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什麼壁畫上坐在木榻上的人神態各異。畫面當中參加宴會的人也似乎發現了這種狀況,許多人顯得比較窘迫。

大唐的輝煌,千年以後,仍然耀眼奪目,令人神往。

然而,真實的長安是什麼樣?

只有唐朝的人最有發言權。可惜大唐的畫作留下來的非常稀少,只能通過唐朝人的文章和詩歌去想象。不過,有一副畫作留在地下一千多年,唐朝人繪製,而且還是宴會場面。

這還要從一次考古發掘說起。

32年以前,也就是1987年的7月,正是夏季裏最炎熱的時候。

長安鳳棲原上有的一處建築工地剛開始施工。這裏在唐長安城啓夏門外八里遠的位置,土地本來屬於南里王村,現在要給核工業部二〇六所蓋樓。

蓋樓之前需要把地基先向下深挖,然後再夯實。

挖掘機一剷剷的將土挖出來,堆到房屋基礎範圍以外。隨着一剷剷挖下去,地基的輪廓慢慢清晰起來了。

繼續向下挖,挖到4米多深的時候,挖掘機的大鏟子像先前一樣,向下使勁一鏟。操作挖掘機的人感覺明顯不對,這一鏟感覺先有些硬,後面空空的。挖掘機鏟上的不是土,而是幾塊磚。

駕駛員趕忙熄火,停下機器,跳下去查看。

原來鏟上來了幾塊青磚,磚的一面還有白灰,白灰上還有紅色、黃色的顏料。再去看剛纔挖的地方,這裏是一個大洞,洞裏面的牆面上是白灰,上面有各種繪畫。

原來是一處古墓。

建築方隨即向文物管理部門進行了報告。考古工作者對墓葬進行了清理,揭取了裏面的壁畫。

墓葬平剖面圖

這是一座唐墓,沒有發現墓誌,因此沒有可靠的年代。不過據考古學家研究,這墓應該是中唐時期的墓葬。

我們把唐代分爲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盛唐就不用說了,大家都清楚,屬於李白和杜甫的時代。那麼中唐呢,其實大家只要記住兩個人就知道了,他們兩個人的一生幾乎和中唐的年代範圍重合,那就是柳宗元和韓愈。

我們看看這個與柳宗元、韓愈處於同一個時代的墓葬是怎麼回事?

這座墓結構簡單,有一條長長的甬道和正方形的墓室,墓室一側有放置屍骨的棺牀。由於以前被盜墓賊盜過,裏面出土的文物不多,有陶豬、陶狗、陶駱駝、陶牛、陶俑等等。

這座墓中,除地面之外,都發現有壁畫。

這些壁畫中有一幅壁畫特別珍貴,那就是後來稱之爲《野宴圖》的壁畫。在所有唐代的墓葬中,都沒有發現過和這幅《野宴圖》相類似的。可以說,這是獨一無二的發現。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大唐的衰敗,從長安城外一場宴會中,就可以看出跡象。

我們先介紹一下壁畫的內容。

畫面正中間放着一個大桌子,桌子上擺着各種食物,還整齊的放着碗筷、碟子等餐具。桌子周圍放着三個紅色的木榻,分別坐着三個人,共九個人。在桌子的正前方,有一個方座,上面放着一個蓮花形的湯盆。在參加宴會的人兩邊,各有一個侍者,手裏託着盤子,盤子上放着酒杯。

在這些宴會的兩側,各畫了五個人,這些人有男有女,有成年人,也有小孩。

如果從畫面上的雲朵和整個圖案來看,這是一幅在春季的野宴圖,也是所謂的野餐圖。兩邊的人羣應當屬於來看熱鬧的人。

(請橫屏查看壁畫)

仔細觀查這幅畫,就會產生好幾個問題。

爲什麼宴會的桌子前面有一個湯盆呢?

唐代人喫飯時候喜歡喝湯。一桌的美味佳餚,如果沒有湯,就失去了靈氣。據說唐玄宗就喜歡喝湯,但不是一般的湯,而是具有很高營養功能的湯。據說宰相李林甫的女婿年齡不大就長出許多白頭髮。李林甫給女婿喝了唐玄宗賜給他的“甘露羹”。第二天,他的女婿頭髮全黑了。

爲什麼他們坐在木榻上,而不是椅子上?

中國古人都是席地而坐,也就是跪坐,到宋代時候逐漸成了坐在椅子上了。唐代是中國人從跪坐到坐在椅子上的過渡階段。因此,從畫面上看,他們不是坐在椅子上,還是坐在中國傳統的木榻上。那時候的人還不習慣坐着的時候把腳放在地上,因此還保留着盤腿的習俗。

另外,唐代也是中國人從分餐向聚餐發展的一個過渡階段。中國古人是分餐的,和西方人一樣,有公筷公碗,不會像現在這樣,每個人的筷子都在同一個盤子裏夾來夾去。在這幅壁畫上,可以看到中間有一塊肉,有筷子和刀子。那就是公用的。

爲什麼壁畫上坐在木榻上的人神態各異?

坐在木榻上的人,他們的穿着打扮明顯是有地位的人。他們在參加宴會的時候,有的東張西望,有的在喫東西,有的拍手,有的似乎在沉思。

如果這是一個正常的宴會,肯定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大家的情緒應該是一致的,會圍繞一個話題談論,或者觀賞相同的風景、歌舞。

顯然,這與兩側圍觀的人有關。兩側圍觀的羣衆本來與宴會無關。他們的身份和杜甫當年一樣,都是在圍觀富貴人家的春遊野宴。杜甫圍觀楊國忠家族在曲江野宴,寫出了流傳千年的《麗人行》。

這些圍觀的人當中有乞丐、有趕車的、也有落魄文人,顯然,處於貧窮甚至飢餓狀態下的圍觀者與參加宴會的人形成了巨大的落差。畫面當中參加宴會的人也似乎發現了這種狀況,許多人顯得比較窘迫。

現在許多研究者在看到這幅畫面時,總是很膚淺的說,這是一幅氣氛熱烈的宴飲圖,表現了當時的風俗。

他們都沒有理解畫這幅作品的作者的本意。

如果從更深的歷史角度來看,唐代中期時候,正是民生不佳,百姓窮困的時代。畫這幅壁畫的作者沒有直接表現這種社會落差,而是以豐盛的宴會爲中心來展現,確實別具匠心。

如果看着這幅畫,再讀讀杜甫的《麗人行》,那就體會更爲深刻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