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長安城東北的鄉比較少,但這裏有灞橋。長安城東北郊區的鄉比較少。

唐長安郊區鄉里圖

地名,往往能代表了一個地方的文化品位高低和歷史底蘊的深淺。

中國這麼大,歷史這麼悠久,作爲大唐唐首都的西安,就留下了許多入耳入心有文化品味的地名,比如明德門、龍首原、含光門等等。

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裏的唐代長安城之外,城外的郊區更有意思。

這裏我們聊聊大唐代長安城郊外的鄉里的名稱和分佈,看看唐代的地名和現代地名有啥關係?有什麼有意思的歷史故事。

唐長安城東郊

長安城東有霸城鄉、銅人鄉、義豐鄉、崇道鄉、長樂鄉、滻川鄉、進賢鄉、雲門鄉、大明鄉、安盛鄉、青門裏、慶義鄉、龍首鄉、曲江裏、永寧鄉、白鹿鄉。

共14個鄉和2個裏。其中著名詩人賈島的郊區野居就在青門裏附近。

這裏的白鹿鄉的名字一直流傳到現在,現在這裏叫白鹿原。當代作家陳忠實一部《白鹿原》,讓白鹿的傳說聞名天下。

這裏還有一個銅人鄉,歷史上這裏也稱爲銅人原。

《關中記》:"秦爲金人十二,董卓壞以爲錢,餘二枚,魏明帝欲徙詣洛陽,到霸城重不可致,今在霸城大道南。"

這裏的意思就是說,秦始皇收天下兵器於咸陽,然後鑄造成了十二個大銅人。

每個銅人高三丈,重千石,相當於現在30多噸。

東漢末年,董卓作亂,動起了銅人的腦筋,將其中十個銅人都融化,做成銅錢,只留下兩個。

曹操的孫子魏明帝定都洛陽,想把剩下的兩個大銅人拉過去,以壯都城的氣勢。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拉到霸城之後,實在是拉不動了,就棄置在這裏。

於是這裏就叫銅人鄉。

銅人原、白鹿原,有的是傳說,有的是史實,撲朔迷離,讓人猜不透,匪夷所思。

長安城東,也有驚世駭俗的發現。

唐代日本留學生井真成的墓就在城東,墓誌上有"日本"兩字,是可考文獻中最早的"日本"稱呼。

墓誌出土後,日本舉國若狂。

唐長安城東北郊

長安城東北郊區的鄉比較少。在這幅圖中,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霸城鄉、銅人鄉之外,只有渭陰鄉、龜川鄉、苑東鄉和東陵鄉。

渭陰鄉位於渭河南岸,所以稱爲渭陰鄉,就像現在渭南在渭河以南,所以稱爲渭南。

苑東鄉位於唐長安成北的皇家禁苑之東,故名苑東鄉。

雖然長安城東北的鄉比較少,但這裏有灞橋。

秦穆公稱霸西戎,改滋水爲灞水,還修了橋。

這座橋就名灞橋。

原來陳忠實小說中的《白鹿原》中屢次提到滋水,實際上就是灞水、灞河。

唐代在灞橋上設有驛站,凡是送別東行的親友,都會送到灞橋上再分手,臨別時折柳相贈,以表示惜別之情。

於是"灞橋折柳"成了唐代的習俗,更成爲中國歷史的典故,影響了華夏民族的氣質。

這種氣質在無數優美的詩歌中傳達出折柳的情懷。

唐長安城西郊

長安城西郊的鄉相比城東郊,也不少。

這裏有豐邑鄉、同洛鄉、大統鄉、司農鄉、高陽鄉、義陽鄉、善政鄉、青槐鄉、承平鄉、孝悌鄉、永平鄉、龍門鄉、龍首鄉、豐樂鄉、龍泉鄉、居德鄉、靈臺鄉、修仁鄉、苑西鄉、渭陰鄉、禮成鄉。

共21個鄉。在豐樂鄉有柳宗元的田舍。

這裏也有一個渭陰鄉。

同樣有一個與皇家禁苑相關的鄉,因爲在西邊,所以稱爲苑西鄉。

西漢的長安城就在唐長安城的西比方向。

唐長安城西郊就是西漢長安城所在地,所以鄉名和西漢的都城有關,也就順理成章了。

這裏的鄉名很有意思,很多都有"龍"字。

看來西漢帝王之氣即使到了唐代很濃厚呀!

