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子游却被后世视之为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但王肃与孔颖达均说子游是山东人,然更多文献则称言偃为吴国人,最早这样记载者乃是出自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偃,吴人,字子游。曹建国先生在《论传世文献中所见子游及其思想》一文中认为言偃是鲁国人,他注意到当年孔子讲学于洙泗之间,而泗水上游有一地名叫郚城。

王肃在《孔子家语》中说:“言偃,鲁人,字子游。”唐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亦称:“姓言名偃,字子游,鲁人也。”以此可知,子游乃言偃之字,他与子夏共同以“文学”并称,故后世以“游夏”来呼之。但从后世的影响力来说,子夏的名声要大于子游,这跟子夏弟子众多有重要关系。

然而子游却被后世视之为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但王肃与孔颖达均说子游是山东人,然更多文献则称言偃为吴国人,最早这样记载者乃是出自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偃,吴人,字子游。”唐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则称:“今吴郡有言偃冢,盖吴郡人为是也。”

唐开元二十七年,子游被封为吴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丹阳公,宋咸淳三年进为吴公。这些都说明言偃为南方人,然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不对,比如清崔述在《洙泗考信余录》中则称:“吴之去鲁远矣,若涉数千里而北学于中国,此不可多得之事。传记所记子游言行多矣,何以皆无一言及之?且孔子没后,有子、曾子、子夏、子张与子游相问答之言甚多。悼公之吊有若也,子游摈。武叔之母死也,子游在鲁,而鲁之县子公叔戍亦皆与子游游。子游之非吴人审矣。其子言思,亦仍居鲁,则固世为鲁人矣。”

崔述认为子游不是吴人的理由有三点,一是吴国去鲁国甚远,言偃跋涉千里北上求学可能性不大,二者各种传记中没有谈到言偃千里求学的壮举。崔述认为在那个时代,这么大的举动应当被人大书特书,而他的第三个理由则是说,孔子去世后,言偃和他儿子言思一直生活在鲁国。

曹建国先生在《论传世文献中所见子游及其思想》一文中认为言偃是鲁国人,他注意到当年孔子讲学于洙泗之间,而泗水上游有一地名叫郚城。其文中引用了《左传·文公七年》:“三月甲戌,取须句,遂城郚。”杜预在注中称:“郚,鲁邑也,卞县南有郚城,备邾难。”故而曹建国认为:“子游就是春秋时鲁邑郚城人。郚、吴,古音并属疑母鱼韵,司马迁说‘吴人’,应该是指‘郚人’。”

然而仔细分析崔述的所言,似乎他的推论有些牵强,他认为没有史料记载的事情就是不存在,这种逻辑显然难以站的住脚。如上所引,早在唐代时,就已经有史料记载言偃的墓在吴郡,直到今天,常熟还有言子墓。宋庆元年间,常熟县宰孙应时为子游立祠,并且请朱熹写《记》,该《记》的前半段为:

平江府常熟县学吴公祠者,孔门高第弟子言偃子游之祀也。按太史公记,孔门诸子多东州之士,独公为吴人,而此县有巷名子游,有桥名文学,相传至今。图经又言,公之故宅在县西北,而旧井存焉,则今虽不复可见,而公为此县之人,盖不诬矣。然自孔子之没,以至于今千有六百余年,郡县之学通祀先圣,公虽以列,得从腏食,而其乡邑乃未有能表其事而出之者。庆元三年七月,知县事、通直郎会稽孙应时乃始即其学官讲堂之束偏,作为此堂,以奉祠事。是岁中冬长日之至,躬率邑之学士大夫及其子弟奠爵释菜,以妥其灵,而以书来,曰愿有记也。

朱熹在这里谈到了言子巷、文学桥,又提到言子故宅内曾存有一口井,但到了宋代,这口井看不到了。总之,因为有这么多的遗迹在,朱熹觉得言偃是吴人这种说法不错。正是因为常熟出了言子这位大儒,所以当地的官员为他修了祠堂,同时他们请朱子为此祠写了这篇《记》。而我前往常熟探访言子遗迹,也是分两次进行者,其中一次乃是为了寻找吴历故居,因为大画家吴历在常熟居住时,他的居所就在言子故居范围之内。可见在朱熹之后人们又找到了言子井,而吴历居住于此时颇以此为傲,他特意给自己起了个号为墨井道人。

