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祭祖有啥講究?老祖宗留下3條“禁忌”,清明將至不妨看看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不同的節日裏所展現的形式不一樣,所以這些節日成爲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節日中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思維模式、倫理道德、行爲規範等,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尚勞動、尊親敬祖、敬老敬賢、慎終追遠等傳統倫理觀念。

大家都知道元宵節里人們通常觀燈、猜燈謎、喫元宵、鬧花燈等,而中秋節則講究的是花好月圓人團圓,一家人聚在一起喫頓飯,晚上一起喫月餅賞月。端午節大家必做的事情就是喫糉子、賽龍舟、懸艾葉菖蒲。俗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眼下清明將至,這一天主要是紀念祖先,這一天的活動有很多,祭祖掃墓、禁火寒食、踏青遊樂、折柳、盪鞦韆、放風箏、蠶花會。

清明節始於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之久,這期間生活的異常艱苦,而他的隨從介子推一直不離不棄追隨於他,過着衣不蔽體食不裹腹的日子,最值得一提的是介子推有一次在身上割下肉給他充飢。可見他的忠誠,後來公子重耳成爲了晉文公,做了春秋五霸之一,介子推的位置也自然水漲船高起來,可是介子推不但不接受加官進爵的封賞,還要帶着老母親隱居在山林裏。

晉文公爲了逼他出山做官厚待他,想了個放火燒山的法子逼他出來,結果不幸將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了,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不允許生火,紀念介子推。

就這樣這一天慢慢演變成了紀念祖先的日子並延續至今,在紀念的同時也有許多講究,老祖宗留下了3條“禁忌”,首先就是去掃墓的時候衣服的顏色不能過於鮮豔,最好穿樸素一點。就比如在傳統的喪禮上親朋好友一般都是穿黑色的衣服,雖然說是去掃墓踏青,但掃墓時候的儀式也是很莊重的,所以第一點就是衣着不能太誇張鮮豔。

第二點就是在做掃墓儀式的時候不能打鬧嬉笑,祭拜之前要把墳墓上的雜草清除乾淨,修整墳墓,在墳前燒寫紙錢表達對祖先緬懷的一種方式。如果此時嬉笑打鬧是對祖先的不敬,對長輩不敬在古人眼裏那就是不孝。

第三點是供品在祭拜之前不能喫,去掃墓的時候大家都會在家中備好酒水和食品,一般有肉和水果都一起帶去,在上山的路上如果有饞嘴的小孩總是會吵鬧着要喫這些被祖先備好食物,而這些食物在祭拜前是不能食用的,就好比中國禮儀傳統上有這麼一條規矩,與飯桌上長輩沒有動筷子錢晚輩不能先喫是一個道理。而祭拜完之後這些食物就可以拿出來一家人坐在一起小聚一下。

清明節最大的意義就是以祭祀爲主題,親人一起上山登高,去祖先的墳前祭拜,這是一件肅穆而又莊重的事情,所以這3條是禁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