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海岸線漫長而曲折,海水深入陸地,形成諸多天然海灣。攝/馮木波,圖/《地道風物·閩南》

一千年多前,閩南人在這裏開始了一場浩大的“地理大發現”

如果翻開中國地圖,廈門、漳州、泉州所在的閩南地區,實在說不上是多大的一片土地。這裏山區密集、除了出海幾乎無路可走,在當時的中原地區看來,閩南就這三個特點:邊緣、偏僻、生存艱難。

泉州灣。圖/視覺中國

“閩南三城”之一的泉州,在唐時已是出海的港口,但因泉州通往內陸的交通不便,它受到的重視始終不能與交通便利的廣州港比肩。經幾百年的發展,宋元時代的泉州,在旅行者的眼中已是一個令人驚歎的存在,馬可·波羅描繪其爲“世界第一大港”;這裏海商萬戶、競渡千帆,曾有過一段無比恢弘的大航海時代。

閩南有一片“地中海”

今天的國際政治語境下,有一個著名的“太平洋第一島弧”的概念,北起日本列島,經琉球羣島、臺灣島延伸至島弧鏈南端的菲律賓羣島。這些島嶼與亞洲大陸共同包夾起了一片廣闊的海域,海域近岸地帶背靠東亞地區的文明中心,居住了整個亞洲近半的人口。

從閩南出發,日本、東南亞、印度、地中海等區域都已是舟船可抵達的世界。製圖/Paprika,圖/《地道風物·閩南》

在“第一島弧”中,臺灣島是距離大陸最近的陸地,它西隔一道海峽與中國大陸相對,東面即是無遮無攔的茫茫太平洋。臺灣以南,菲律賓羣島南與加里曼丹島和馬魯古羣島相連,與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一道圍合成南中國海;臺灣以北,琉球羣島和九州島一道,將東海和黃海包圍在內。

這兩片海域,即爲中國傳統地理觀中的“南洋”和“東洋”,而閩南地區則正好把守在臺灣海峽這個樞紐部位上,連通“東洋”和“南洋”的航路必須從這裏經過。

作爲元代留存至今的航標塔,六勝塔見證了泉州港幾百年的興衰起落。如今塔下的石湖港已成泉州最主要的現代集裝箱港,六勝塔仍從精神層面,指引着泉州人的海上歸途。攝/張梓昌,圖/《地道風物·閩南》

在沿海的諸多港口城市之間,人類進行中短途航海活動的歷史十分悠久。這一系列不完全連貫的陸地鬆散地圍合起來的海域,與歐亞大陸另一頭的地中海很是相似。而腹地狹小的閩南,就恰好位於其中的咽喉要道處。

泉州沿海的出海漁船,在這些現代漁船中,帆的作用主要在於作業時止搖,而較少用於助力。攝/ 何清和,圖/《地道風物·閩南》

古代的中國人,不太喜歡面對“海洋”這個概念。在中國古代帝王的眼中,海是疆土的自然邊界,是貶謫蕕罪官員的去處,或是逃難時的茫茫絕路;更多生活在內陸的古代人,對海洋始終缺乏想象,只能用“天涯海角”來形容自己終生不能抵達之處。

但在閩南人面前,海洋卻是敞開的,對他們而言,儘管海洋意味着無常,仍然是值得用生命去開拓的一條道路——在中國,閩南人可謂最有海洋冒險精神的一羣人,他們視野開闊,不畏艱險。如今海外最古老的唐人街,大都是閩南風格的。

福船

《山海經》說“閩在海中”,這便是閩人向海討生的真實寫照。濱海而居的閩南人很早就以海爲田,遠洋貿易,在廣闊的海洋中延伸自己的足跡。

南宋文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曾提到:“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自泉州便可出洋。……若有出洋,即從泉州港口至岱嶼門,便可放洋過海,泛往外國也。”

泉州。圖/視覺中國

帆船對於沿海港口的船民來說,是生計所在。爲適應鯨波接天、浩浩無涯的海洋環境,中國航海先民發明了櫓、船尾舵、水密隔艙等工具和造船技藝,爲遠洋航行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船舶支持。

閩南人因長期海洋活動積攢的經驗,成就了優秀造船匠師與造船技藝,“福船”即爲我國傳統海船樣式中最優良的船型之一。“福船”是福建沿海所造遠洋木船的統稱,它船型堅固、適航性和耐波性都十分優良。宋人呂頤浩曾評價:“海舟以福建船爲上,廣東、西船次之,溫、明州船又次之”。

福船的船身高大如樓,底尖面闊,首尾高昂,首尖尾方,船底有粗大的龍骨,船艙是水密隔艙,單層或多層船板結構,並以桐油灰捻縫,造船材料釆用本地盛產的杉、松、樟木等耐海水木料。供圖/ 林瀚,圖/《地道風物·閩南》