鄉名裏除了"龍"以外,還有"居德""孝悌""修仁",名稱還聽講究,很有儒家的意思!估計就與漢武帝獨尊儒術有關。

鄉名裏還有"善政""承平""永平",這明顯是帝王架勢,治理天下,讓天下太平的意思。

"靈臺"是漢代的皇家天文設施。莫非靈臺鄉就是西漢時候的靈臺所在地了。

唐長安城西郊,不愧是西漢故都所在,在名稱上還保留着帝王之氣。

還有比漢代更古老的王氣之地。

那就是灃河西岸的豐邑鄉。

當年周文王在灃河以西建立了豐京,周武王滅商回來後,又在灃河東岸建立了鎬京。

"豐邑"中的"邑"是先秦的叫法,稱某城爲某邑。比如周人稱商人的首都朝歌爲"商邑"。

在豐邑鄉所屬的範圍之內,現在有張家坡、客省莊等,在這兩個村旁邊就發現了西周的墓葬和宮殿建築。"豐邑"這個地名是唐長安郊區中最古老的地名,也是西安建都之始,他開啓了周秦漢唐的輝煌。

唐長安城西南郊

這裏是長安城的西南郊,也就是現在韋曲以西的地方。這裏發現的鄉名比較少,只有豐谷鄉、清官鄉、萬春鄉、居安鄉、華林鄉和永壽鄉。

共6個鄉。唐代的香積寺就在萬春鄉,是"淨土宗"祖庭。

居安鄉的名稱流傳到了當代,郭杜還有大居安村、小居安村。

這裏發現的鄉比較少,估計以後隨着考古發掘,還有好多鄉能發現。

從這僅有的幾個鄉名,能看出來什麼呢?

"居安""清官""豐谷""永壽"等都是清淨自守,安家樂業的話,可見這裏的人崇尚簡樸,不好虛名,樂意享受簡單清淨的生活,就連寺廟都是"淨土宗"祖庭。

漢代的張湯就埋在這裏,就是現在的政法學院長安校區裏面。

他作爲漢代高官,去世之後,只用薄木棺材簡單下葬。如果不是他墓裏出土一枚小小的銅印上有他的名字,誰也不相信這就是漢武帝大臣的墓。

可見漢長安城西南郊區崇尚簡樸的思想由來已久。不過崇尚簡樸能福及子孫後代。

張湯的兒子張安世就得了個富平侯,而且是後代九世封侯。

張安世就埋在韋曲東邊的原楞上,他一生榮華富貴,陵墓也很宏大。

張安世墓葬的發掘是201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不過要論名氣,張安世遠遠不如生活簡樸的父親張湯。誰讓張湯的同事是愛搞寫作的史馬遷呢。

唐長安成東南郊

唐長安城東南郊,就是現在韋曲以東的地方。曲江裏和永寧鄉在剛在上文中算到城東郊了,這裏先不計算進來。

這裏有樂遊鄉、崇義鄉、芙蓉鄉、永安鄉、大陵鄉、義善鄉、高平鄉、御宿鄉、黃臺鄉、少陵鄉、神禾鄉、洪固鄉、加川鄉、山北鄉、洪原鄉、靈泉鄉、義川鄉。

共17個鄉。

這些鄉大部分都在現在的少陵原上。

只要看一下這些鄉的名稱,就能看出這裏是養人的好地方,也是皇家陵墓所在。

"樂遊""芙蓉""曲江"表明這裏是風景名勝之地。

這不假。

不僅曲江周圍,而且在現在的韋曲、杜曲都是唐代名人的園林所在,是長安城外最著名的風景旅遊度假勝地。

鄉名"御宿"二字就從側面記載了某個漢唐皇帝在這裏留戀風景,在宮外過夜的典故。

著名詩人岑參、杜甫、韋莊、韋應物和韓愈都在這裏居住。他們寫的詩文就是我們中小學的必背內容。

這裏杜牧祖塋就在洪原鄉、杜甫舊居在山北鄉、杜牧故里在神禾鄉或少陵鄉。其中的"大陵鄉""少陵鄉"顯然是相對的。這裏的"少陵"很清楚,指的是少陵原上的"許皇后陵"。"少"和"小"在古代通用的。

有小必有大,"大陵"就是漢宣帝杜陵了。

可以說,唐長安城郊的鄉名代表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文化和歷史發展,是值得珍藏的歷史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