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咸陽古渡,民國。又西安乘長途汽車向西行的人,多半是在這裏打中尖,這裏有比較好些的飯館,可以弄出雞蛋和豬肉來,若再向西,須要五十里的監軍鎮纔有喫的。

19世紀30年代初,關於開發西北的呼聲日益高漲。此背景下,西安以及周邊地區才逐漸被加以重視。當時的咸陽地區是什麼樣的景象呢?

張恨水先生,這位飽讀詩書的文學家,面對曾經在周、秦、漢等朝代產生過燦爛輝煌的土地,內心會有怎樣的人生感悟?

此次自西安城西門出發,走向渭北高原,對沿途所見和遭遇有着很深的感觸。

原載於《旅行雜誌》1935 年 第9卷 第4期

原文如下:

一、咸陽古渡

西安城牆西門,民國

在一個清明的早晨,我坐着上海新運到的道奇汽車,出了西安的西門。西北的城市,多半是在城牆之外,再加一道子城,這叫關,所以西北各處城市,除了東門、西門,還有東關、西關。在西安西門以外,西關以內,有一口井,這是值得記載的。

因爲全西安十三萬人口,若要喝甜水的話,全喝的是這口井裏的水。別處掘得的井水都是鹹的,只有這井水甜。

西安西關外飛機場,1935

出西關,便是大營,大營外,有飛機場,若是航空到西安去,在這裏下機。由這裏西去約十五里路,都還是秦漢都城。

未央宮遺址,1937年

在公路之北,有一片黃土高坡,上面有幾戶頹牆破壁的人家,那就是最有名的未央宮故址,正和南門外的曲江池一樣,是一無所有的。

灃河之豐橋,民國

三十里到豐橋。這座橋和東路的灞、滻二橋相彷彿,略短一點。只是橋基的建築,國內少見相同的,所有橋下面的橋墩,是用許多圓桶形的石塊架疊起來的。過這裏,就是渭水東岸了,周的靈囿、秦的阿房宮、咸陽古城都在這前後,現在可沒有什麼,不過一片平原,種着麥粟而已。

咸陽古渡,1935年

咸陽古渡,1935年

四十多里,到了渭水河邊,唐渭城也在這附近。我們念唐詩,渭城朝雨浥輕塵……西出陽關無故人,那典故也就由這裏產生。唐朝送人東出都,到灞橋;送人西出都,到渭城。現在的咸陽縣城,移在渭水西岸。從渭河東岸看,可以看到半環小城,頂着兩個殘破的小箭樓。在咸陽城外,渭河西岸,立有一幢木牌坊,上寫着咸陽古渡四個字。這咸陽古渡四個字,是含着多麼濃厚的蒼涼詩意呵!

渭河上游,民國

但是這渭河,雖是姜子牙釣過魚的所在,和我們理想中青溪老石、游魚歷歷可數的景象完全兩樣。這裏是一片泥灘,湮沒了西蘭公路的路線,到泥灘上一看,那渭河由南而北微彎的流着,雖不曾發出什麼巨浪,可是像黃河一樣,流着很急的浪紋,向前奔去。

水的顏色,也像黃河的水帶着混濁的泥沙,黃中有黑,令人望着,生不到一點美感。河面卻是不怎樣的窄,約有半里,兩岸沒有山,也不見什麼漁村蟹舍,東邊是平原,西邊是高原而已。

車輛渡咸陽附近渭河,1936年

河岸兩邊,都停有渡船四五隻。這船和黃河的渡船,形式也差不多。是平扁的,艙面上蓋着板子,騾車人擔,一齊上船。船後有略高的一方舵樓,但是沒有舵,將兩棵微彎的樹料拼湊在一處,當了個催艄櫓,拖在水裏。扶櫓的漢子脫得赤條條的,不掛一根絲,口裏吆喝着指揮的口令。

咸陽古渡,1935年

在他指揮之下,有四五個船伕,拿着瘦小的樹幹當了篙撐。有時,撐篙的也就跳下船去,硬扶了船走。這樣一道河面,往往是要一小時才能渡過,至快也要三十分鐘,這渡船的蠢笨,可想而知。

