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衛星與國際空間站不同,它們不能補充燃料,如果因爲變軌消耗過多的燃料,很可能導致在報廢時無法返回地球,成爲一塊巨型的太空垃圾。地面指揮站爲國際空間站畫出了一個長寬都是50千米、高度是0.75千米的虛擬安全盒子,在人類監測的22300塊太空垃圾中,如果其中的任何一個將穿過這個區域,就會引發警報。

1969年7月16日,土星五號火箭運載着阿波羅11號的升空瞬間,每一次太空活動,都會在太空中留下些垃圾。圖/NASA

我們頭頂看不見的威脅

中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曾經回憶說,他在太空裏聽到了許多“咚、咚、咚”的響聲,但他不知道這是爲什麼。

這種聲音來自何處?甚至有傳聞說這是外星人在敲擊飛船......靠譜的解釋是,這是由艙內溫度變化導致的氣體熱脹冷縮,擠得艙體變形時的聲響。

其實,這還有可能是太空垃圾撞擊飛船時發出的聲音。我們頭頂上上億塊的、總量量超過8400噸的太空垃圾,從人類踏入太空的那一刻起,就從未被清理過。

太空垃圾摧毀衛星模擬。圖/ESA

發射出去的,不只有衛星和飛船

想象一下,如果歷史上所有的報廢船隻都還漂浮在海面上,在大洋中航行將會是多麼危險。

如今,我們頭頂的太空就面臨着同樣的困境。每次我們飛向太空,都可能對下一次的旅行產生威脅:火箭殘留的碎片,廢棄的衛星、甚至是空間站上不慎掉落在艙外的物品,都充斥在太空裏,它們被形象地稱爲——太空垃圾。

阿波羅6號任務期間火箭脫落的瞬間。圖/NASA

據歐航局統計,在我們頭頂上,有34000塊比蘋果(直徑10釐米)還大的垃圾,以及90萬塊介於豌豆(直徑1釐米)和蘋果之間大小的垃圾,另外,至少還有1.28億更小的以至於無法探測到的垃圾,總重量超過8400噸。

地球周圍的太空垃圾模擬圖。圖/ESA

報廢的人造衛星,是太空垃圾中的大個子。直到2019年年初,人們已經成功將約8950顆衛星送上了太空,如今,已經報廢但依然漂浮在太空中的衛星,總數超過了3000顆。

火箭的第一級,一般都會自然地落入大氣層燒燬,而火箭的其它部分,就成爲了太空垃圾的重要來源。早期火箭的二、三級,不具備反推進回收功能,所以在發射成功後就被留在了太空裏。比如發射阿波羅12號的土星5號的第三級(已經重要到被命名爲J002E3號天體),要再過幾十年才能慢慢落回地球。在某些情況下,火箭在太空中會掉落零件或塗料碎片,甚至是發生引擎爆炸,從而形成更多的小塊垃圾。

運送阿波羅17號的土星五號火箭第三級,與運送阿波羅12號的火箭第三級同款。圖/NASA

人類在太空站出艙行走時,有時會不小心丟下一些東西。“愛德華·懷特丟失的手套,邁克爾·科林斯丟掉的一個扳手和一支牙刷,蘇尼特·威廉斯掉落的攝影機......”這些都是被確實記錄在案的遺失物品。

1998年拍攝到的一條在軌道中飛行的太空站的毯子。圖/NASA

太空中的撞擊或爆炸,將會極大程度地增加太空垃圾的數量。2009年,美國的通信衛星銥-33與俄羅斯的報廢衛星宇宙2251以4.2萬千米的相對時速發生了碰撞,兩顆衛星隨即從兩塊垃圾,變爲了兩團由碎片組成的“垃圾雲”。另外,很多國家都曾開展過反衛星實驗,雖然有證據表明,衛星被導彈炸燬後,大部分的碎片都會很快墜落回地球,但畢竟還是有小部分留在了太空之中。

“炮彈”呼嘯而過

我們一直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太空是如此之大,不管我們“扔”多少東西上去,和它的廣袤相比,都不值一提。然而,地球周圍的空間,遠非我們想象的那樣“充裕”。因爲,我們發射上去的東西,只集中在幾個特定的區域。

人類近2/3的衛星,以及我們熟悉的國際空間站,都在一個叫做低地軌道的空間範圍內運行。低地軌道,一般指的是距離地面2000千米以內的空間,比如,國際空間站的飛行高度就在390千米左右。

低地軌道雖然只佔到了地球軌道的一小部分(藍色),但它的利用率遠高於其它軌道。我們熟知的GPS系統位於距離地面20200千米的中軌道上(綠色),在這裏,可以用更少的衛星覆蓋全球。另外,電視通信衛星大都集中在高度爲35786千米的地球靜止軌道上(紅色),與地面上的一個點保持相對靜止。圖/Rrakanishu,CC BY-SA 4.0

