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輔佐周武王伐紂,在興周滅商的歷史征程中立下了卓越功勳。至於封神故事,都是民間傳說,但周武王分封諸侯卻是真實的歷史。在滅商後,周武王決定分封姬姓宗族,同時受封的還有有功之臣;目的是使這些宗族和大臣充當周朝的屏障,這就是“封建”一詞的由來,即“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姜子牙作爲興周的主要統帥,對於周王朝的建立有着卓著功績,被第一個分封,其封地在營丘(今淄博市),稱爲“齊地”,姜子牙也就是“齊國”的首位國君。

姜子牙劇照

受封后自然要去往各自的封地,其實姜太公只在齊地待了五個多月,就又回到了周朝的首都鎬京,因爲他還擔任着周朝的“太師”。在周朝初建的此刻,周朝政權還沒有完全穩定,需要他回京穩定朝綱。他不僅輔佐了武王,而後又輔佐了周成王和周康王,致死都沒有回到齊地;據載,姜太公終年139歲。那麼他在齊地的五個多月,做了哪些事從而奠定了齊國的基礎呢?並被後人認爲是齊文化的創始人。

齊國都城·網絡供圖

當時的齊地營丘,當時爲東夷之地,姜太公初到此地,就率先推行“尊賢”政策,選取了大量的東夷人爲官。採取“不分親疏、各取所長”的選才標準,這也成爲了後世帝王“唯纔是舉、任人唯賢”的用人途徑。同時在禮儀教化上,施行“因其俗,簡其禮”。就是按照東夷人的生活習俗,簡化繁瑣的周禮,以期達到循循引導。這樣就減少了周禮推行的強制性,從而減少當地人的反抗情緒。

姜子牙畫像與雕像

齊地當時地薄人稀,自然條件很惡劣。但此地緊靠黃河入海口,姜太公就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鹽業;同時引進中原糧食作物的種植,這樣一來即穩定了齊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也發展了工商業。正是姜太公立國之處的政策,才使得齊國連綿數百年,始終有穩定的生活基礎。只有穩定的生活環境,纔能有文化的產生的源泉,“齊文化”在封建初期,對我國後續社會文化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姜太公雕像·網絡供圖

然而,在姜太公受封齊地之後,最先面臨的仍然是“立國安民”。這期間發生兩件決定性的事件。一是在即將到達齊地的時候,受到了當時周邊一個叫“萊國”的阻攔,並試圖搶佔齊地。姜太公率領本部人馬與他們在淄河西岸展開了一場戰鬥,最終趕走敵人,率部到達封地,這算是正式進入齊地立國。

淄博姜太公祠·網絡供圖

第二個事件是有關“安民”的。入駐封地,對於當地的東夷人來說,也算了外來者,所以他們也並不安分。據說當時有兩個人,分別叫狂矞和華士,對於齊國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一時爭相效仿的地界很多。在此情況下,姜太公果斷採取措施,命人逮捕誅殺此二人。至此齊國各地的騷動才平息。這就是姜子牙在受封齊地之後,短短五個多月之內遇到的問題和治國理政的手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