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唱秧歌发源甚早,又是以一男一女对唱对舞的形式演唱当地民歌,因而它具有浓厚的原生态和简单易学的特点,故千百年来在韩城乡村广泛流传,成为昔日韩城民间主要的文艺活动形式之一。

唱秧歌的特色

韩城唱秧歌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简单,带有明显的原始痕迹。具体表现在:(1)其服装、道具、伴奏简单,丑角腰系白围裙,头顶白布巾,鼻梁涂白即可;包头红袄红裤红鞋,头戴蒙头纱,全身一副新娘子装饰。道具一般为纸折扇和旱烟袋,伴奏无管弦乐,仅一镲一小锣一大锣而已。场地要求也不高,在一块平地上搭个简单的台子即可。广大乡民拿起锄头干活,放下锄头就可演唱。(2)曲目多为本地山歌,耳熟能详,舞步简单,稍教即会,因而参与者广泛,给广大民众自娱自乐创造了条件。(3)随意性强,结构松散。每一场演出开始后,丑角先登场,先表一段快板,再传唤包头上场。而之前表的这段快板,主题不受任何限制,会表什么表什么,想表什么表什么,与包头上场后对唱的曲目无任何关系,这就给演唱者自由发挥提供了更大空间。

秧歌并非插秧之歌

有一种说法,“秧歌是由宋代的‘村田乐’演化而来,秧歌即插秧之歌。”这种说法,令人一头雾水:“村田乐”是一种什么形态的文艺形式?它流行于什么地方?与韩城唱秧歌又有何关系?其他地方是否还有此种演唱形式?作者没有交代,故难为论据。

韩城地处北方,七山一水两分田,土地以旱塬为多,广种麦棉。即使川道,据旧时的《韩城县志》载,也是以种麻、靛、菜为主,未见有规模植稻之记述。既然如此,何来插秧之歌?在一份关于秧歌的资料中有如下记述:“秧歌其名,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它与稻田插秧的关系。但是,在没有水田、不种稻、不插秧的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秧歌的流行程度更甚于南方。这说明,北方的秧歌与插秧无关。”所以,作者说“秧歌即插秧之歌”,确属望文生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