咸陽古渡,民國

我擬想着,古人造這種渡船,也許是用他們的舄來打樣的,所以頭尾都是方的。由漢唐到現在,大概這船都保持着它的原狀,不曾改換,若說是古渡,也真可以稱得起是古渡了。

咸陽城區地圖,民國

咸陽城外,臨水有三五十戶人家,映帶着兩個小箭樓,和一條混濁的渭水,曠野上的太陽,斜斜的照着,那種荒寒的景象,是深深的印在我腦筋裏。因爲咸陽古渡這四個字,老早喚起了我的注意呀。咸陽城內,還有不少的神話古蹟,因趕着行路,沒有進城去參觀。

二、周陵

咸陽之漢唐古墓,1934年

當汽車馳上高原的時候,漸走漸高,不見一點樹木,只是那渾圓的土堆,高到四五丈,整幢房子那樣大,三個一羣、五個一排,散在廣博無垠的地面上,那就是幾千年前的古墓。

唐崇陵之鴕鳥,1921年

由這古墓上去推想,我們就可以知道流出海外,輾轉南北古董商人手上的那些古物,都是在這土堆裏出產的。遊人到此,正不可以小視了這窮荒地面上的黃土堆,須知道這裏,不亞於西方小說上的金銀島,有人在未開掘以前,把高原上的古墓據爲己有了,他就是中國第一個大富翁了。

在高原上,遠遠的看到一幢綠瓦紅牆的新建築,那就是周陵。假如事先不知道,遊人是要大大的喫一驚的。因爲這樣窮荒得連青草都不能高上一尺的所在,實在不配有這樣華麗的建築呀。

周陵大門,1934年

那周陵的大門是具體而微皇宮式的,三座園洞門。由側門進去,裏面是一座石牌坊,大大的一個院落。正中一座陵殿,並不怎樣高大,殿中設着周文武的排位,殿外東西兩邊有廂殿。現在縣立小學所佔有了。轉過了殿後,一個平頂的墓堆,緊緊的對了陵殿的後牆,在墓前設着一幢大碑,楷書"周文王之陵"五個字。

周武王陵,1907年

文王陵的後面約有二百步的遠近是武王陵。武王陵的高大和文王陵的差不多,只是陵前一片空闊,相比文陵緊貼在陵殿之前,要好得多。陵前有條石板道,夾道立着二三十塊小碑。碑上所記述的,都出自清朝人的手筆,而名士撫臺畢沅的尤多。本來陝西的古蹟在近百年來,畢先生整理的不少,遊陝西的人是不能不知道的。不過這周陵究竟是不是真的,到如今還是個疑案哩。

周陵的佈置也不過臭椿之類,尺來高的樹幹,在稀鬆的草叢裏搖撼着。這個地方在高原上,很不容易得水,所以讓樹木天然生長是很不容易的。假如要在周陵造林的話,我想必得多打幾眼幾十丈深的井,多用園工灌溉,至少經過三年以上,那纔有希望呢。

周陵後面靠北一帶,古墓很多,相去五六里的所在,那屋高的古墓相接連着,幾乎在一二百冢,這也可以說是古墓羣了。

三、乾縣

乾縣,民國

乾縣,前清立爲直隸州,所以到現在,大家還是順便叫一聲乾州。這個縣城大概是西安西路一個農商交易的所在,很熱鬧,正中一條街,堆滿了農家所用的東西,幾乎只有兩尺路可以走人。黃土牆上的櫃檯,配着灰色的木板門,矮矮的屋檐,街兩旁的店戶全是如此。往來街上的人都是穿了青藍衣服的農人。

乾縣縣城地圖,民國

據本地人說,乾州有個外號叫米糧川,因爲這裏農產很豐足。米糧川,人家也以訛傳訛爲美良川。戲詞上常有所謂美良川,難道說的是這裏嗎?又西安乘長途汽車向西行的人,多半是在這裏打中尖,這裏有比較好些的飯館,可以弄出雞蛋和豬肉來,若再向西,須要五十里的監軍鎮纔有喫的。