对此,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夸赞吴历说:“因所居有言子墨井,故又号墨井道人。画法宋、元,多作阴面山,林木蓊翳,溪泉曲折,不仅以仿子久叔明见长。笔力沉郁深秀,高闲奇旷,惬心之作,深得唐子畏神髓。尤能摆脱北宋窠臼,宜在石谷之上。”

关于墨井与言子的关系,政协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编著的《虞山风光简介》中有如下说法:

墨井

在城内东言子巷,即言子故居,清初名画家吴渔山,曾寓于此,自号墨井道人。盖言子裔孙也,明时其先人坐事籍没,易姓为吴。中有言子象、言子墓图、言氏一松山房图、言氏复姓碑刻,皆为重要文物,已列入市保护单位。

原来吴历也是言子之后,只是在明代时,吴历的祖上犯了事,于是易姓为吴。而对于墨井的存在,早在唐代陆广微所著的《吴地记》中就有记载:“常熟县北一百九十步有孔子弟子言偃宅,中有圣井,阔三尺,深十丈,傍有盟,盟北百步有浣纱石,可方四丈。”而宋代的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又引用了《吴地志》中的所言:“宅有井,井边有洗衣石,周四尺,皆其故物。”

至今仍称言子巷

东言子巷入口

言子巷今景

直到如今,常熟城内仍有言子巷之名,而言子旧宅所存的那口墨井仍在此巷之中。2018年5月28日,我再一次到常熟寻访,在翁同龢纪念馆馆长王忠良先生和常熟史研究专家曹培根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前往言子巷去寻找墨井,而后很幸运地遇到了言子故居的看门人。老人告诉我们说,言子故居现存三进院落,政府为了恢复言子故居旧貌,于是出钱把这里的住户都迁了出去,但搬迁完毕后还未进行施工,于是请老人在这里看房。

言子故居正门

文保牌

介绍牌

跟着老人一路向内走,在第三进院落看到了那口墨井,果然如资料记载,此井的井圈乃是一块太湖石,这种状况符合单树模主编的《中国名山大川辞典》中对言子故居和墨井的介绍:

在常熟市虞山镇内言子巷15-17号,系两所四合院住宅,为言氏子孙兴居。15号宅原有三进,现仅存第三进后堂,后天井内有长方亭,为墨井亭。亭壁嵌砌言子图象青石碑一通,左侧为一松山房四止石刻,右侧为言子墓图石刻。后堂左侧有乾隆四十七年(1782)遣兵部侍郎珂兴阿瑜祭石刻一通,现砌在陪弄内。17号宅共三进,为四合院民居,保持完整。后进有五开间硬山顶大厅一所。宅内有“言子墨井”。井壁由多种规格砖砌成,井口直径0.4m,侧深5.8m,井栏用天然湖石凿成。井旁竖湖石山子一方,上镌“墨井”二字。

开门人

言子故居后院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能幸运地看到这口墨井,站在井口向内探望,里面倒映出自己晃动的身影,这种感觉颇为奇妙。我想象着这口井滋润着常熟人,而孔子的思想由此而在江南广泛流传,至于言偃究竟是不是江南人,反而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言子井

言子故居后院的刻石

在《论语》中记载子游事迹总计有8处,但无一处有孔子批评之语,比如《论语·阳货》中载: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游治理下的武城颇有升平气象,孔子看后开玩笑说,杀鸡焉用宰牛刀。这句话的潜台词乃是夸赞子游有大才,但如今却只能治理武城这个小地方。而对于老师的玩笑之语,子游却给予了郑重的回答,他的正经让孔子立即声明刚才自己是在开玩笑。对此,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有如下解读:“时子游为武城宰,重礼乐教化,故邑人皆弦歌也。治有大小,而其治必用礼乐,则其为道一也。但众人多不能用,而子游独行之,故夫子骤闻而深喜之,因反其言以戏之,而子游以正对,故复是其言,而自实其戏也。”

