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如零部件廠商研發的電控以及電驅系統成爲市場主流,那麼傳統的車企將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組裝工廠或者科技公司,零部件廠家將取代現在的車企成爲新的巨頭,像手機一樣發展下去,此時的車企做車輛設計,底盤的調校就足夠了,相比燃油車來說,電動車動力系統的匹配與優化已經弱化不少。作爲汽車的核心部件,發動機是汽車最爲核心的地方,也是車企耐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技術,除了極少數的車企採購發動機外,絕大部分的車企主要是由自己研發,自己生產,即使有別人代工,也僅僅是做裝配工作,後續的匹配,調校工作依舊由自己來,當然,裏面有很多零部件比如說火花塞,供油管路等這些都是來自於零部件廠商供應,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上,在這個環節,零部件廠商更多的是一種錦上添花的作用。

80多年前,魯迅先生髮出了“不再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吶喊,今天,我也要吶喊一聲:不做三電系統的傳統車企終究成爲代工廠!

這樣的說法是否有些聳人聽聞?一點也不會,箇中緣由,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款汽車有近2-3萬個零部件,車企是無法做到面面俱到的,所以有了衆多的配套工廠,小到螺絲,大到變速箱,動力系統,都有得供應,而且有不少巨頭的存在,大陸,博世,電裝,愛信精機,格特拉克等等都是赫赫有名,他們爲一輛車承擔80%-90%的製造壓力,也相對的節省了車企的資金投入,也加快了車型的製造流程。

有了零部件廠家的支持後,車企可以着重研發核心技術,比如說動力系統,底盤系統,調校以及改進組裝生產線工作,真正會自己建工廠做的零部件主要是下面兩塊:

1、白車身

從設計到製造,白車身一般都是由主機廠來完成。

比如說外觀,車身結構,底盤佈局,因爲每個車型造型不一樣,生產所用的模具也會有所差別,而一條這樣的生產線耗費的資金又過於龐大,對於零部件廠來說,像這種不是用通用模具可以解決的活很少主動承接下來,因爲一旦該車的銷量不佳,整條線極可能荒廢,成本與收入不成比例,所以這塊一直由車企自己承擔風險,而車企承擔風險的情況下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每次小改款或者改進的時候可以做出相應的調整,更利於車輛的進一步優化與升級。

所以,主機廠不僅要有總裝車間,還要有車身車間,設計院。

而對於一些車身的覆蓋件,比如說引擎蓋之類的,則大部分是交給零部件廠商,除非工藝要求高,會由主機廠來完成。

2、發動機

作爲汽車的核心部件,發動機是汽車最爲核心的地方,也是車企耐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技術,除了極少數的車企採購發動機外,絕大部分的車企主要是由自己研發,自己生產,即使有別人代工,也僅僅是做裝配工作,後續的匹配,調校工作依舊由自己來,當然,裏面有很多零部件比如說火花塞,供油管路等這些都是來自於零部件廠商供應,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上,在這個環節,零部件廠商更多的是一種錦上添花的作用。

國內汽車工業的發展經歷了曾經採購發動機的歷程,比如說三菱的發動機,當時的環境是國內車企在調校和匹配上的技術積累不足,那時候不單單是採購發動機那麼簡單,而是採購一整套的動力總成,其中就包含三菱負責幫忙調校,匹配的服務,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了,三菱的發動機在國產品牌中雖然依舊可以見到,但是已經很少,很少了。

目前,在海外也有不少像三菱這種通過出售成套匹配動力總成服務的企業,比如英國的裏卡多,美國的康明斯,而尋求與他們合作的車企大多數在對應技術上積累不足。

研發是核心,調校次之,組裝是副業,現在很多車企在活不下去的情況下願意給新造車勢力當“代工廠”,正是因爲有一條組裝生產線就可以勝任了。

今日有這樣的例子,未來可能會更多。而且,隨着電動車的到來,愈發明顯!

如今的市場格局正在發生轉變,電動車的核心動力部分被拆分,而且核心的技術也不再集中在車企手中,反而是零部件廠商更有話語權,好比電池供應上的巨頭就有寧德時代,松下,LG,比亞迪等,電驅和電控系統都有全球幾大零部件廠商的身影,諸如電裝,大陸,日立,西門子,博世等的身影,並且在全球市場還在積極的推動中,作爲核心的三電系統都有了國際巨頭的身影。

爲了避免被時代淘汰,衆多的車企都選擇了自己研發電驅和電控系統,這也是未來在新能源領域能夠掌握主動權的關鍵一步,同樣也是拉開自己與其他品牌差異化的重要一點,但是,目前能夠有自主研發這三電系統的車企並不多,比亞迪,豐田,寶馬,本田,特斯拉等佈局較早的車企都有自己的三電系統,但是對於那些還沒有擠入這個行業的車企來說呢?

他們極可能走另一條路:小米發家致富之路。

小米如何發家?

自己研發外形,優化系統,配上全球供應商的零部件,以一個低利潤走量的方式來進行銷售,連生產方式都可以交給其他企業來代工,自己進行品控管理就好,只要價格壓縮的到位,消費者依舊會買單。

按照這個邏輯來看,未來可能像小米這樣的科技公司做汽車成功的幾率還會更大些。

有了強大的供應商鏈,車企可以放心去發展軟件層面,比如說自動駕駛,車機智能系統,安全系統等等,而這時的汽車企業還是汽車企業嗎?或許叫科技公司會更直接。

市場在發展,未來我們並不可知,但是,我們可以對未來做出一個簡單的猜想。

假如零部件廠商研發的電控以及電驅系統成爲市場主流,那麼傳統的車企將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組裝工廠或者科技公司,零部件廠家將取代現在的車企成爲新的巨頭,像手機一樣發展下去,此時的車企做車輛設計,底盤的調校就足夠了,相比燃油車來說,電動車動力系統的匹配與優化已經弱化不少。

如果車企都開始自己研發屬於自己的電驅和電控系統,並形成了自己的產業鏈,將三電系統打造成新的技術核心,而如何與其他類小米的車企進行競爭將是關鍵所在,也是未來不可避免的車市戰爭之一。

如此看來,傳統車企未來的路也將越來越難,因爲汽車的製造模式發生了轉變,不再會有那麼的機械零部件,電器化,智能化的程度會越來越高,裝配與製造流程也會越來越簡化。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車企能夠如雨後春筍般的誕生,壓迫整個市場的轉變,誰會成爲第一個被強行變換角色,從製造轉爲代工的大車企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