乾陵,1907年

出了乾州北門便步上高原,偏西五六里,是唐朝的乾陵,本是唐高宗的陵墓,據傳武則天也葬在這裏。偏西,還有個唐僖宗靖陵。不過,我們只看到層層向上的農地,依着山樑子重疊着,此外看不到什麼。這個開墾着農地的山樑子,是西北高原一種特有的現象,尤其是出了乾縣的北門,只見左右前後的土山重重疊疊,是方塊子農地堆起來的,那是別有趣味。

四、八戶人家的永壽城

由乾縣西北行,公路是完全在高原上,漸漸地高升着。其間經過兩個小鎮市,都荒涼得很。第三個鎮市,便是監軍鎮。一條由東而西的街,約莫有百十戶店鋪,所賣的東西,和乾縣差不多。

永壽縣城地圖,民國

在街的西頭斜坡上有一幢瓦房,門口直立着一方永壽縣縣政府的匾額。我向着同伴的人打聽,才知道永壽縣去這裏二十里,在半年以前,那裏曾經土匪攻撲過多次,對於行政上多有不便,所以把縣署移設到監軍鎮來。

監軍鎮鳥瞰,1933年

我一路行來,都是顧忌着有沒有匪,現在遇到這股強有力的證據,自然是心裏越發不安。因爲所坐的汽車,在乾縣耽擱的時候太多了,所以經過了監軍鎮,太陽便已偏西,到了永壽縣不遠,西邊天上,黑成一片,陰雲由地平線上湧起,已是下着零零碎碎的雨點。

據同行的人說,只要一下雨,公路上其滑如漿,就不能走。因爲高原上都是黃土,黃土沾了雨水,就很粘的,所以同行人已決定了計劃,就在永壽縣住下。我雖覺得不妥,然而這裏究竟是個縣城,住在縣城裏,那有怕土匪之理,所以心裏頭儘管是忐忑不安,可是我嘴裏,決不問一句話。

永壽縣,民國

一條很平直的路,抵了一座山腳下,遠遠的看到黃土崖上,環抱着半圈子黃土築的城牆。又在一個小山坡上,豎起一座小塔,卻也有些風景。

永壽縣之塔,1934年

及至到了城根下,擁擠着兩行黃土屋子,破牆倒壁,淒涼得不堪。數一數,約莫有十來戶店鋪,可是說是店鋪,也不過是理想之詞,全是黃土壁子中間,有兩片木板門,商品的點綴,有一個黃土竈,有一千黃土櫃檯,陳列着幾方冷鍋塊,有一個敞門裏面,開進去一輛郵車,一輛貨車。

窯洞,民國

一打聽,停車的所在,便是永壽城外的汽車站,而且是旅館,下車去看看,那敞門裏面,倒有兩間漆黑的廂房,全被人佔去。這後面,是個長方院子,三方無牆,是把黃土坡削得陡直的立着,在那土坡中間,開了幾個窯洞子,而且也只剩有一個了。伸頭進去看看,裏面就是一方土炕,此外一無所有。與其說是窯洞,到莫如說是墳窟,土氣息撲鼻。可是我們一行兩車,有十幾個人,當然住不下,便一同進了城。

永壽縣飯店前之食客,1935年

城外是那樣荒涼,預料着城裏是應該熱鬧些的,殊不知大謬不然,只看到那土築的城牆,在幾個高低不齊的土山上,或隱或顯,城裏上上下下的土丘,有的栽着麥,有的長着亂草,幾堵禿牆,在荒丘亂草中間撐着而外,便是斜坡上,幾個窟洞。

僅僅北邊山坡上,有幾幢瓦房,後來一打聽,據說共是八家,其中有三家,還不是民房,一所繫是城隍廟,一所是廢棄了的縣衙門,一所是破廟改的縣立小學。而那五戶人家,還有一連守城兵借住了,簡直可以說是這永壽縣城沒有人家。

汽車出永壽城後,1933年

生平所經過的城市,要算這是第一個荒涼之城了。

本文由"終南山故事"獨家整理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