低地軌道有很多好處。因爲離地面近,觀測衛星就看得更清楚,通信衛星的延遲也更短。更爲重要的是,離地面越近,發射成本就越低:人類最強大的火箭土星五號,如果是發射到低地軌道,能夠載重119噸,但如果是發射到月球軌道,就只能裝45噸了,花同樣的錢,幹更多的事兒,這個賬,誰都會算。

美國的一枚極高頻通信衛星。圖/USAF

低地軌道的優勢明顯,但在這個區域運行,也會有很多麻煩。離地球近,意味着地球引力還能發揮很強的作用,所以在這裏飛行的物體,需要保持高速才能維持軌道。低地軌道上的衛星因爲速度太快,在某一片區域上空覆蓋的時間只能有短短几十分鐘,爲了保障不間斷的通信服務,人們必須打造由多顆衛星組建的網絡,這就更加加劇了低地軌道的擁擠程度。Space X公司前幾年提出的星鏈計劃,一開口就要在低地軌道上部署多達1584顆衛星,數量之大甚至引發了人們對於“衛星密度太大,會影響天文觀測”的擔憂。

2014年7月14日發射的Space X獵鷹9號火箭。圖/Wikipedia

如此密集的太空活動,讓低地軌道,成爲了太空垃圾的重災區。這些太空垃圾同軌道上的衛星一樣,都在高速飛行,這讓它們擁有了驚人的破壞力。當13毫米直徑的鋁製彈丸,以每秒7千米的速度(與太空垃圾的速度近似)撞擊13釐米厚的鋁板時,會留下7、8釐米深的彈坑。數以億計的太空垃圾,在以最高3萬千米的時速縱橫交錯環繞着地球,這些“炮彈”和“子彈”,可以輕易地摧毀我們價值數萬億美元的衛星體系。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超高速彈道靶場,以每小時17000英里的速度發射的彈丸撞擊固體表面時產生的“能量閃光”。這個試驗是用來模擬軌道碎片撞擊軌道上的航天器時所發生的情況。圖/NASA

國際空間站前站長克里斯·哈菲爾德已經將太空垃圾的撞擊視爲家常便飯:“如果你在空間站牆邊靜靜地坐着,過一會兒就能聽到有東西像是撞擊了飛船,雖然大部分情況是航天器外殼因爲熱脹冷縮而發出的聲音,但也有的是小物體在撞擊鋁製薄殼。”

太空垃圾最可怕的地方還不是垃圾本身,而是它們可能引發的鏈式反應:當太空垃圾與其它物體相撞後,會產生更多的碎片,這將導致相撞事件的發生幾率呈指數級增長。

歐洲航天局製作的衛星被太空垃圾碎片摧毀的動圖。圖/ESA

歐洲航天局的太空垃圾專家本傑明·巴斯提達對於太空垃圾可能產生的鏈式反應充滿了擔憂:“即使我們現在不再向太空發射任何東西,在200年內,大塊垃圾會破碎成爲小塊垃圾,從而讓太空無法使用。”

清掃回收?沒那麼容易!

本月初,歐洲航天局宣佈,他們委託了一家名爲Clearspace的公司,計劃在2025年時開展人類第一個太空垃圾清理任務。Clearspace是由一羣經驗豐富的太空垃圾專家組成的瑞士初創公司,它的成立地點在瑞士的洛桑理工學院。

即將在2025年發射的清理衛星Clearspace-1,既不像一臺吸塵器,也不是一輛太空垃圾車,它的造型是一隻蜘蛛,因爲它的唯一目標,是一塊重量達到100千克的電子設備。

Clearspace-1模擬圖。圖/ESA

NASA和歐航局的研究表明,要阻止太空垃圾發生鏈式反應、穩定軌道環境的唯一主動方法,是清除大碎片。所以,人類太空垃圾清理的第一步,就選擇了這塊100千克重的大傢伙。

這塊電子設備,來源於2013年歐洲發射的織女星火箭(Vaga),它是火箭二級推進器上使用的載荷適配器。這枚適配器形狀簡單、結構堅固,非常適合作爲第一次太空垃圾回收的試驗品。說白了,就是不僅好抓,也不容易被撞得稀碎。

織女星火箭,載荷適配器位於頂部衛星的下方,據ESA介紹,織女星火箭會完全墜回大氣層,並燃燒殆盡,所以這枚適配器留在天上的原因,或許是一次失誤。圖/ESA_Event,CC BY-SA 2.0

