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程朱理学的一大关键点,就是天理与人欲的关系问题,天理与人欲的对立,为宋代理学的基本观念,但湖湘学派却对此也有别样的主张,这就是胡宏所提出的“同体异用,同行异情”的著名论断。胡宏认为二程提出天理人欲的观念,是为了让人们更加务实,但后世学者却把这句话当作一句空言,平时只拿来谈论,但在实际做事过程中却完全不能与之相符,他认为这种做法就是违背了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

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派别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此派的奠基人就是胡宏,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说他:“卒开湖湘之学统。”而全祖望则把胡宏视之为:“中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胡宏本是福建崇安人,南宋初因战乱而避居到了湖南的衡山五峰,故他被人称之为“五峰先生”。除了独特的理念,他对理学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培养出了张栻这位著名的弟子。

五峰在衡山讲学二十余年,经过他以及弟子的努力,最终形成了湖湘学派。对于此派,陈来先生在《宋明理学》中评价到:“湖湘学派不仅对朱熹曾有较大影响,直至乾道淳熙间仍然是一支在当时富于影响的学术流派。”

湖湘学派能够独树一帜,也正说明其学术观与正统的理学有差异。程朱理学把理视之为核心理念,而陆九渊则以心为本体,认为心就是理,心是世界的本源。而湖湘学派却与以上观点都不同,胡宏称:“天命之谓性。性,天下之大本也。”因此,在他的观念中,性才是世界的本源。他认为宇宙的最高理念不是理,也不是心,而是性。

正统的理学遵奉孟子的观点,主张性善论,而胡宏却认为性的属性超过了善恶:

或问性,曰:“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也。”曰:“然则孟轲氏、荀卿氏、扬雄氏之以善恶言性也,非欤?”曰:“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善不足以名之,况恶乎?”或者问曰:“何谓也?”曰:“宏闻之先君子曰:‘孟子所以独出诸儒之表者,以其知性也。’宏请曰:‘何谓也?’先君子曰:‘孟子道性善云者,叹美之辞也,不与恶对。’”(《知言疑义》)

胡宏:性善不与恶对(上)韦力撰

胡宏撰《胡子知言》六卷,清光绪元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书牌

胡宏:性善不与恶对(上)韦力撰

胡宏撰《胡子知言》六卷,清光绪元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卷首

胡宏认为孟子的性善说要比荀子的性恶说好,同时性善说也高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说,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孟子的性善说。他认为善不足以概括性。胡宏认为性是天下的一切,单单把性视之为善,则是降低了性的涵盖范围,即使把恶包含在性的范围之内,也不足以涵盖性的总体范畴,因为性不仅仅指的是人性,也包括了宇宙的本体,所以说,性应当超越了善恶。

这就是胡宏的著名观念——性善不与恶对。对于这种观念,朱熹将其总结为:“性无善恶。”朱熹认为胡宏的这个观念有近似佛学之嫌。

程朱理学的一大关键点,就是天理与人欲的关系问题,天理与人欲的对立,为宋代理学的基本观念,但湖湘学派却对此也有别样的主张,这就是胡宏所提出的“同体异用,同行异情”的著名论断。对于天理人欲,胡宏说过这样一句话:“伊洛老师为人心,切标题,‘天理人欲’一句,使人知所以保身、保家、保国、保天下之道。而后知学者多寻空言,不究实用,平居高谈性命之际,叠叠可听,临事茫然,不知性命之所在者,多矣。”(《与樊茂实学》)

胡宏认为二程提出天理人欲的观念,是为了让人们更加务实,但后世学者却把这句话当作一句空言,平时只拿来谈论,但在实际做事过程中却完全不能与之相符,他认为这种做法就是违背了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以这种观念做主导,胡宏是这样来解读天理人欲:“夫妇之道,人丑之矣,以淫欲为事也。圣人安之者,以保合为义也。接而知有礼焉,交而知有道焉。”(《知言·阴阳》)