1974年夏天,泉州後渚港海灘上出土了一艘宋代木船,根據出土海船的殘體,同時參考宋代有關船舶的文獻記載和泉州造船的傳統經驗進行復原,海船的總長度應爲34.55米,船寬11米,船深3.27米,載重量200多噸。船艙中發現了大量珍貴文物,尤以香料藥物爲大宗,有降真香、龍涎香、胡椒、檳榔、硃砂、水銀、玳瑁等,多是東南亞及非洲等地所產,所以這是一艘從海外返航抵港的三桅遠洋商船。

這是我國迄今爲止發現的體量最大、年代最早的海船,也是國內目前已出土的唯一一艘由海外返程的古代海船。被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譽爲“中國自然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爲我們重現了700多年前宋船航行的商貿歷史與生活圖景。

泉州海海船出土時,船體上部已無存,殘長24.20米,殘寬9.15米,船身扁闊,平面近橢圓形,尾方尖底,以及多隔艙、多桅杆、多重板的結構,是我國福建宋代所造遠洋木帆船的主要特徵。供圖/ 林瀚,圖/《地道風物·閩南》

更讓人歎爲觀止的,是在這艘古船上發現的造船技術。用水密隔板把船艙分成互不透水的艙室,隔板與船殼用鐵勾釘鉤聯在一起,並在兩旁裝置“肋骨”,起到支撐船殼板的作用。此外,又以苧麻、石灰和桐油等調和成“艌料”,嵌塞進船艙木板之間的縫隙中,使其密不透水,既增加了船體的強度,又提高船隻的水密性,還便於貨物分艙管理。

除了靠近船艙底部龍骨的地方留有一個小小的“水眼”外,所有的艙壁都做得非常嚴密,水密程度非常高。這種船體結構將船身分隔成若干艙位,使船隻在航行過程中即使破損一兩處也不至於全船進水沉沒。這就是“水密隔艙”,是我國古代造船技術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現在位於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的宋代海船。圖/視覺中國

古時,在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上,各國商船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東往西來,一旦發生意外、如船隻觸碰礁石或被鯨魚撞擊出現漏洞時,別國的船很快就進水沉沒了,唯獨中國船還能照樣繼續航行,直至駛抵岸邊再加以修復。

這奧祕便來自“水密隔艙”,我國的船舶最遲在唐代就已經有了這種水密隔艙的設置,到了宋代,它的設計與運用則更加普遍和成熟。西方對這種技術的運用,則要比中國晚了近五百年。

泉州黃金海岸。圖/視覺中國

此外,在這艘泉州灣宋船的兩側船殼板上,還發現了“多重船板”技術。這是古代流傳於泉州地區的一種船舶建造工藝,民間俗稱“魚鱗冊”,寬大的船板一片片被疊合、榫接在一起,船縫則用艌料填滿後用鐵釘釘合,整艘船的結構得以緊密妥帖,密不透水。

而搭接結構則使船殼外表面成縱向的鋸齒形面,提升了船舶橫搖阻力,從而減小船舶搖擺幅度,爲海船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在那個年代,在東南亞和印度洋的許多地方,船還只是用一種植物纖維串起來的“縫合船”。

泉州城自唐代建成後幾經擴建。南唐擴城時,闢羅城共七門,圖中交通環島的中心,即羅城北門——朝天門。如今泉州城規模遠超過去,朝天門成爲標記過去的地標性建築。攝/陳英傑,圖/《地道風物·閩南》

閩南人民,正是駕乘着這樣的傳統木帆船遠洋航行,開闢了多條通往異邦的海上貿易航線,也開啓了風帆時代夢想與冒險的旅程。

”東方第一大港“

一千年前,中國在西方世界裏聲名遠揚時,被稱呼的不是“China”,而是“Zayton(刺桐)”。

1292年,馬可·波羅一行從福州出發,他在《馬可·波羅遊記》裏寫道:“到第五日晚上,抵達宏偉美麗的刺桐(Zayton)城。在它的沿岸有一個港口,以船舶往來如梭而出名……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這裏,貨物堆積如山,買賣的盛況令人難以想象”。

宋元刺桐港的海上貿易盛極一時,蕃商雲集。上千年過去,這些異域商人融入泉州社會的歷史,如今跨越時空,活躍在泉州人的木偶戲中。攝/方托馬斯,圖/《地道風物·閩南》

刺桐(Zayton)指的就是泉州,一千多年前主政泉州的“晉江王”留從效擴建城市時,下令在城垣外環植刺桐,這是泉州極爲常見的一種落葉喬木,會開出紅色的花朵。往後數百年,阿拉伯商人往來泉州貿易,見城中遍植刺桐樹而取名“Zayton”。

隨着這本遊記在西方世界廣爲流傳,Zayton成了古代東方的代名詞,象徵着異域風情與無盡財富。1492年,著名探險家哥倫布環遊世界裏,在日記裏興奮地寫道自己離“Zayton也就一百里上下了”。

泉州港位於晉江下游泉州灣,包括後渚、石湖等港口。港內水域寬闊,水陸交通便利,又有較爲寬闊的腹地,自古是天然良港。

宋元泉州港位置圖。製圖/Paprika,圖/《地道風物·閩南》

泉州港很早就開闢了海外航線,南北朝時期就有印度高僧從這裏搭船出海,到唐代,泉州港已是中國四大港口之一,與交州、廣州和揚州齊名。北宋時期,因爲西北陸上絲綢之路堵塞,便致力於開拓東南海上絲綢之路,泉州港趁勢而起。

