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短短!圖/視覺中國

你知道我們人類吸了多久的貓嗎?

近日,一個叫#央視貓叫#的詞條頻頻在熱搜上出現。你是否有很多問號,畢竟,央視和貓叫,這倆詞看起來真是非常不搭。

看着一臉嚴肅正經的新聞主持人念稿子,背景卻是萌萌的喵喵聲,簡直讓人要“精分”了。

莫非,喵星人終於佔領了地球?還是給地球人的腦子裏加了什麼不可修改的程序?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些小可愛是怎麼來到人類身邊的。

野貓是怎麼變成家貓的?

大約3000萬年前,第一隻真正的“貓”——始貓出現在歐洲的森林裏。這意味着貓科動物正式從食肉動物中“脫穎而出”,成爲一個獨立的物種。

▲亞洲野貓、歐洲野貓和非洲野貓。非洲野貓是家貓的祖先。

又過了約1000萬年,始貓逐漸分化成兩個類羣。其中一個類羣發展成劍齒虎家族,另一個類羣則逐漸演化成我們現在熟知的各種“貓”:虎、獅、豹、獵豹、美洲獅……還有野貓和家貓。

野貓屬於貓屬支系,關於野貓的分類和種系演化有很多爭議,它甚至被分出19個亞種。最廣爲人知並受到普遍認可的亞種是歐洲野貓、非洲野貓和亞洲野貓。亞洲野貓有獨特的深色耳毛,其他地區野貓的耳毛顏色人類基本還不知道。

▲ 這是一隻正在雪地中行走的歐洲野貓。

歐洲野貓看起來像是更爲強壯的條紋虎斑貓,皮毛淺色至深灰褐色,尾巴毛茸茸的,還有標誌性的白色臉頰和胸部。

亞洲野貓的皮毛爲淺黃褐色至黃褐色,身上有大量深褐色至黑色的斑點,是所有亞種中最爲“斑駁”的。亞洲野貓大多都有細小深色的耳毛,這在其他亞種身上很少見到。

▲ 獨特的深色耳毛,有助於人們辨認出圖中這隻野貓爲亞洲野貓。其他地區野貓的耳毛顏色基本未知。

非洲野貓的皮毛爲灰色或黃褐色,身上通常伴有模糊的斑點或斑紋。生活在撒哈拉以南地區的非洲野貓,耳背呈顏色鮮明的磚紅色,這讓它們明顯區別於家貓。那些皮毛爲雜色、薑黃色或黑色的變種,都是野貓和家貓雜交的後代。

非洲野貓是現代家貓的祖先。9000~10000年前,新月沃地興起了農業。可能是因爲田野和穀倉附近齧齒類動物的數量劇增,野貓因此出現在人類的居住地;也有可能是人類發現貓科動物在控制鼠害上的作用,刻意培養出野貓的這種“自我馴化”,導致家貓開始出現。

▲ 北非和中東地區的非洲野貓通常呈淺沙色並有深褐色的斑紋。本圖中的野貓攝於乍得中部的裏梅乾河– 阿希姆幹河動物保護區。

現在,家貓和野貓在生物學上仍屬於同一個種,兩者也經常雜交、繁殖後代,它們之間的遺傳差異很小。但家貓的基因特徵略微不同,所以經常有學者認爲家貓可以成爲一個新亞種。而一些學者則認爲由於家貓長期與人類一起生活,所以它們應該算作獨立的物種。

家貓是一種種羣發展非常成功的動物。在全球範圍內,至少有5億隻貓作爲寵物被人飼養,部分完全不依賴人類,獨自生活。

▲如今,寵物貓已經被馴化出多種毛色、體型。圖上的是一隻布偶貓,近年來這個品種非常受歡迎。圖/視覺中國

野貓和家貓長得很像。通常情況下,野貓的體型更大,腿更長,也更爲強壯。但是在偏遠地區,流浪的家貓或是生活在鄉村的家貓,就很難和野貓區分開來了。

人類是怎樣看待貓的?

人類從古埃及時就開始吸貓了。金字塔壁畫裏有很多貓咪,只是,這裏的貓的地位是神,古埃及人對它頂禮膜拜。他們的月亮女神貝斯特就是貓首人身,深受人們愛戴。

▲埃及的月亮神,貝斯特女神。圖/Wikipedia

我國古人也喜歡貓。陸游就是個貓癡,當時接貓回家還需要一套“手續”,“裹鹽迎得小狸奴。”狸奴就是貓的意思,用鹽作聘,才能迎得小貓回家。“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外面狂風暴雨,溪柴燒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氈都很暖和,人和貓兒都不願出門,何等愜意。

日本人也喜歡吸貓。村上春樹說過:“我與幸福的距離,只差一隻貓!”日本還有專屬於貓咪的節日。從1987年的2月22日開始,每年的2月22日是日本的“貓の日”,原因是貓的叫聲與日語中的2月22日相似。這一天是“感謝與貓咪一起生活的幸福,和貓咪一起體味喜悅的紀念日”。

▲和貓的互動可以給人帶來無限歡樂。圖/視覺中國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很多貓咪愛好者紛紛上傳他們可愛的貓咪照片,動漫造型也紛紛Cosplay貓女郎,各地的裝飾還會戴上貓耳朵賣萌,商家們也會推出各種貓咪主題的商品供大家購買。

江戶時代,日本社會對貓咪的重視程度空前高漲,養蠶農戶的天敵就是偷食蠶繭的老鼠,貓順理成章地成爲了守護神一般的存在,有人甚至到養蠶的農戶門口叫賣貓畫,當作驅除老鼠的鎮宅畫符。

