上面对着被画的对象用“朽子”当场写生的。画论中说的“先呈小样,然后上真”,就是指这一步骤而言。

我国的古代传神画理论明确地指出:“神出于形,形不开则神不现”,“形得而神自来”。因而在起稿时,要求画家“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反对使被画的人索然危坐。

宋 马远《踏歌图》(局部)

绢本淡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被画着正襟危坐,画工即使画得眉目比例一点不差,纵得几分肖似,也如泥人一般。因此对画工的要求是“未画部位之先,即留意其人行坐卧,歌咏谈笑,见其天真发现,神情外露,然后落笔”。

画家“熟视而默志,一得佳思,亟运笔墨”“数笔勾出,脱手而神活现”,因而最后不仅表现了对象的肥瘦、长短、老幼,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对象的精神世界与内在性格。

明 谢环《杏园雅集图》(局部)

绢本设色 镇江市博物馆藏

肖像画的“数据信息”

既然“神”与“形”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就要求传神画家首先对人的头颅与颜面的生理结构有科学地分析。

我国传神画论指出颜面部分有“十五骨节”,把五处凸面叫作五岳——南岳(额部)、中岳(鼻部)、北岳(下颌部)、东岳、西岳(颧骨部)。

唐 孙位 《七贤图卷》(局部)

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

从比例上大体来看,自上而下分作“三停”——上停(发际至印堂)、中停(印堂至鼻准)、下停(鼻准至地阁)。

自左而右分作“五部”——山根至眼角为中部、眼角至眼梢各为一部、两边鱼尾至发际各为一部。

全身的比例,以脸之长短为一单位,“七数为立;五数为坐;三数为蹲。”

元 王振鹏《伯牙鼓琴图》 绢本水墨

31.4cm×92cm 故宫博物院藏

画的时候,不仅要比例正确,突出特征,而且要做到“皮肉明备,骨节暗全”处处合乎解剖关系;甚而连衣褶也要“暗通骨节”,笔笔要有交代。

写生时,画家与被画者的距离以三至六尺最好;空间以“向北之房”最好;时间以“微阴”最好,以避免客观环境光影色调的影响。

宋 佚名 《春游晚归图》 绢本设色

24.2cm×25.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肖像画的步骤与方法

传神画绘制的步骤与方法因人而异,大体说来有两种:

01

自外而内:

● 浑元一圈——以淡墨粗定颜面的外廓线。

● 分两仪四象——以横贯二目的平行线居中,分颜面为上下二部。

● 定三光——确定两眼和鼻准的位置。

● 虚染五岳——烘出主要的凸面。

● 虚染关节——烘出主要的骨骼关系。

● 细致地刻画五官、气色、神情和特征。

南宋 佚名 《维摩演教图》(局部)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02

自内而外:

由鼻准开始,次画眼角、眼梢、眼珠、鼻梁、眉毛、地阁(颐部)、口唇、发须、两颧、两耳、两鬓,最后画颜面的轮廓线。

起稿时,全在“目力有准”,各部位之间互相比较,“逐一摹其长短大小”“约量其眉目相去几何?口鼻与眉目又相去几何?自顶及颔,其宽窄修广,一一斟酌而安排之……”

元 任仁发 《张果见明皇图》 绢本设色

41.5cm×107.3cm 故宫博物院藏

烘染时,一手同时拿笔二支,“一开一染”,根据阴阳(明暗)和虚实(高低)“见凸空白,见凹加黑”,更要注意“阴中之阳,阳中之阴”(明处之暗和暗处之明的不同色阶关系)。以淡赭或淡墨,从淡到浓,要画到“透皮现骨”、神气活现为止。

元 任仁发 《张果见明皇图》 绢本设色(局部)

除了细致地描绘形象,对于衣冠、景物、摆设,也都要精细地描画。

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精神气质,神有在骨骼的,有在气色的,也有在目光和笑容的,运用笔墨时,不可一成不变,随时需要改变表现手法,“或宜渲染”“或宜勾勒”“或宜点剔”“或宜皴擦”,不可任意使用技巧,“如其分而止”。

宋 刘贯道 《梦蝶图》 绢本水墨设色 30cm×65cm

中国传神画有画在生纸上的,有画在熟纸上的,也有画在矾绢上的,具体技法上还有许多应注意的地方,可以多关注我国古代有关传神画理论方面的书籍,实现技艺的提升与飞跃。

本文改编自《民间画工史料》

作者:秦岭云

《民间画工史料》

- END -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