這個時候,中國的航海技術也有了很大進步。北宋開始使用指南針,這意味着海船可以遠離海岸,橫渡大洋。而我國帆船時代的三大船型之一,上文所提到的“福船”,製造技藝也達到成熟,特別適合越洋貿易。蘇軾描寫:“福建一路,以海商爲業。”

閩南一帶的人們靠海喫海,在潮起潮落間經營海洋。漁民們起魚上岸,聚集已久的商販們揀選着船上的新鮮漁獲,開啓喧鬧的一天。攝/歐康,圖/《地道風物·閩南》

宋代時期,泉州商人揚帆出海,無遠弗屆。他們北上高麗(今朝鮮半島)、日本,南下占城(今越南南方)、三佛齊(今印尼蘇門答臘島);更利用優越的航海技術,橫渡印度洋,同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波斯灣沿岸和東非海岸貿易。元代時期,汪大淵《島夷志略》記錄,泉州港的貿易伙伴已達98個國家和地區!

泉州市內所留存的一些各宗教石刻,從左至右爲:元·基督教尖拱形四翼天使石墓碑、元·印度教惡魔石構件、元·伊斯蘭教雲月紋石墓頂、元·摩尼教摩尼光佛石造像。圖/《地道風物·閩南》

這是便是中國人的地理大發現,一個全新的海洋世界,就敞開在泉州人的面前。此後明朝以傾國之力打造的偉大航行——鄭和七下西洋,不過是重複宋元泉州民間海商開創的舊航線而已。

明清以後,由於實行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加之戰亂破壞、蕃商散失、港口淤塞等原因,泉州港逐漸衰落了。但作爲海陸交匯處,中華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基督教文明多元共存,泉州儼然中世紀人類文明的大熔爐。

宋代建的開元寺是泉州的地標,寺內中軸線兩側雙塔聳立,見證了刺桐城的繁華年代。開元寺不僅是香火鼎盛的佛寺,也體現着宋元泉州多彩的外來文明。攝/方托馬斯,圖/《地道風物·閩南》

現在開元寺內,殿後迴廊中央那兩根雕刻精美、造型別致的十六邊形石柱上,就刻着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上的內容。

殿前浮雕上,甚至刻着來自南印度的獅身人面像,這種傳統是否來自古埃及的“斯芬克斯”,至今尚無定論,但從地中海到印度洋再到泉州的獅身人面像之路,卻也着實是一段奇幻的文明旅程。

開元寺大殿走馬廊移自宋元時印度教神廟的石柱,圖中石刻爲十臂人獅撕裂兇魔肚皮的場景。人獅是毗溼奴的化形,後者是 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掌維護宇宙之權。圖/《地道風物·閩南》

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泉州城南,晉江之濱,這是古時蕃舶客航聚集之地,供奉着媽祖的順濟宮(天后宮)便建立於此。遠行的人們往往要向海神祈求平安,祭海的主祭對象逐漸被媽祖所替代。

從泉州港出發的商舶,把媽祖信仰從閩南拓展到中國東南海域,再傳遍東亞,成爲華人世界最著名的航海女神。

隨着媽祖信仰的廣泛傳播,以媽祖顯聖故事爲題材的繪畫作品不斷出現,圖爲《媽祖神蹟圖》。供圖/許路,圖/《地道風物·閩南》

當繁華落幕,這些文明的遺產作爲文化的一部分,獲得了另類的延續。海洋貿易、多元宗教和蕃商血統,塑造了泉州人的重商主義傳統和海洋文化性格。直到今天,泉州人開辦工廠,行銷商品,依然是一把好手。

- END -

編輯丨蘇小七

內容來源 | 《地道風物·閩南》

封圖 | 馮木波

本文內容來源於《地道風物·閩南》,有刪改

穿梭市井看好呷

穿牆透壁剖建築

壯闊跌宕的海上世界,強悍斑斕的世俗民間

透過閩南,看世界裏的中國

《地道風物·閩南》

請複製此淘口令到手機淘寶購買

₴fEJZY9nUCQu₴

圖書君專屬優惠券,立減10元!

複製此淘口令領取:

¥WD3WY9NBbJy¥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味BACK

聯名款月餅禮盒「中秋小團圓」

A 芋泥麻薯肉鬆鹹蛋黃味 500g*1個/盒

B 海苔麻薯肉鬆鹹蛋黃味 500g*1個/盒

保質時間:60天

發貨時間:最晚9月3日

發貨附盒附贈:真空包裝精緻刀叉(一刀六叉)

請複製此淘口令到手機淘寶購買

¢JvksY9ngdbD¢

或戳上圖識別二維碼直接進入購買鏈接

圖書君專屬優惠,立減15元!

複製淘口令領取:

¥NUAaY9NHxLT¥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