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上世纪30年代到1958年年底这20余年的时间,是王琴舫绘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最佳时期,每一幅作品画得都很认真、严谨、执着,不管构图、笔墨、赋彩,都无可挑剔之处。受西风东渐影响,1920年王琴舫与阎咏伯等人一起成立“欧亚艺术研究会”,专门研究如何把西方绘画艺术融入中国画中。

王琴舫先生1889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58年12月27日逝世。祖籍江苏江宁府(南京)。其祖父以卖花线为生,父亲以油漆彩绘为业,清同治年间逃荒到徐州。王琴舫童年于读书间隙随父亲做油漆、杂活时,受父亲彩绘影响,喜爱上了绘画。

王琴舫在徐州府中学堂读书时,以《芥子园画谱》为蓝本,时时临写之,渐可独立作画。17岁时,即加入乡贤耆宿组织的“铜山书画研究会”,受到指点教诲,为日后作书作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5岁时,又与画家钱食芝、李兰阶等人成立“东方画社”,朝夕演习、切磋传统书画,得益颇多。1914年花鸟作品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被评为金奖,有“江北第一人”之誉,从此名声大振。越三年,苏州人吴继宏兄弟在徐州开办“吴氏学堂”,王被聘为该校图画教师。学生李永顺亦于是年入该校读书,见其绘画颇有天赋,王琴舫以《墨子·所染》典故,为其取名“可染”,这就是著名画家李可染名字的由来。

受西风东渐影响,1920年王琴舫与阎咏伯等人一起成立“欧亚艺术研究会”,专门研究如何把西方绘画艺术融入中国画中。此时,他对徐青藤、恽寿平、任伯年绘画风格心仪已久,画作中时时展示诸家风韵,受到好评。王1924年与阎咏伯、王继述、萧龙士、王子云、王寿仁、张金石等七人发起成立“徐州艺术专科学校”,王为艺专图画教师,同时又任公安街(青年路)等小学校长。日寇入侵时中断教学,王在徐州四乡避难之际,画竹明志,表现其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日伪以高薪、高职聘其担任伪职,他以“只会作画,不谙世事”为由而拒之。

1941年著名书法家张伯英在王琴舫举办画展时,专为其书写条屏,赞其“精于绘事,其画学古,能出新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琴舫受到政府关爱,曾当选市政协委员、省文联委员,1956年被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聘为副画师。王琴舫一生勤恳作画,力求独创不群,他的作品在书画市场一直看好不衰。

从上世纪30年代到1958年年底这20余年的时间,是王琴舫绘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最佳时期,每一幅作品画得都很认真、严谨、执着,不管构图、笔墨、赋彩,都无可挑剔之处。给人总的印象是:工写结合、墨色妍雅、形神兼备。其刻画物象之生动简洁,用笔用墨之洒脱秀逸,在同时代花鸟画诸家之中应属上乘。

从王的诸多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作品受清代画家恽寿平、任伯年影响最大。王琴舫学恽、任,并不为其所囿,一方面直逼黄筌、徐熙,寻求花鸟富贵、野逸的本源,一方面研究恽、任何以从本源中脱出成家。在此基础上,他通过研读青藤等古人技法,认真到生活之中写生,日间挥写夜间思,苦心孤诣,殚精竭虑,为形成自家面貌几乎无一日空闲,日积月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

为了能准确捕捉到所要描绘物象的形态,王琴舫几乎每天都要到现实生活中访问、观察。菊花盛开时节,他不仅天天前去观看,还要和侍弄菊花的高手细聊,以探究竟。一位行家花主与王言,菊花后期,会由草本变成木本。原因是因其三月插枝,四月移盆,五月打(去)头,经过漫漫长夏,到了秋后霜降之时,方才露出傲霜奇葩。所以王画菊花总是把枝梗画得特别坚挺劲健,表现出菊花凌寒挺立的风姿。为了把竹画好,王时常到竹园浏览,春秋四季,每季都要认真观看竹节、竹叶如何变化,曾对人言:竹之可贵,在于弯节不弯干。其叶似剑,作画时笔不可肥也不可瘦,肥则成桃,瘦则成柳。据云,王真正画竹始于抗战时期,此时王与家人去徐州四乡避难,每日在乡间都要对竹观察,思竹有干直不屈之意,故时时写之,从画作中表现刚直不阿的民族气节。

王琴舫在恪守前贤技法的基础上,不管是吟诗、作画都力求有所创新、突破。特别是一些田园果蔬之类的作品,创新独到更为明显。他把日常食用的蔬菜、水果画得栩栩如生,为大众所称道。

王琴舫笔下描绘的鹤、鸡、鸽、孔雀、寿带、白头翁、麻雀等等禽鸟不下数十种,而梅、竹、松、兰、菊、牡丹、月季、芍药、蔷薇、紫藤、芙蓉、桃、柳、杏、芦苇、山花、红苋等等不下数百种。王琴舫一生作画究竟有多少不好估出约数,这些画作或婀娜多姿,或凌厉逼人,或风姿绰约。他从拿起画笔的那一天起,便对自己热爱的绘画事业执着追求不已,或寒冬酷暑,或黎明日暮,他总是在画案前凝神细思,挥毫不止。一件件作品中浸透了他的心血汗水和智慧。

《白梅双雀》是王琴舫1951年创作的作品。此时他画艺日趋成熟,在用墨、用色等等方面都极为讲究。此幅为四尺整纸,江苏省国画院藏品。整个画面安排上疏下密,特别是从左下向右下伸出的两支老干,一长一短,增强了画面的和谐、平稳之感,两只麻雀飞行其间欲择枝而栖,给画面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气息。画作枝杈间的梅花以白粉点出,用浅色赭石烘托花蒂、花苞、花蕾,花朵布局疏密得体,错落有致,如有暗香袭来。

《向日葵》画于1956年。画面上的三朵葵花,花头都面向左下方,浅赭石的花叶随手拈来,纷披有致,花秆上的墨叶,敷以浅绿,浓淡分明,多而不乱。特别是从左下方往右上方伸出的一束雁来红,把向日葵映衬得更加神采奕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