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此同时,一批寓居江南的文人学者则不屑与清政府为伍,隐居不仕,用创新的绘画技法为“万马齐喑”的清初画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金陵画派魁首龚贤便是其中最为鲜明的人物之一。此册页经营位置采用宋人布景之法,而笔墨晕染则是元人路数,已呈现出龚贤后期较为成熟的“黑龚”的积墨法之雏形。

明清易祚,清初朝廷为了巩固政权,采取愚民政策,在思想界、艺术界极力制造消极因素,禁锢文人思想意识以服从清政府的统治。人们在绘画上推崇一味摹古、较少创新的以“四王”为首的保守派画风,并一度将他们视为正宗。与此同时,一批寓居江南的文人学者则不屑与清政府为伍,隐居不仕,用创新的绘画技法为“万马齐喑”的清初画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金陵画派魁首龚贤便是其中最为鲜明的人物之一。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工诗文,善画山水。被后世称为“金陵八家”之首。著有《画诀》《香草堂集》。

龚贤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入清后隐居不出,寄情书画。龚贤初以诗名世,后以画显。其多绘江南风光、水滨之景,创作出了历代山水画家都不曾出现过的丰郁且富有奇趣的画作。

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墨笔山水册》,内纵28.2厘米、横35.9厘米,是龚贤40岁左右的作品。此册页十二开,均绘江南小景,有田园汀渚,也有烟云出峰。构图呈宋人“一角半边”之势,疏密得当。这里选取的两帧尤为精巧:一帧用牛毛皴写山石,亭台楼阁隐于其后,画面繁而不乱;另一帧画面开阔,若干小屋立于缓坡之上,水墨晕染层次鲜明。世人常评论龚贤的绘画有“黑龚”和“白龚”两种面貌。从此册页来看,似乎介于这两者之间,是其艺术过渡时期的作品。此册页经营位置采用宋人布景之法,而笔墨晕染则是元人路数,已呈现出龚贤后期较为成熟的“黑龚”的积墨法之雏形。积墨法为龚贤绘画精要,其源于元代梅道人吴镇,经龚贤改良后形成自家面貌。龚贤在谈到用墨时曾说过:“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利其黑。”这是他对虚实、明暗关系最为简洁有力的解释。他用墨的最基本表现就是“润”,润墨并不是湿墨;“润墨鲜,湿墨死”,即用墨要恰到好处,处理好水墨的配比关系,呈现出的墨气要有光泽、有生命。龚贤尤善水墨技巧,存世作品也多为水墨用笔。

我们细看《墨笔山水册》,会发现龚贤用积墨来表现碎石,山石下部十分浓黑,渐上渐亮,光感尤为强烈。石头鲜润而富有透明感,显得和谐而鲜明。整个册页墨气秀润,虚实相间,黑白辉映。龚贤在描绘物象时,并不以细笔刻画轮廓,而是以墨色明暗烘托为主;强烈的明暗对比营造出一种新奇的意象,一种难以捉摸的幻境。图中没有绘出明确的路径,也没有人物,使得观者不易马上找到情感投射点,似乎难于融入龚贤的艺术中。但倘若细观图中笔墨,便会发现墨气层次的变化正引领着观者找寻画中线索。所谓“删拨大要,凝想形物”(荆浩《笔法记》),龚贤抛弃了对清晰物象的描写,而是通过墨色的变化宣泄心中郁结不平之气,用水墨的波动带领整个画面随之起伏。这既是绘所见之景,也是抒心中之情,耐人寻味之余又不免使人深信这样景致的存在。画家高超的用墨技巧营造出的似露气,又似雾气,抑或是烟气的氤氲之感,使人随之畅游在这幻境之中,心旷神怡。

清初画坛几乎都是继承“元四家”绘画传统而上追董源、巨然。龚贤作为“金陵画派”之首,同样也是取法“元四家”中的吴镇,但他并未像“四王”一样和古人“同鼻孔出气”,而是走上了一条摹古且创新的路。就传承和风格而论,龚贤的画早年学董其昌笔墨高逸之格,后便开反复皴染、浑厚苍润一路,笔下线条宽绰而凝重。其绵密深郁的画风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沾溉了同时代金陵画派众人。其积墨法自然浑成的绘画技巧也影响了近代黄宾虹、李可染等人。

《墨笔山水册》之一

《墨笔山水册》之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