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文

魏梅荪①:

前朱子桥②将军在西安见有宋版藏经,发起影印,集合全国信士,成立影印宋板藏经会,议决全藏售价七百五十元,如垫款认印十部以上者,仅收实价四百五十元,以示优惠。前以法云兴建印老法师③道场,遂与其师相商,为法云恭请经一部,并同真师④发起各先认助洋一百元,其未足二百四十元,未知南京各大居士能圆满此功德否。但认印缴款期限即在国历十二月底止也。乃昌现迁居威海卫路廿三号,并以附陈。覆请

道安。

徐乃昌和南

辛未十一月二日

钤:景郑持赠

题记‍:

积余先生收藏图书文物甚富,及身已散,所剩图书犹多清刻罕见之帙。卅年前,余在沪肆时有所得,其友朋函札亦收得数百通,多并世知名之士,惜皆未装散叶。余曾以姓氏笔划类次,亦无力为之装潢。戊申之役,狼籍不能收拾,席卷之余,几同论斤覆瓿之厄矣。先生毕生所刻《随庵》及《积学斋》等丛书,一皆有用坟典。顾生平著述不自垂后,余曾询其长君子高,云仅有诗词残稿数纸,曾假录存笈,今亦失之矣。余所得先生藏札,其覆稿时附札后,所存亦有若干通,皆亲笔改削,再经缮正,足证老辈笔墨之慎如此。斯稿致魏梅荪者,亦经亲笔手自删改者。札中为印光法师兴建道场,助请宋藏印本,盖先生亦热诚佛法,布兹功德耳。札书于辛未岁,是其暮年之笔,存兹可与正本同视可焉。吾逸梅翁当亦欣为前人作护持缘法耳,敢当曝献何如?

己未仲冬中旬,潘景郑识

断鸿零稿在。风雨留文彩。墨痕东海新。久烟云。 检点行囊坠絮,乞长恩。乞长恩。愿列珍丛,伴君珍秘文。

调寄《感恩多》。

逸梅翁正讹。

寄沤词人呈草

钤:景郑题记、景郑倚声、己未七三翁

‍小 注

① 魏家骅(1862—1933),字梅荪、梅村,晚号贞士,江苏南京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二十九年(1903)经济特科进士,历任翰林编修,云贵总督署文案,山东东昌府知府。民国时期曾任西南地区法院院长,南京总商会会长。有家族商号“魏广兴”,信奉佛教,热心慈善。

② 朱庆澜(1874—1941),字子桥,一字子樵、紫桥,浙江绍兴人。曾任清军第十七镇统制,辛亥年武昌起义后,率部通电宣告四川独立,被推为四川省大汉军政府副都督,入民国后任黑龙江省护军使兼民政部长、黑龙江巡按使,后出任广东省长,未久受军阀排挤去职,病逝于西安。

③ 印光(1861—1940),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合阳人。二十一岁出家,法名圣量,字印光,号常惭愧僧,尊称印光法师。晚年隐栖苏州报国寺,圆寂于灵岩山,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有《印光法师文钞》。

④ 真达(1870—1947),俗姓胡,名惟通,号体范,一号逸人,安徽歙县人。十九岁出家,驻锡上海太平寺三十余年,深受道俗尊敬。与印光法师相识后,一生对其尊崇敬仰,奉如师长。

‍笺 释

徐乃昌札中所称“宋版藏经”乃《碛砂藏》,该部大藏为宋末元初时雕印于江苏平江府陈湖碛砂延圣院的一部私刻大藏,学界推论该藏的初始刊刻时间为南宋嘉定九年(1216),最晚刷印时间则为明宣德七年(1432),跨越宋元明三朝,计二百余年。

该部《碛砂藏》的最早发现者是康有为。1923年康有为在西安的卧龙寺无意中见到该寺的残存古经,当时人们对《碛砂藏》并无认识,康有为虽然也不知道这部大藏究竟是何版本,但知其为难得之物,又见这些经册长期管理不善,已生蠹鱼,故欲以几部全本大藏来交换此残存经册,并因此而闹出“康圣人盗经”的纠纷。此事嗣后越闹越大,康有为最终没能换走该部大藏,该经仍然留存于卧龙寺。

1931年,朱庆澜到山西负责救济难民时,再次在卧龙寺、开元寺见到该经,并鉴定出此为流传极其罕见的《碛砂藏》。朱庆澜虽为军政界要员,但同时也是著名居士,深知该部大藏之重要,立即回上海与叶恭绰、丁福保、蒋维乔等发起成立“影印宋版藏经会”,并筹集资金影印,于1935年以方册装影印行世,共计500部,所缺失部分则以《资福藏》《普宁藏》等补入。而此次影印宋版《碛砂藏》过程中,为补配以成全书,又无意间发现另一部金代所刻大藏《赵城金藏》,再次引起各界轰动。

徐乃昌写此札之“辛未”年即1931年,内容正是筹资影印该经事宜,收信者魏家骅为印光法师弟子。札中有言“前以法云兴建印老法师道场”,法云寺为1923年印光法师召集王一亭等居士商议,魏家骅等捐资,并由心净法师具体筹办,在南京三汊河创办。法云寺正式建成之前,魏家骅与王一亭已在此设立佛教慈幼院,收容孤儿,教以文化及劳作。该寺今已无存,遗址现为居民小区。

印光法师撰有《南京三汊河创建法云寺缘起碑记》,解释寺名为“法云寺者,效法云栖,所立之念佛放生道场也”。其中又述及魏家骅:“民国十年八月,光往扬州刻书,王幼农办赈南京,赴约往访。次日访刘圆照,魏梅荪亦来见,谓己颇信佛法,曾阅师文钞,近亦念佛。……彼于十月,即吃长素。”记中又有描述法云寺建筑之文字:“大殿,盖五间高楼,上供新印之宋藏,并作阅经之所。下作大殿,念佛亦在此中。”所称“新印之宋藏”,即徐乃昌此札中所云《碛砂藏》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