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逋隐居在孤山,被后人广泛夸赞的一个词就是“梅妻鹤子”,就是说他以梅花为妻,以仙鹤为儿子,他这么做的原因,据说是因其自小多病,故而终身不娶,于是就以养鹤种梅为乐,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中对他的事情有如下的记载:“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沈括说林逋养了两只仙鹤,这些鹤可以自由地飞翔,飞累了还会自己钻回到笼子里,林逋经常划着小船到西湖边的各个寺庙游玩,如果有朋友到孤山来找他,他家里养着的一个童子就会开门迎客,然后会把仙鹤放飞,过不了多久,林逋就划着小船回来了。

​林逋就是林和靖,“和靖”是他去世后宋徽宗赐给他的谥号,故后世都称他为林和靖,他长年隐居在西湖边上的孤山。但林逋确实有才气,他是位著名的诗人但却对自己的诗作并不在意,《宋史》上说他:“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林和靖诗集》清乾隆十年深柳读书堂刻本,林和靖像

林逋撰《林和靖诗集》清乾隆十年深柳读书堂刻本,卷首

这是个挺有意思的说法。林逋喜欢写诗,可是写完后又随手扔掉,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记录下来传之后世,他觉得自己隐寂山林,并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有作诗的才能。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写出来呢?如果喜欢诗,那在自己的肚子里独自吟诵就可以了嘛,可是写出来了又扔掉,当然会被好事者传录出去,所以今天林逋有三百多首诗词传世。如此说来,他究竟作了多少首诗,就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了。

林逋又是位书法家,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都这样夸赞过他:“林处士书,清气照人,其端劲有骨,亦似斯人涉世也”。除了书法之外,林逋在绘画方面也颇为世人所关注,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逋工于画,善为诗”,《妮古录》上也说:“林和靖亦善绘事”。在艺术方面他还有一个才能,那就是会弹琴。如此说来,这位林和靖确实是多才多艺。

乾隆皇帝所藏《梅妻鹤子图》

林逋隐居在孤山,被后人广泛夸赞的一个词就是“梅妻鹤子”,就是说他以梅花为妻,以仙鹤为儿子,他这么做的原因,据说是因其自小多病,故而终身不娶,于是就以养鹤种梅为乐,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中对他的事情有如下的记载:“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逋高逸倨傲,多所学,唯不能棋。常谓人曰:‘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著棋。’”

沈括说林逋养了两只仙鹤,这些鹤可以自由地飞翔,飞累了还会自己钻回到笼子里,林逋经常划着小船到西湖边的各个寺庙游玩,如果有朋友到孤山来找他,他家里养着的一个童子就会开门迎客,然后会把仙鹤放飞,过不了多久,林逋就划着小船回来了。原来,林逋不在时,放出仙鹤就是有客前来的招唤呼号,这个功能后世大多用信鸽来充当,而林逋却用的是仙鹤。沈括还说他多才多能,唯一的短板是棋下的比较臭。但是按照林逋自己的说法,自己除了棋臭,还有一项也不行,那就是担粪。看来,林逋每日间跟梅与鹤相处,闻不了这些秽物。

林逋撰《林和靖诗集》四卷,清同治十二年长洲朱氏刻本,书牌

林逋撰《林和靖诗集》四卷,清同治十二年长洲朱氏刻本,卷首

但是对于林逋养鹤的数量是一只还是两只,历史上的记载略有差异,《湖山便览》卷二中称:“林君复尝蓄一鹤,字曰‘鸣皋’。自泛小艇游西湖诸寺,客至,则一童子应门延坐,开笼放鹤,必棹船而归。盖以鹤飞为度。山多古梅,相传君复手植,时人因‘子鹤妻梅’之说。”这段话说,林逋只养了一只鹤并且还有名字,每次童子给他发信号,就是这只叫“鸣皋”的仙鹤给他去报信。究竟他养的是一只还是两只,这真不好判断,说不定原来养了两只,后来另一只提前升仙了也未可知。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那也就不去探究了吧。但他有一只仙鹤叫“鸣皋”倒是确有其事,因为他以鸣皋作过一首诗:

