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近年來清宮劇的熱播,導致很多朋友對於一些事情存在一定的片面理解,而對於歷來有爭議的雍正皇帝,更是自帶熱點。相信作爲一個清宮劇迷,一定對於雍正和生母感情不睦一事有所耳聞,那麼歷史上雍正和母親的關係當真如此僵化嗎?其實不是的,根據現有資料來說,二人關係既不能說很好,當然也不會像傳聞中那般不好。

傳聞的起源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與其母不和之事並非“空穴來風”,也是有根源出處的。下面我通過兩個方面(與正史結合)來進行具體的闡釋。

1、童年缺乏生母之愛。雍正的生母爲烏雅氏,隸屬於滿洲正黃旗。按照《清皇室四譜》和《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傳一》等官史的記載,烏雅氏系“護軍參領威武之女”。

1660年(順治十七年)三月十九出生的烏雅氏,雖然有正黃旗的上三旗旗籍,但由於其包衣世家的身份,所以只能在1673年(康熙十二年)參加由內務府組織的一年一度的包衣選秀。五年後的十月三十(1678年,康熙十七年),烏雅氏在雍和宮誕下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雍正皇帝,烏雅氏也因此於1679年(康熙十八年)被晉封爲德嬪。

由於當時烏雅氏只是一個無具體封號無位分的低等嬪御,而按照祖制,嬪及嬪以下的妃嬪是不能撫育自己孩子的,所以剛出生的胤禛便被抱至承乾宮貴妃佟佳氏那裏代爲撫養。直到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佟佳氏(七月初九立爲後,七月初十下午崩逝)去世之後,胤禛纔有回到自己母親(當時已爲德妃8年)烏雅氏身邊的權利。

也正因如此,在雍正的童年當中,與之熟稔的是養母佟佳氏而非生母烏雅氏,在最需要母愛的時候生母卻不在,可想而知二人感情自然不會很好。

2、雍正繼位後的幾許疑慮。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69歲的康熙皇帝去世,45歲的皇四子胤禛繼承大統。根據官史的記載,可以發現一些母子二人步調不一致的地方。

第一,雍正繼位後,內閣按例要給皇太后擬上尊號,但烏雅氏卻屢次拒絕,不由得讓人感覺此舉是在和自己的兒子賭氣;第二,按例,新帝生母成爲皇太后之後,應當由原來所住寢宮搬至太后所專用的寧壽宮,而烏雅氏再一次堅辭不受。

那麼這些正史當中所獲取的信息能不能直接證明二人關係很糟呢?

真正意義上的母子之情

其實從現有的史料並不能直接斷定二人關係當真不睦,我們從三個方面來進行詳細解說。

1、日理萬機依舊不忘問安。從康熙去世雍正繼位,直到1723年(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烏雅氏崩逝,雍正始終如一地前往生母宮內請安。雖然烏雅氏並未接納兒子讓其居住寧壽宮的孝心之舉,但從《清實錄》和《起居注》等所載看來,烏雅氏也並不排斥雍正前往寧壽宮請安這件事,而雍正本身日理萬機朝乾夕惕,卻仍舊會定時定點擠出時間前往母后宮中探望,足以見得二人關係並不糟。

2、噓寒問暖怕兒子身體喫不消。爲父親康熙守孝期間,雍正時常“毀瘠過甚”,而身爲母親,烏雅氏“屢傳諭勸進飲食”,既然是發自內心擔心兒子的身體,那又何來關係不睦一說。

3、拒受尊號實則另有其因。烏雅氏之所以在雍正爲其擬上尊號一事上屢屢拒絕,最主要還是因其當時未能有如此心情來承慶賀加尊之喜。當時正值先帝(康熙)龍馭賓天不久,烏雅氏以“梓宮大事,正在舉行,悽切哀衷,何暇他及”爲由,這才明確拒絕了爲其上尊號一事。

再者,由於次年五月二十三烏雅氏早早離世,所以終其一生也未能受到上尊號的待遇,只能說是她未能來得及等到那天,如果烏雅氏還可以健在幾年,相信她最終還是會接納加尊號的,畢竟是列屬於祖制的內容。

史海君說:

綜上所述,雍正與其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既沒有傳聞那般決裂不合,也沒有似乾隆對待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那般盡顯孝悌倫常之道。

究其根本,一方面在於雍正本人不善表達、重於政務的風格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由於雍正打小確實與生母未能建立好牢不可破關係所致。

參考資料:

《清皇室四譜》

《清聖祖實錄》、《清世宗實錄》

趙爾巽《清史稿.聖祖本紀》、《清史稿.世宗本紀》、《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傳一》

版權註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曉生”原創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