虽然城邦有大小,但同样需要礼乐之教,而这种教化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子游却能实施于自己管理的区域,故孔子看到后深以为喜。但孔子也是人,他也喜欢跟弟子们开玩笑,但孔子的这句玩笑实际也是赞赏子游的实践精神。

这件事也说明了子游在研究礼和用礼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正因如此,《礼记·礼运》《礼记·檀弓》中记载了不少子游研究礼学,以及阐述他的礼学思想之处。千百年的儒学史中,孔子所言的大同小康思想最为人们所关注。这段论述出自《礼记·礼运》篇首: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某次,子游陪孔子出游时,老师发出了一声长叹,子游问所叹何事,孔子感慨说,自己没有赶上他所向往的三代,而后孔子阐述了何为大同何为小康。#孔子#朱熹#常熟市

曹建国先生在《论传世文献中所见子游及其思想》一文中认为言偃是鲁国人,他注意到当年孔子讲学于洙泗之间,而泗水上游有一地名叫郚城。其文中引用了《左传·文公七年》:“三月甲戌,取须句,遂城郚。”杜预在注中称:“郚,鲁邑也,卞县南有郚城,备邾难。”故而曹建国认为:“子游就是春秋时鲁邑郚城人。郚、吴,古音并属疑母鱼韵,司马迁说‘吴人’,应该是指‘郚人’。”

然而仔细分析崔述的所言,似乎他的推论有些牵强,他认为没有史料记载的事情就是不存在,这种逻辑显然难以站的住脚。如上所引,早在唐代时,就已经有史料记载言偃的墓在吴郡,直到今天,常熟还有言子墓。宋庆元年间,常熟县宰孙应时为子游立祠,并且请朱熹写《记》,该《记》的前半段为:

平江府常熟县学吴公祠者,孔门高第弟子言偃子游之祀也。按太史公记,孔门诸子多东州之士,独公为吴人,而此县有巷名子游,有桥名文学,相传至今。图经又言,公之故宅在县西北,而旧井存焉,则今虽不复可见,而公为此县之人,盖不诬矣。然自孔子之没,以至于今千有六百余年,郡县之学通祀先圣,公虽以列,得从腏食,而其乡邑乃未有能表其事而出之者。庆元三年七月,知县事、通直郎会稽孙应时乃始即其学官讲堂之束偏,作为此堂,以奉祠事。是岁中冬长日之至,躬率邑之学士大夫及其子弟奠爵释菜,以妥其灵,而以书来,曰愿有记也。

朱熹在这里谈到了言子巷、文学桥,又提到言子故宅内曾存有一口井,但到了宋代,这口井看不到了。总之,因为有这么多的遗迹在,朱熹觉得言偃是吴人这种说法不错。正是因为常熟出了言子这位大儒,所以当地的官员为他修了祠堂,同时他们请朱子为此祠写了这篇《记》。而我前往常熟探访言子遗迹,也是分两次进行者,其中一次乃是为了寻找吴历故居,因为大画家吴历在常熟居住时,他的居所就在言子故居范围之内。可见在朱熹之后人们又找到了言子井,而吴历居住于此时颇以此为傲,他特意给自己起了个号为墨井道人。

对此,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夸赞吴历说:“因所居有言子墨井,故又号墨井道人。画法宋、元,多作阴面山,林木蓊翳,溪泉曲折,不仅以仿子久叔明见长。笔力沉郁深秀,高闲奇旷,惬心之作,深得唐子畏神髓。尤能摆脱北宋窠臼,宜在石谷之上。”

关于墨井与言子的关系,政协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编著的《虞山风光简介》中有如下说法:

墨井

在城内东言子巷,即言子故居,清初名画家吴渔山,曾寓于此,自号墨井道人。盖言子裔孙也,明时其先人坐事籍没,易姓为吴。中有言子象、言子墓图、言氏一松山房图、言氏复姓碑刻,皆为重要文物,已列入市保护单位。

