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晴天之力的“天氣之子”天野陽菜。圖/《天氣之子》

你要的天氣之子,全在這裏。

新海誠的新作《天氣之子》今天上映了。在電影的設定裏,可愛的“神之少女”天野陽菜,擁有着“晴天”的力量。

這種改變天氣的能力,對於中國人來說,應該並不陌生,比如,《西遊記》中的東海龍王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雨神。其實,龍王在中國的神話體系中,只能算是一個小小的“天庭公務員”,今天,就聊一聊幾個隱藏着在歷史中的“天氣之子”吧。

旱魃:晴天娃娃,人人喊打

電影中,在窗戶下、雨傘上,掛了許多晴天娃娃。這種白色光頭的娃娃,在各種日本的影視作品中十分常見。它的原型,其實是中國古老的乾旱女神,旱魃。

大號的晴天娃娃。圖/《天氣之子》

說起旱魃,就要追溯到上古時期,黃帝與蚩尤間的逐鹿大戰。據傳當時蚩尤請來風伯雨師,讓戰場上風雨大作,眼看黃帝的軍隊被吹得七零八落,青衣女神旱魃從天而降,頓時雨過天晴,戰場形勢隨之逆轉。

青衣女神旱魃。圖/《博物》

使用了神力的旱魃,回不去天上了,於是她就留在了人間。旱魃所到之處,滴雨不降,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黃帝也沒了辦法,只好把她安置在西北的荒漠地區,住在一條叫做“赤水”的大河北面。這種待遇,與其說是安置,不如叫做流放。

旱魃因爲她的能力,在以農爲本的中國,慘遭人人喊打。漢代東方朔所撰寫的《神異經》中提到,若遇到旱魃,只要把她投入廁所之中,她就會死掉。宋代,醜陋的新生兒被認爲是旱魃現世,必須立刻消滅,否則就會飛走帶來旱災。到了明清,旱魃又被認爲是死屍所變,每當遇到大旱,村民就會挖開新墳,如果死屍遍體白毛,就是變成旱魃了,需要用火焚燒,才能阻止旱災。

在以農爲本的中國,降雨非常重要。圖/視覺中國

爲什麼用火焚燒能阻止旱災?這個“解決方案”源於遠古時期的女巫求雨儀式。那時候,每逢大旱,女巫就要赤身裸體地在驕陽下爆曬,以求上天憐憫,降下雨水。到了商代,或許是求雨效果不好,人們覺得光是爆曬還不夠虔誠,於是乾脆讓女巫跳入火堆自焚。雖然這種殘酷的儀式後來被逐漸廢棄,但“焚魃止旱”的習俗卻保留了下來。

從女神變爲妖怪、殭屍,要焚燒,甚至被扔進糞坑,這個旱神,不當也罷啊!

其實,旱魃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不受歡迎。在中國的西北、華北地區,每逢大雨不絕,人們就會用剪紙剪出一個“親民升級版”的旱魃——“掃晴娘”,來祈禱晴天。掃晴娘的造型是一個手持掃帚的婦人,掃帚朝天,意爲掃走陰雨。天晴之後,掃晴娘要立即被燒掉,以免矯枉過正,引發旱災。後來,掃晴娘傳入日本,因爲日本做法事的都是和尚,所以才演變成了如今的“晴天娃娃”形象。在電影裏,天野陽菜被叫做晴女,其實就是晴天娃娃。

晴天娃娃天野陽菜。圖/《天氣之子》

天野陽菜,擁有着與旱魃相似的力量,人們渴望着她所帶來的晴天。在各國的神話裏,洪水一直是重啓人類世界的鑰匙,男主森島帆高以人類的身份,與擁有自然之力的天野陽菜相遇,相識相知,與此同時,東京的大雨日夜不停,這是否是大洪水的隱喻?毀滅、和解與重生,這或許就是新海誠腦海中,人類與自然的未來吧。

