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海戰是公元663年8月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此戰,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餘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型,分爲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燬,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

唐初當時的朝鮮半島有三個國家並存,分別是:高句麗、新羅、百濟。這三個國家以高句麗領土最大、實力最強,是屢屢對抗當時的中央政府,無論是前朝的大隋還是現在的大唐。隋煬帝的敗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拜高句麗所賜,隋煬帝曾三次征討高句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國內百姓民不聊生,最終爆發大規模起義,大隋朝也轟然倒坍。

新生的唐王朝軍力強盛,高句麗此時的國王高建武見唐朝勢大,便遣使臣獻上封域圖,表示臣服。可是後來,高句麗內部發生叛亂,大將蓋蘇文殺死高建武,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爲傀儡王,實際自己掌權,不服大唐管束。聯合百濟對依附於大唐的新羅發起戰爭。新羅向大唐求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軍征討高句麗,大破高句麗,斬殺敵軍4萬有餘,但隨着冬季來臨,天氣嚴寒,與唐軍不利,太宗被迫下令撤軍。其後,太宗又有幾次征討高句麗,都因各種原因沒能成功。太宗也因病逝世,未能完成拿下高句麗的願望。

公元655年(高宗永徽六年),高句麗聯合百濟重新對新羅用兵,唐朝下詔調停雙方,但收效甚微。大唐國威不容侵犯,高宗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率兵攻討,此時的大唐經過太宗朝的精心治理,已然是國富民強、四海臣服。專心對付這兩個出爾反爾的傢伙,唐軍採用了採用了圍魏救趙的策略,集中兵力攻擊實力較弱的百濟。唐軍從山東半島成功渡海而過,在熊津口大破百濟軍,百濟國王扶余義慈逃到一座小城,被唐軍團團包圍。在唐軍的強大攻勢下百濟城很快被破,唐軍俘虜了唐軍又逮捕了百濟王扶余義慈父子以及百濟豪酋五十八人,全部押送長安。

唐軍拿下百濟後,設立了熊津等五處都護府,派郎將劉仁願率少量唐軍鎮守百濟。待唐朝大軍撤走後,善於出爾反爾的百濟人故伎重施。百濟王扶余義慈的堂弟扶余福信,見到只有數千唐兵,有機可乘,便糾結一些不服教化的流民,重新反叛。高宗得到消息,派劉仁軌率兵聯合新羅兵共同解救劉仁願,這中間的交戰過程跌宕起伏,咱就不過多敘述了。唐新聯軍很快擊敗百濟叛軍,但是百濟敗軍仍然賊心不死,居然東渡大海,跑到倭國搬兵,就是日本,咱還是用日本敘述比較清楚。

本來就覬覦朝鮮半島好戰成性的日本人大喜過望,雙方一拍即合,日本迅速派出大軍乘船幾百艘,浩浩蕩蕩的來到百濟白江口附近海面準備截擊唐軍。此時的唐軍從熊津江出發,水陸並進,直趨白江口,準備合軍直搗固周堅城。

當劉仁軌率水軍到達白江口水域時,遭到日軍主力攔截,此戰日軍出動戰船1000餘艘,部隊4萬餘人,水面上黑壓壓一眼望不到頭的小船。反觀,唐軍只有戰船170 餘艘,部隊1萬餘人,這陣勢,一看雙方完全不在一個等量級的,看起來唐軍凶多吉少。

劉仁軌從容的指揮戰艦列出戰鬥陣型嚴陣以待,戰鬥打響唐軍戰船從四面合圍日軍艦船,開戰之後,日軍發現自己的艦船面對唐軍艦船,簡直就是小孩面對大人一樣,毫無還手之力。唐軍高大堅固,所使用的武器、將士身上所穿甲冑,和日軍比那是有壓倒性優勢。日軍小船和唐軍船隻一觸即潰,唐軍居高臨下,萬箭齊發,日軍死傷慘重。唐軍艦隊將日軍小船圍在中間,近前條船擠在狹小的水面,根本施展不開人多船多的優勢。唐軍看到所有日本船隻全被擠在一起,遂發射火箭,這時候就如同三國時赤壁之戰,日本船挨着船,擠成一團,霎時間水面便火光沖天,日軍被燒死、淹死無數,大敗而歸。

此戰後,日本在近千年的時間直到明朝再沒有騷擾過朝鮮和我國,難道是日本人愛好侵略的本性改了嗎?非也,而是他們認爲自己的能力不夠,在默默的學習,積蓄力量,以待重新崛起。

日本此戰後發現自己跟如日中天的唐王朝,無論是科技、經濟、軍事、等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此戰後,日本非但沒有和大唐關係惡化,反而低下身姿虛心的向唐朝學習,此後日本分批的派出使團,每批幾百人不等到長安學習,這些人來到長安後一待就是十幾年,全方位的學習。其後的幾百年日本的發展簡直就是唐朝的翻版。經過幾代人堅持不懈地學習,日本後來的發展我就不用多說了。

日本這個民族確實討厭,但他們的一些優點也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此戰雖然慘敗,但日本發現了自己的差距後,蟄伏下來,默默學習迎頭趕上,最終崛起成爲強國。所以說,一時的失敗不見的就是壞事,只要吸取教訓,改正錯誤,一定會成功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