原来吴历也是言子之后,只是在明代时,吴历的祖上犯了事,于是易姓为吴。而对于墨井的存在,早在唐代陆广微所著的《吴地记》中就有记载:“常熟县北一百九十步有孔子弟子言偃宅,中有圣井,阔三尺,深十丈,傍有盟,盟北百步有浣纱石,可方四丈。”而宋代的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又引用了《吴地志》中的所言:“宅有井,井边有洗衣石,周四尺,皆其故物。”

至今仍称言子巷

东言子巷入口

言子巷今景

直到如今,常熟城内仍有言子巷之名,而言子旧宅所存的那口墨井仍在此巷之中。2018年5月28日,我再一次到常熟寻访,在翁同龢纪念馆馆长王忠良先生和常熟史研究专家曹培根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前往言子巷去寻找墨井,而后很幸运地遇到了言子故居的看门人。老人告诉我们说,言子故居现存三进院落,政府为了恢复言子故居旧貌,于是出钱把这里的住户都迁了出去,但搬迁完毕后还未进行施工,于是请老人在这里看房。

言子故居正门

文保牌

介绍牌

跟着老人一路向内走,在第三进院落看到了那口墨井,果然如资料记载,此井的井圈乃是一块太湖石,这种状况符合单树模主编的《中国名山大川辞典》中对言子故居和墨井的介绍:

在常熟市虞山镇内言子巷15-17号,系两所四合院住宅,为言氏子孙兴居。15号宅原有三进,现仅存第三进后堂,后天井内有长方亭,为墨井亭。亭壁嵌砌言子图象青石碑一通,左侧为一松山房四止石刻,右侧为言子墓图石刻。后堂左侧有乾隆四十七年(1782)遣兵部侍郎珂兴阿瑜祭石刻一通,现砌在陪弄内。17号宅共三进,为四合院民居,保持完整。后进有五开间硬山顶大厅一所。宅内有“言子墨井”。井壁由多种规格砖砌成,井口直径0.4m,侧深5.8m,井栏用天然湖石凿成。井旁竖湖石山子一方,上镌“墨井”二字。

开门人

言子故居后院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能幸运地看到这口墨井,站在井口向内探望,里面倒映出自己晃动的身影,这种感觉颇为奇妙。我想象着这口井滋润着常熟人,而孔子的思想由此而在江南广泛流传,至于言偃究竟是不是江南人,反而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言子井

言子故居后院的刻石

在《论语》中记载子游事迹总计有8处,但无一处有孔子批评之语,比如《论语·阳货》中载: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游治理下的武城颇有升平气象,孔子看后开玩笑说,杀鸡焉用宰牛刀。这句话的潜台词乃是夸赞子游有大才,但如今却只能治理武城这个小地方。而对于老师的玩笑之语,子游却给予了郑重的回答,他的正经让孔子立即声明刚才自己是在开玩笑。对此,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有如下解读:“时子游为武城宰,重礼乐教化,故邑人皆弦歌也。治有大小,而其治必用礼乐,则其为道一也。但众人多不能用,而子游独行之,故夫子骤闻而深喜之,因反其言以戏之,而子游以正对,故复是其言,而自实其戏也。”

虽然城邦有大小,但同样需要礼乐之教,而这种教化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子游却能实施于自己管理的区域,故孔子看到后深以为喜。但孔子也是人,他也喜欢跟弟子们开玩笑,但孔子的这句玩笑实际也是赞赏子游的实践精神。

这件事也说明了子游在研究礼和用礼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正因如此,《礼记·礼运》《礼记·檀弓》中记载了不少子游研究礼学,以及阐述他的礼学思想之处。千百年的儒学史中,孔子所言的大同小康思想最为人们所关注。这段论述出自《礼记·礼运》篇首: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某次,子游陪孔子出游时,老师发出了一声长叹,子游问所叹何事,孔子感慨说,自己没有赶上他所向往的三代,而后孔子阐述了何为大同何为小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