米開朗基羅天頂畫大洪水。圖/西斯廷禮拜堂

應龍:身生雙翼,華夏功臣

當女主角天野陽菜來到空中的時候,頭頂有像雲一樣的龍在盤旋,《易經》中說:雲從龍,中日兩國文化一衣帶水,龍,一直都是雲雨的化身。

天上的世界,像雲的龍。圖/《天氣之子》

“應龍未遇風雲起,仰活泥沙數尺水,彼能坐致千里澤,可憐一掬何難致。”宋代文學家張耒的這首詩,將應龍“能生雲霧、致雨千里”的神力寫得淋漓盡致。這裏所說的應龍,算是傳說中最古老的行雲致雨之神。可對於現代人來說,上古雨神應龍,其知名度之低,還不如四海龍王這種天庭基層公務員。

根據《山海經》記載,在大荒的東北角有一座叫兇犁土丘的山,應龍就住在這座山的南邊。它的形象與其它龍族沒有太大的區別,唯一的不同就是長有翅膀。

長有翅膀的應龍。圖/Wikimedia

想修煉成爲應龍,着實不易,據《述異記》記載,應龍由水虺(也就是蜥蜴),歷經數千年的化變,經歷了蛟、龍、角龍等中間形態,逐漸蛻變成天上九龍之一。擁有千年修行的應龍,本事大得很,騰空之時,雲霧相伴,狂風怒號,雷雨交加。

中國的古人們,對應龍曾經做出的貢獻都牢記在心。

胡文煥(明)所畫的應龍。圖/Wikimedia

據包括《山海經》在內的多本經典記載,在旱魃參與的那場逐鹿大戰中,應龍作爲皇帝一方的幫手,隻身對戰蚩尤手下虎、豹、熊、羆四獸之力,最後還斬殺了敵方的首領蚩尤與大將夸父,立下頭功。可惜應龍在此戰中用力過猛,神力耗盡,同旱魃一樣,回不去天上了,於是它到南方居住,自此南方多雨。

大禹治水之時,需要挖掘溝渠,引導河川,可是人力有限,十分困難。這時應龍出現,以尾畫地,水流的通路立現,大禹治水因此成功。應龍助大禹佐定九州,留下了“黃龍曳尾”的精彩定妝照。

《應龍畫江河》大禹治水雕塑。圖/視覺中國

龍生龍,鳳生鳳,應龍自己強大,後代也個個威武。據《淮南子》記載:“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鐔津文集》又說:“應龍生鳳凰”。麒麟、鳳凰,華夏兩大祥瑞都是應龍的子孫,風雨之神應龍,貌似能力被低估了呢。

應龍的後代,鳳凰。圖/視覺中國

應龍作爲遠古神話中的雨神,與後世的雨神四海龍王相比,概念有所不同。

最初,自然界的強大力量赤裸裸地展現在人類面前,人在獵殺動物的同時,動物也在獵殺人,人並未覺得自己更加高等。應龍擁有風雨的力量,黃帝在戰場上、大禹在治水中,應龍作爲人類的王牌,居功至偉。這時,即便是後世所認定的黃帝、禹這樣的聖人,也需要自然力量的庇護,應龍,真正是神一樣的存在。

大禹治水圖。圖/Wikimedia

隨着力量的不斷增長,人的自我意識也開始覺醒,在幾乎所有的神話中,人類無一不是造物主的寵兒。黃帝戰勝蚩尤,大禹治水成功,擁有強大能力的應龍竟是如此地偏袒人類。人開始以自我爲中心審視這個世界。作爲雨神的應龍,在參與了大禹治水後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人已不再需要它這樣的自然之力,來爲自己的所作所爲背書了。

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隨後,道教也逐漸興起。佛教中,人人皆可成佛,道教中,人人皆要修道成仙。人與神的界限被打破了,人,要成爲神。佛教中,龍王爲佛的護法,道教中,四海龍王的級別也很低,龍王雖仍爲雨神,受人祭拜,但已從應龍時代的“救救我吧,大佬!”變成了“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存在。明朝初年,官方甚至罷免了能平水土的后土之神“句龍”的配位,嘉靖年間,在恢復古代求雨祭祀儀式“大雩”時,也不再提及具體的龍的名字。