▲日本的招財貓瓷器。圖/視覺中國

在養貓之氣風行的同時,關於貓的傳說有了很多引申的說法,神話中的貓被賦予了不可思議的能力,逐漸演化成爲了守錢和賺錢的化身,招財貓的形象也從而被勾勒出來,成爲了日本民間討吉祥、求平安的信物。

當然,“貓日”並不是日本特有的節日,俄羅斯、美國等國家也都有與貓有關的節日,只不過知名度和統一度沒有這麼高,而且慶祝形式沒有日本這般“轟轟烈烈”。

▲黑貓:聽說人類對我的看法不一樣?圖/視覺中國

對同一類型的貓,人類也有不同的觀點。中國古人曾認爲黑貓能夠辟邪,“玄貓,辟邪之物。”但是,中世紀的歐洲,黑貓被認定是女巫的寵物,和女巫一起受到了迫害。

如今的動漫界,貓咪形象更是隨處可見。比如日本的《哆啦A夢》、《貓的報恩》、《夏目友人帳》,我國的《黑貓警長》、《羅小黑戰記》等。“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早安喵、午安喵、晚安喵”等神曲更是洗腦效果絕佳。

▲《夏目友人帳》中的貓咪老師。圖/《夏目友人帳》

你可能也用過貓咪的表情包,網紅貓咪瓜皮、樓樓、61……每一隻可愛的貓背後,都是主人精心的呵護與愛。

貓的生存狀況怎麼樣?

貓儘管是受到人們喜歡的生物,但生存狀況究竟好不好呢?這就要從野貓和家貓分別來說了。

野貓屬於獨居物種,極具領域意識,顯著的特徵是會用尿和糞便來標記自己的領域。但在不同的棲息地,野貓對於領域的防禦程度也有不同。

▲ 卡拉哈里南部的一隻雌性非洲野貓及其幼崽。偏遠的卡拉哈里使野貓和野生家貓之間產生了生殖隔離。

在季節性極強的地區如撒哈拉沙漠和歐洲大部分地區,野貓進行季節性繁殖:冬季至初春交配,春季至初夏分娩。在其他地方,比如東非和南非,一年到頭可能都會有幼崽出生,但繁殖高峯通常出現在雨季期間或之後,與其獵物的繁殖高峯重合。

野貓分佈廣泛,是常見的貓科動物,可與人類共存。在某些地區,野貓會因人類的棲息地而受益,如在非洲熱帶稀樹草原的大部分地區,農耕區提高了齧齒動物的種羣數量。

▲ 在北非乾旱的棲息地,掩蔽所至關重要,非洲野貓經常與蒼狐共享沙地洞穴,顯然二者可以和平共處。

然而,野貓種羣最主要的威脅也來自與人類的相處——野貓會與家貓雜交。在靠近城市或鄉村的野貓種羣中,與家貓的雜交最爲常見,如在蘇格蘭和匈牙利,可能很快就沒有純種的野貓了。

不能和家貓雜交的偏遠種羣可能情況會相對好一些,比如在卡拉哈里大羚羊國家公園生活的野貓,基因依然純正。

▲ 南非的卡拉哈里南部,非洲野貓正在捕食齧齒動物。在不受人類侵擾和捕殺的地區,野貓更喜歡在白天狩獵。

除了雜交外,其他人爲威脅也導致野貓種羣數量顯著減少,分佈範圍大幅縮小。比如在西歐大部分地區,人們爲了控制食肉動物種羣而進行的獵殺,還有野貓棲息地的喪失,都曾非常普遍。

同樣的,在印度的野貓由於棲息地被改造和破壞而導致種羣數量下降。在亞洲地區,亞洲野貓曾因其斑點皮毛而被大量捕殺。

雖然目前國際交易相對較少,但仍有人因皮毛捕殺野貓。此外,在中國的野貓分佈區內還有對齧齒動物和鼠兔的毒殺,可能會對野貓的生存造成威脅。

▲ 兩隻雄性野貓正在領域上對峙。野貓的鄰里衝突是慣例,對手通常會避免將衝突升級爲激烈的攻擊,但爭鬥偶爾也會造成嚴重的傷害。

而家貓的普遍生活狀態要安穩很多。大多數主人對自家的愛寵還是盡心盡力,甚至淪爲貓奴。但有些觀念也影響到了家貓的生存,比如近期謠傳新冠肺炎會感染寵物貓,導致一批人遺棄或殺掉貓。

家貓除了與野貓雜交,對生態的影響也很大,主要體現在貓作爲捕食者所具備的高效捕獵及極強的適應力。至今爲止,流浪貓已造成33種包括哺乳類、鳥類和爬行類動物在內的物種滅絕。

▲成羣的流浪貓,可能會對生態造成危害。圖/Wikipedia

從生態環境考慮,喂流浪貓並不是值得提倡的行爲。當然,最好從源頭上杜絕遺棄,才能讓家貓的生存環境和生態都得以保障。

央視的貓叫聲,是因爲流浪貓進入了主播大樓,最後,貓貓們也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如今,吸貓這種行爲,已經變得越來越大衆化。沒有貓也不要緊,雲吸一波小可愛,一樣能夠治癒身心。

▲嘿嘿。圖/視覺中國

- END -

編輯丨西湖醋魚

未標註來源圖片丨《世界野生貓科動物》

部分內容來源於《世界野生貓科動物》,有刪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