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15”,去伪求真是今日关键词,也是古代书画作品鉴定的核心话题。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中,画家们学习前人的笔墨技法,临摹前人画作,由此出现了真假难辨的情况。

宋徽宗 《御鹰图》

金城《临宋徽宗〈御鹰图〉》

除了临摹的作品难以分辨,还有一种“伪作”的鉴定也十分令人头疼——代笔。

说到代笔,就不得不提到董其昌。据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和启功先生的考证,董其昌的代笔多达六七人,其中赵左、释珂雪、叶有、沈士充、吴易、杨彦冲等人的画工都十分了得。

明 董其昌 《仿古山水》册之一 纸本水墨和设色

26.3cm×25.5cm 故宫博物院藏

而且有些代笔的画作的落款都是董其昌本人签写,并印有他的印章,这就为作品真伪的鉴定带来了更多的障碍。

明 董其昌 《山水图》册之一 金笺墨笔

41cm×29.9cm 故宫博物院藏

小编今天特意整理了一些小常识,教你如何慧眼如炬鉴定一幅书画作品!

技巧一:看画面,服饰和印章里有答案

古画鉴定专家张珩先生曾在《怎样鉴定书画》一书中提到,书画的鉴定分为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如下图)。

主要依据书画作品的创作时代书画家的个人风格

辅助依据印章题跋著录纸绢收藏印装裱

绘画作品中的用笔、构图,画中的服饰器物等方面,往往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特点。比如早期人物画的线条有如“春蚕吐丝,始终如一”,而后才出现的有轻重提按的变现形式,这就是用笔的进一步发展。

(宋摹) 《女史箴图》卷 (局部)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的事物是否与时代相符也是鉴定书法的标准之一。例如唐代的画中不会出现用藤竹缠扎的高形圆几,清代前的作品也不会出现戴红顶花翎的人物。

清 郎世宁等 《马术图》轴 绢本设色

223.4cm×426.2cm 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的书画作品常常印有私人的印章,所以用印章作为鉴定书画作品的一项辅助依据也是十分可取的。印章的形状、篆法、刻法、材料、印色等等都因时而异、因人而异。

宋代的篆法不够严谨,字形往往很难辨认出来。而清代出现的皖派、浙派等,布局和刀法都各有特色。

如果一幅宋元时期的作品出现的皖派刀法的印章,若非是后人加盖的,那么这个作品就是假的了。

宋 赵佶 《梅花绣眼图》页 绢本设色

24.5cm×24.8cm 故宫博物院藏

技巧二:学知识,博学才是硬道理

当我们要欣赏古人的书画作品时,掌握一定的鉴定知识是必须的。

首先就是历史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对各个时期的政治、社会风貌等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减少很多错误。

其次是文学知识,书画家往往也是文学家,通过文字我们就能对他们的思想、情感等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

元 赵孟𫖯 《人骑图》卷 纸本设色

30cm×52cm 故宫博物馆藏

最后是艺术欣赏的能力以及对创作方法的了解程度。当我们看到一幅书画作品的时候,要考虑到它们的艺术价值。如果一个鉴定家没有欣赏能力,那么他对作品好坏真伪的判断也就没有那么准确了。

明 文征明 《兰亭修褉图》卷 金笺设色

24.2cm×60.1cm 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总认为鉴定工作既神秘又高端,但其实只要多看、多听、多问、多思考、多总结,就会发现鉴定工作并不是玄妙的。

通过今天的“小课堂”,不知道大家对书画的鉴定有没有帮助呢?如果你遇到鉴定趣事,或是想分享你的鉴定小技巧,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哦~~

-END -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