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厚德環翠“,厚在哪裏?——《大衆日報》要聞版這樣說

媒體聚焦

“厚德環翠”

今天出版的

《大衆日報》要聞版刊發文章,

聚焦環翠

志願服務精神薪火相傳。

那麼“厚德環翠”,厚在哪裏?

一起來看詳細報道~

去年8月22日,91歲的威海市環翠區老黨員殷樹山因病辭世。殷樹山和老伴劉綵鳳一生熱心助人,退休之後更是盡心盡力爲社區羣衆服務,無私奉獻、扶危濟困,殷樹山被追授“齊魯時代楷模”光榮稱號。今年8月22日,環翠區正式把殷樹山老人辭世的日子確定爲“環翠區志願服務日”,讓兩位老人的志願服務精神代代流傳下去。

“上善若水,厚德環翠”

——這是環翠區

“四德工程”建設的品牌,

品牌的打造離不開這一方

好人成長的沃土,

更離不開薪火不斷的代代傳承。

環翠區鯨園街道古北社區,是威海中心城區最早的居民小區之一。在小區裏轉一轉就會發現,整個小區幾乎沒有空閒的牆面,社區居民的好人好事、文明社區公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

“身邊人身邊事最能打動人、教育人,我們把社區裏家庭和睦、鄰里團結、志願服務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張貼上牆,還配有照片,既是對他們的充分肯定,又是對周圍羣衆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社區黨總支書記、主任王愛花說。

不久前,一對來自福建的老夫婦住進了古北社區,當看到這些感人事蹟後,對王愛花豎起了大拇指,“咱威海人就是厚道,住在這樣的小區安心!”把道德教育陣地建設在居民家門口,使居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古北社區被省委宣傳部評爲全省“四德工程”建設示範點、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示範點。

在環翠區環翠樓街道,有一個“好人扎堆”的現象,在短短几百米的商業街上,就有不少熱心公益的先行者:自1998年至今21年來,從開拉麪館到創辦“雙舉海蔘”,從最初的每年資助5個、10個孩子,到2008年至今的每年爲200名孩子助夢,個體工商業者李雙舉的“築夢之路”從未停歇,惠及數千學子;褲子穿破捨不得丟,剩飯剩菜熱好幾遍才喫完,邢威敏這位賣了幾十年冷飲的“冰棍奶奶”,在捐資助學上卻格外大方,從2008年開始爲貧困山區的學生們捐款捐物,累計已有十多萬元。

環翠樓街道自2013年就成立了“文藝輕騎兵”隊伍走進社區,將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的事蹟打造成原創文藝作品,通過身邊人演身邊事,在社會上形成學典型、當好人的好風氣。

“讓好人有好報”是環翠區鮮明的價值導向。組織考察班子、任用幹部,把道德放在首位;評估各項工作和開展各種活動,加大道德所佔的比重;評選先進典型,表彰楷模榜樣,向道德方面傾斜。

從2009年以來,環翠區每年都推選環翠好人,每兩年評比一屆道德模範,對湧現出來的好人好事,發現一起,表彰一起,獎勵一起,先後有誠實守信模範戚道昌、助人爲樂好人鄭岐葉、見義勇爲好人唐海龍等8人被區委、區政府予以每人1萬元的重獎。

本期編輯:張曉鳳

來源:大衆日報(彭輝)

本文爲 | 中國威海環翠 huancuizaixian 原創文章 |

轉載請註明出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