他认为正常的夫妻关系并非是丑事,但超过了合理的范围才能称之为淫,他把自己的这个观念总结为:“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相,同行而异情。”

对于胡宏的这个观念,陈来先生的解读是:“如夫妇之道,圣人行之有道而安,便是天理;庸人溺之无节,便是人欲,这就是同体异用,同行异情。”但是朱熹同样认为胡宏的这两句话有问题,他觉得胡宏“以天理人欲混为一区”,就是说朱熹认为胡宏把天理和人欲混为了一谈,而陈来认为朱熹的这个批评不对,因为:“欲的正当展开就是‘天理’,欲的不合准则的放荡才是‘人欲’。因而天理、人欲的分别并不意味着要排斥或禁绝人的正常的自然欲望,而是如何按照社会通行的准则合理地加以展开。”

胡宏:性善不与恶对(上)韦力撰

胡安国撰《春秋胡传》三十卷,明成化十八年徽州府同知张英退思堂刻本,牌记

胡宏:性善不与恶对(上)韦力撰

胡安国撰《春秋胡传》三十卷,明成化十八年徽州府同知张英退思堂刻本,卷首

其实早在宋代就有人赞同胡宏的这个观念,而赞同者则正是朱熹的好友吕祖谦,吕认为胡的这个观念:“实未尝相离也。同体异用,同行异情,在人识之尔。”胡宏的这些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受他父亲胡安国的影响,而胡安国也被视之为湖湘学派的奠基人,他的主要经历是研究《春秋》,而他所作的《春秋胡传》成为了后世的名著。

胡宏在20岁时,于京城结识了杨时,但他却一生未做官,致力于弘扬理学,那个时候,秦桧把持朝政,曾拉胡宏入伙,胡宏坚决拒绝,并且给高宗皇帝上了《万言书》,提出了正人心的办法。在很多问题上,胡宏都与传统观念有着差异,比如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认为国君不把大臣当人看,那大臣也自然会把国君看成是仇敌。

对于孟子的这个观念,司马光曾经提出过批评,他认为孟子的这个说法“非忠厚之道”,但胡宏却认为孟子说的对:“盖君感之以此,则臣应之必以此君所出者如是,则臣之反者必如是。”胡宏认为皇帝首先这么做,那么大臣也必然以相应的办法来应对,为什么会这样呢?胡宏说:“天地之间物必有对,感则必应,出则必反,不易之理也。”(《释疑孟》)

胡宏:性善不与恶对(上)韦力撰

胡宏撰《胡子知言》六卷,光绪三年董恂抄本

对于胡宏的这些观念,陈来先生认为:“他的思想确有其特色,是理学从北宋到南宋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胡宏曾经跟杨时学习,所以杨时的一些观念也被胡宏所接受,比如杨时提倡要体验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胡宏在此也有自己的见解。

陈来的《宋明理学》中录有程颐《与吕大临论中书》中的一段话:“‘凡言心者,指已发而言’,此固未当,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小注: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小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惟观其所见如何耳。”

胡宏:性善不与恶对(上)韦力撰

胡宏撰《皇王大纪》八十卷,明万历三十九年陈邦瞻刻本,内页

胡宏:性善不与恶对(上)韦力撰

胡宏撰《皇王大纪》八十卷,明万历三十九年陈邦瞻刻本,补抄页

这段话小注中的“寂然不动”以及后面小注中的“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均出自《易·系辞》。程颐认为未发之中应当就是“寂然不动”,而杨时也传承了这个观念,但是胡宏却反对把《中庸》中的未发等同于《易传》中的“寂然不动”:

窃谓未发只可言性,已发乃可言心,故伊川曰:“中者,所以状性之体段”,而不言状心之体段也。

心之体段,则圣人“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未发之时,圣人与众人同一性;已发则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圣人之所独。夫圣人尽性,故感物而静,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众生不能尽性,故感物而动,然后朋从尔思,而不得其正矣。若二先生以未发为寂然不动,是圣人感物亦动,与众人何异?(《与僧吉甫书第二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