爲了完成這項任務,Clearspace-1衛星會慢慢接近這塊垃圾,然後抓住它,再開啓返回推進器,與它一起墜回地球,整個過程堪稱一次“死亡擁抱”。

除了“死亡擁抱”的方法外,科學家們爲清理太空垃圾,還開過不少腦洞。

他們曾經設想設計出一個帶有捕捉網的清理衛星,將軌道中的大碎片都“撈”回地球,對於那些因爲太大而無法“撈”住的物體,則從衛星上發射一枚魚叉叉住,然後再打開降落傘返回地球。但是,在太空中與這些高速飛行的垃圾接觸,十分考驗技術,如果操作失敗發生碰撞,很可能會製造更多的垃圾。

用網清理太空垃圾的模擬圖。圖/Real Engineering GSUI5051

爲了做到不接觸,也能清理垃圾,有的科學家還有提出了一些更加瘋狂的想法,比如在軌道上放上一塊巨型磁鐵,把飛過來的太空垃圾都......擠下去或擠得更遠......

高能量的激光是非接觸型垃圾“清掃”中一種可行性很高的選擇:激光足以使垃圾表面的材料融化,產生的推力可以使它的速度變慢,或加快軌道降低的速度。但是這種激光因爲不僅能打垃圾,還能打別的國家的衛星,所以當一個國家研發這種技術的時候,其它的航天國家都會感覺如坐鍼氈。

或許,這次Clearspace-1的任務經驗,能爲我們帶來更多的“清掃”靈感。

硬抗?躲避?無奈的選擇

2000年開始運營的國際空間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航天工程。它的大小,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在垃圾遍佈的低地軌道,國際空間站簡直就是一個活靶子。

國際空間站。圖/NASA

“當你在飛船上的時候,你需要意識到,有一些東西會與飛船發生碰撞,”國際空間站前站長克里斯·哈菲爾德曾向採訪者坦言,“所以需要尋找一種與它共存的方法,我們的方法是,儘可能精確地去了解這件事,分析統計數據,知曉風險,我們熟悉國際空間站的設計,也有應急預案。”

國際空間站的防護分佈設計,紅色區域爲核心區域,防護力度最強,核心區域指的是:如果這些地方發生破損,有可能會危機到宇航員的生命安全。圖/NASA

爲了應對潛在的撞擊,人類研發出了惠普爾護盾。這種護盾利用了“物體在高速撞擊時,會爆發出極高的能量,從而使物體本身破碎、蒸發”這一事實,採用了雙層設計。小塊的太空垃圾,在擊穿第一層護盾時,就碎成了粉末,粉末對第二層的威脅就很小了。在測試實驗中,歐航局用7.5毫米直徑的鋁製彈丸,以每秒7千米的速度(與太空垃圾的速度相似)射向惠普爾護盾,雖然護盾被直接射穿了,但內側僅有3毫米厚的鋁製裝甲上,只留下了微小的灼燒痕跡。

不過,惠普爾護盾再強大,也只能承受小於1釐米碎片的撞擊,當大碎片襲來的時候,空間站會根據地面雷達站的警告採取變軌措施,當然,每次的變軌都需要一定的成本。

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爲國際空間站提供預警的地面“乾草堆”型雷達站。圖/COO

地面指揮站爲國際空間站畫出了一個長寬都是50千米、高度是0.75千米的虛擬安全盒子,在人類監測的22300塊太空垃圾中,如果其中的任何一個將穿過這個區域,就會引發警報。假如碰撞概率大於萬分之一,國際空間站就必須變軌。

國際空間站的“安全盒子”。圖/Real Engineering GSUI5051

對於國際空間站來說,變軌的損失可不只是消耗一些燃料,對空間站的加速會影響微重力實驗的效果,甚至是讓補給飛船錯過發射窗口。

爲國際空間站補給的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圖/Thegreenj

不光是國際空間站,人類爲每一顆在軌衛星都給予了充分的監測,如果它們即將發生碰撞,就會點火變軌。但是,衛星與國際空間站不同,它們不能補充燃料,如果因爲變軌消耗過多的燃料,很可能導致在報廢時無法返回地球,成爲一塊巨型的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數量大、速度快、處理難,威脅大,但是它們並不會永遠留在太空。一個好的消息是,那些細小的、人類暫時無法處理的碎片,因爲有更大的表面積質量比,所以更容易受到大氣阻力的影響,墜落得也就更快。

殘骸墜落回地球。圖/《地心引力》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我們無需顧忌太空垃圾,如果這個問題隨着人類的航天活動繼續惡化,那麼它將對愈發繁忙的地球軌道產生更多的影響。這倒不是因爲國際空間站或者衛星有多麼高的價值,而是因爲你我身邊的一切,從汽車導航到遠洋電話、從電視轉播到天氣預報,都無比依賴於我們頭上的衛星。

- END -

文丨張雨晨

封圖丨Real Engineeri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