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开疆拓土,建功立业这几个词,就说明疆土在古代就是一个重要的东西,实际上大部分的战争都是因为领土纠纷打起来的,当一个地区人口快速发展,土地矛盾增加,他可能就会选择对外扩张来获得土地。

这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有关,因为华夏民族就善于种地,土地才是根本,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跟土地制度的演变也息息相关;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比农耕农民更喜欢土地的竟然是蒙古这样的游牧民族以及满族这样的半游牧民族,在元朝和清朝都是中国疆域最广阔的时候。

综合来看,农耕文明虽然喜欢土地,但是思想上比较保守,并且喜欢优质的土地,像气候不好地方的土地不喜欢,相比之前游牧民族是什么土地都行啊,因为不管是平原还是山地,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不管寒冷还是酷暑,都可以放羊啊!

所以,明朝并不是无心开阔疆土,只不过相比于元清开拓的差了一点,但是除了元清之外,很少有朝代能够和明朝的领土面积相抗衡,这就看跟谁比的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元朝建立之后,实际上领土还是逐渐扩大的,清朝从皇太极建立清国后,一直到乾隆年间才完成了清朝版图的奠基,为何明朝显然没有扩张呢?

有大神解释为,明朝开局就是巅峰,所以后来领土只能不断萎缩,纵横认为这是一种历史马后炮,你如果不是站在后人的角度,你怎么知道就是巅峰了,巅峰过后没有另一个巅峰?

实际上,关于明朝没有在元朝的基础上继续开疆拓土,可以在《皇明祖训》中找到答案,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给明朝后代皇帝留下祖训“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并且将很多地方例如朝鲜、日本、安南等国列出来,标注为永不征国。

文言文学的好的同学基本都能看懂吧,学得不好的我给大家解释个大概,就是我们明朝这么大地方就够用了,别的地方离我们太远,都是鸡肋,只有北方的少数民族应该防御。

朱元璋会得出这个结论,可以说是很有远见,有些地方你要是控制不了,不如放手,在清末的时候,很多时候也认为这个论调,比如李鸿章认为西北和东北都没用,康有为认为蒙古没有用,但是,朱元璋显然有点因噎废食了,因为那个时候你不是落后的时期,你是强盛的时候。

实际上朱元璋给子孙定下的规矩就是太死板,该扩张的时候不扩张,到明末恰恰应该放弃东北以自保的时候,他不放弃,跟女真一定要死磕到底,最终没有败在女真手上,反而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在丢失朝鲜,安南,被缅甸吊打后,后又被北元反扑,为了防止疆域再次流失,明朝再次捡起了秦朝的工程,修筑长城,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凡是修筑长城的政权都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惧怕,从长城翻修开始,明朝的势力很少染指外部,说得不好听点,长城最终起到的作用并不是防止外族入侵,而是防止明朝对外扩张。

国要强,何须筑长城,这一点清朝做得就比较好,康熙时放弃维修长城,哪有扎刺的,就去干他,虽然康熙在和沙俄打的时候有些虚,但是清朝和准噶尔将近百年的战争,那真是打出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准噶尔战事结束,清朝彻底的陷入腐败当中无以自拔,不思进取。最后只能被人吊打。晚清和晚明的对比是,清朝是敢于跟列强开干,战败了也敢于割地赔款,明朝是不敢和清军开战,战败了死活不割地赔款,骨气谁都有,看用在哪了。

明朝在强盛时不开疆拓土,以及清朝在盛世时不思进取,其实都可以用鲶鱼效应来解释,就是缺乏危机意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