皋禽名秪有前闻,孤引圆吭夜正分。

一唳便惊寥泬破,亦无闲意到青云。

我们再来说说林逋的“妻子”——梅花。按照记载,原本孤山上也有一些梅花,唐代白居易在杭州做地方官时,写过一首名为《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

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

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

看来,在唐代时,杭州一地就有种梅花的习惯。

自从林逋隐居在此之后,他开始大量种植,但他究竟种了多少棵梅花树,王复礼在《御览孤山志》中说:“和靖种梅三百六十余树,花既可观,实亦可售。每售梅一树,以供一日之需。”由此可知,林逋种了360多棵。这段话中又讲述了林逋种梅花的目的,说他既用作赏花也用作出售,看来这个出售主要是针对梅花树上结的果实,而一棵树上所得的收入可以供他每天的开销。

林逋墓处在一个独立的院落内

林逋怎样来对梅花的收入进行理财呢?钟婴在《林和靖与西湖》一书中有着详细的记载:“他把每株梅树的收入包一个小包,一共三百六十余包,全部放进一个瓦瓶里。每天随手取一包,打开一看,如果是一钱银子,这天就用一钱,如果是二钱,就用二钱。总之,以一株梅树的收入多少,决定一天的用途。多了就买酒喝,少了也将就着过。后来,他又将每三十株梅树分为一个区,旁边筑一道沟,表示‘分月令’。一共十二道沟,把梅林分为十二个‘月’,正好‘一期’(一年)。此外,另排出二十九株,表示‘闰月’。这样,即便于梅树的管理,又合乎传统的‘尊正朔’(尊重历法)。”由此可知他为什么要种360多棵梅花树,因为这正好符合一年的天数。

通过上面这段记载可知,有时候所得的收入也不够用,于是林逋就另想办法,因为他会辨识草药,所以他有空时就到杭州周边的山上采药卖钱。看来,林逋隐居在山上的确做到了自给自足。但显然,住在山上虽然安静,但有时也会觉得寂寞,于是乎,他又养了一只猫,他还为这只猫写过一首诗《猫儿》:

纤钩时得小溪鱼,饱卧花阴兴有余。

自是鼠嫌贫不到,莫惭尸素在吾庐。

这首诗写得有点意思。林逋说他家的这只猫闲着没事就到溪边去钓鱼,当然,也有人说这是林逋钓鱼而非是猫,但从整首诗的感觉来看,把钓鱼者说成是猫则更为贴切:这只猫吃饱之后就躺在树荫底下安眠。日子过得真是惬意,但林和靖却在这首诗中苦口婆心地劝这只猫:不要嫌我们家穷,因为家中已经穷到了连老鼠都嫌弃的地步,这使得以捉老鼠为职业的猫无事可做。但林逋还跟猫说:这没关系,你不要觉得自己尸位素餐,责任不在你,主要是我家太穷了。

由此可见,林逋虽然勤勤恳恳,又种梅又采药,日子过得还是挺紧张。可能是这个原因吧,时间久了也会让他产生出山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事文类聚》前集卷三十三中有如下记载:“林逋处士隐居西湖,朝廷命守臣王济体访。逋闻之,投贽一启,其文皆俪偶声律之流,乃以文学保荐,诏下,赐帛而已。济曰:‘草泽之士须稽古,不友王侯。文学之士,则修词立诚,俟时致用。今逋两失之。’”

看来林逋的名声传到了朝廷,皇帝觉得这样的高阶之士值得重用,于是派地方官员对他进行考察。林逋听到这件事后,就给这位考察官寄了一篇写得很漂亮的文章。考察官看后,觉得林逋既然这么有文采,于是就以著名作家的身份向朝中推荐。皇帝一看,他只是在写文章方面较有特长,于是就赐给了他一些财物,而没有将其召入朝中为官。看来朝中不缺这样的人,致使林逋希望为社会服务的愿望没能实现。事后,考察官王济感觉到:既然要做隐士,那就不应该跟达官靠近;既然是文人,那就应当好好去做学问,而今林逋的这个做法,两样都没做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