祭祀龍神。圖/視覺中國

雷神:開天闢地,能辨善惡

有風雨,就有雷電,雷神也孕育而生。

相傳雷神住在雷澤這個地方,長着龍的身體和人的臉,平時喜歡拍打自己的腹部發出雷聲。雷神之所以是龍身,其實很好理解,人在聽到雷聲之前,先看到閃電,閃電形狀如龍,古人又認爲這是雷神顯形,所以雷神就是龍身了。

龍身人頰的雷神是個“出世”之神,不僅沒有什麼事蹟可言,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但是他的兒子伏羲氏可是大大有名。相傳,伏羲氏的母親華胥氏在雷澤踩在一個巨人的腳印上,進而受孕生下伏羲。伏羲人首蛇身,與自己的“父親”長得很像。

伏羲。圖/臺北故宮博物院

除了雷神,《山海經》中還記載了夔牛這種雷獸。夔牛生活在東海的流波山,頭上沒有角,只有一隻腿,通體青灰,吼聲如雷。雷獸也與應龍、旱魃一樣在逐鹿之戰中協助了黃帝,只可惜這次出力的不是它的本尊,而是它的皮。傳說玄女用夔牛皮爲黃帝制作鼓80面,一震五百里,氣勢驚人。

吳任臣《山海經廣注》中繪製的山海經中的夔。圖/Wikimedia

在遠古時代,雷電給人類帶來的震撼與刺激,遠大於其它的天氣現象,因此,雷神的地位也頗爲崇高。《說文解字》中說,“申,神也”,在甲骨文中,申與電爲同一個字,也就是說,在殷商時代,雷電就是神的化身。在希臘神話中,主神宙斯將雷電作爲武器,足見雷電在世界各地的神話中,地位都相當之高。

黑夜裏,閃電撕裂了天空,引發了古人對“開天闢地”的想象。《莊子》中記載了南海帝倏與北海帝忽爲混沌開竅的故事:忽和倏用7天爲混沌開七竅,結果混沌死了,爲後人留下了“忽悠”這個詞。但這個故事並沒有講完,屈原在《天問》中問這兩個傢伙去哪裏了,東漢的王逸回答說,它們一直都存在,它們就是雷電啊。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是雷電劈開了混沌,讓世界誕生。

《天問》的作者屈原。圖/圖蟲·創意

雷電焚燬樹木,擊毀房屋,甚至取人性命,這種隨機的力量爆發,讓古人即害怕又摸不到頭腦,於是,雷電是天罰的觀點逐漸形成,雷神,也成爲了能夠辨別善惡的存在。“轟轟雷聲,天怒之音,若人之呼籲矣”,浪費糧食者,不忠不孝者,都是雷神懲罰的對象。

雷神不僅會降下天罰,還會對忠臣加以保護。明末有御史金光辰犯顏直諫,崇禎皇帝決定從重處罰,誰知忽然“迅雷震御座”,嚇了崇禎一跳,認爲這是雷神的警示,懲罰的事情也就此免去了。

被雷嚇到的崇禎皇帝。圖/Wikipedia

中國神話中的雷神譜系,十分複雜,通過研究它的演變,我們可以窺探出社會變化的端倪。

上古時代,除了雷澤有雷神、東海有雷獸外,還有以“豐隆”爲名的雷神,可以想象,在部落紛爭的年代,每個部落都會有自己的雷神存在。

豐隆畫像。圖/《陳章侯繡像楚辭》

《詩緯》說附寶看到“大電繞北斗”,感孕生下黃帝,黃帝從此成爲了雷電的化身,有了統一華夏的力量。黃帝作爲那個時代的雷神,戰勝了其它部落,直接把別人的雷神——夔牛的皮都拿來做鼓,這神話中夔牛的隱喻,到底是牛還是人?黃帝在這個時候,就是由自然之力孕育而生的六合之神。

隨着社會的發展,自然之力退居了二線,雷神也以更加擬人化的親民形象出現。在道教的官方神譜中,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帶領麾下諸雷神,掌管着雷電之力,懲惡揚善;在民間,雷公電母的形象也逐漸豐滿。人們口中的雷神,遇到污穢會失去法力,長期行雨,還會過勞。此時的神,更像是人。

雷公像。圖/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 END -

文丨張雨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