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人物画中的讽刺与幽默自古就有之,从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到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从明代后期李士达的《三驼图》到明末清初陈洪绶的《升庵簪花图》,莫不如此。石恪、梁楷、李士达、陈洪绶四位画家,虽然处于不同的朝代,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中国人物画中的讽刺与幽默自古就有之,从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到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从明代后期李士达的《三驼图》到明末清初陈洪绶的《升庵簪花图》,莫不如此。

石恪,字子专,成都郫县人。他为人古怪、性格滑稽、玩世不恭,工画佛道、人物,师张南本,不专规矩,笔墨纵逸。画史记载,入宋后石恪被授予画院之职而不就,坚请还蜀。豪贵相邀,稍有不足他就在画中予以讥讽,故所作人物多丑怪奇崛。石恪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以强劲狂放的笔势、简练夸张的绘画语言勾勒人物、直抒胸臆,因此,主观情感、意趣在其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遗。

《二祖调心图》是石恪重要的代表作,图中描绘了慧可、丰干二位禅宗祖师调心时的情景,禅味很浓。该图以淡墨勾出高僧的头脸和手脚,身躯衣纹则以粗笔、破笔泼墨绘出,淡墨渲染,再以强劲飞动、漫不经心的草草逸笔表现出高僧微妙深邃的禅境。同时以一“酣”一“静”的表现形式,把慧可、丰干二位禅宗祖师的淡定、超凡寓于诙谐幽默之中,体现了作者“谲怪”的个性和滑稽的心境。作者把强劲飞动的笔势和潇洒奔放的泼墨融合在一起,深的地方浓有光彩,浅的地方淡有韵味,水墨淋漓、一气呵成,具有“传神”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石恪的这种“惟面部手足用画法,衣纹皆粗笔成之”的风格,首开大写意人物画之先河。

梁楷,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他是一位特立独行、我行我素、行为怪异的画家,善画佛道、鬼神。梁楷好饮酒,酒后行为失当、放浪形骸,人称“梁疯子”。其为人不拘小节、高傲任性、狂放不羁,但在艺术创作上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故与其说梁楷所画的是“仙”,还不如说是他自己。在画风上他曾受画院“格律”的影响,但终因性格和历史的原因,与“格律”决绝。梁楷与画院画风再见后,另辟蹊径,因受石恪风格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做“减笔”。

梁楷《泼墨仙人图》

《泼墨仙人图》是梁楷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泼墨写意人物画之一。此画线条造型奔放有力、率意随性,草草几笔即神韵迭出、栩栩如生。在人物造型上,画家有意夸张人物额头,额头占去面部的大半,而将面部器官挤压在一起。仙人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显得既醉态可掬又诙谐滑稽,极为传神。此画用酣畅的泼墨绘出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用简括的细笔夸张地勾出奇怪生动的神情,幽默感极强,看了让人忍俊不禁。南宋佛教禅宗思想盛行。此图对人物神情体态的描绘,与当时的济颠和尚基本相似,因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和顺应了民间的信奉与诉求,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这是梁楷离开画院后,创作出的又一“减笔”幽默画杰作。

李士达,号仰槐,一作仰怀,祖籍陕西三原县。他于万历元年(1573年)中乡试,万历二年(1574年)高中进士。其以画人物、山水名世。李士达是一位正直的画家。有一次,万历皇帝的亲信孙隆在苏州任意增税,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吓得众人缩成一团、不敢出声,唯有李士达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挺身而出,慷慨陈词。李士达对绘画审美要求严格,提出了“苍、逸、奇、远、韵”的“五美”标准,反对“嫩、板、刻、生、痴”的“五恶”之作。其深得绘画机理和精髓。明代后期,画坛流行平淡无奇的“刻板师古”之风,稍有新奇气息,便被斥为“邪派”“野狐禅”。在这种暮气沉沉的画风之下,李士达敢于打破常规,自出新意,实为难能可贵。

《三驼图》是李士达的代表作之一。该画立轴,墨笔,纵78.5厘米,横30.3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主要描绘了三个驼背的老者,形象滑稽、笑容可掬。其中,一人策杖提盒,一人拱手相问,一人拍手大笑。画上有明代文学家、画家、藏书家钱允治的题诗:“张驼提盒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赵驼拍手呵呵笑,世上原来无直人。”由此可见,该画用隐喻手法,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抨击。画家以白描的手法、极简的线条,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三个驼背人的形象。《三驼图》的衣纹用“浑描”,须发皆不见勾勒痕迹,笔墨圆融、柔若无骨,体现了画家高超的人物造型能力。

陈洪绶,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祖籍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他年少时师从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明亡后陈洪绶入云门寺为僧,不久还俗,以卖画为生,所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线条细劲清圆。晚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夸张、神态怪异、性格突出,表现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绘画格调高古,与当时顺天的崔子忠齐名,有“南陈北崔”之称。后人评说陈洪绶的画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陈洪绶生性怪僻,身历忧患多事之秋,怀才不遇,所交师友大多为饱学和正义之士。

陈洪绶《升庵簪花图》

《升庵簪花图》是陈洪绶的代表作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一株古树枝杈断残,稀疏的红叶点缀其间。画中主人公杨升庵身材魁伟,着宽衣大袍,双手下垂,头戴几朵鲜花,痴痴呆呆、目光无神地举步往前。其身后有两个侍女随从,一个双臂交叉、手持羽扇,另一个则两手捧钵,二人凝望着主人,止步不前,有迷惑不解之意。

杨升庵,四川成都人,曾以殿试考取状元,授翰林院编修,做过嘉靖皇帝的老师。因为人耿直而得罪权贵,被流放至云南。相传他被流放时,因醉酒,以粉涂面,以花插发,与伎女同行。《升庵簪花图》即以此为题。陈洪绶以夸张的手法,将杨升庵“惊世骇俗”的行为、倔犟不羁的风骨、温文尔雅的气质,刻画得淋漓尽致,表现了他对杨升庵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现实政治严重不满的态度,有力地抨击了嘉靖皇帝的昏庸和明王朝的腐败。画中人物造形虽然怪诞夸张但生动传神,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画中衣纹线条用中锋勾勒,潇洒圆浑;画面设色浅淡,补景从简,意在突出人物的神态、个性和内心世界。

作品是画家人格个性的凸显和思想精神的表述。石恪、梁楷、李士达、陈洪绶四位画家,虽然处于不同的朝代,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一是出身相似。他们都出生于中下层的百姓之家,了解与同情民间的疾苦。二是经历相似。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王朝更迭和世事纷争的动乱年代,表面上嘻哈玩笑、放浪不羁,实际上内心忧愤难抑、郁郁寡欢,人生都不称意。三是爱好相似。他们都爱饮酒和赋诗作画,并且都是酒后失态、诗画随性。四是性格相似。他们都耿直、孤傲、狂放、潇洒、不羁。五是品格相似。他们都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愤世嫉俗、壮志难酬。尤其在人物画创作上,他们都喜欢用讽刺和幽默的笔调予以呈现,诚可谓一脉相承,他们的人物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嬉笑怒骂皆形于色的表现手法,尖锐辛辣、入木三分,观后令人心领神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