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三國的故事因爲一部《三國演義》而變得格外曲折動人,驚心動魄。但《三國演義》畢竟是演義,書中的故事顯然是三分真實、七分虛構的。今天我們來重點關注一下赤壁之中的三個被世人誤解了千年的故事真相和謎團。

首先,我們來看赤壁之戰中“草船借箭”的故事,故事的主角諸葛亮因爲神機妙算,令人歎服。然而,近代歷史學家們經過考證和合理推測,指出“草船借箭”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並不是真實的。

不過, “草船借箭”這個故事並非完全杜撰,而是有據可查的。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有關記載,建安十八年,即赤壁之戰五年後,曹操平定關中,率大軍南下進攻孫吳。當時孫權領兵迎戰,兩軍戰於長江水入巢湖的満須口。曹操受挫後仍不放棄,依然堅守營壘以待戰機。

有一天,孫權借江面有薄霧,乘輕便戰船從濡須口闖人曹軍前沿,觀察曹營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見江面水霧繚繞,孫軍整肅威嚴,恐怕有詐而不敢出戰,只是下令讓弓弩齊發,箭射吳船。孫權的船很快便落滿了箭,船也因一面受箭偏重而漸漸傾斜即將翻沉。幸運的是,聰明的孫權命令掉轉船頭,讓另一面也受箭,等受重平均後,船身就平穩如常了。這時孫權指揮戰船列隊緩緩離去,曹操才明白上了當。

綜上所述,這其實是發生在孫權身上的一個故事,起初他沒料到船身會中這麼多箭,使得船要傾覆,僅僅是急中生智之舉異了。最開始也沒有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想要去“借箭”。而史書中也沒說是草船。

只因《三國演義》的宣傳和引導,很多人便認爲“草船借箭”是諸葛亮首創的。其實,“草船借箭”是赤壁之戰中一個典型的虛構。而赤壁之戰中另一個虛構的典型就是“苦肉計”。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爲了使得曹操深信黃蓋不是詐降,而是真降,特地行了一番“苦肉計”,先叫黃蓋在舉行軍事會議的時候,公然冒犯周瑜。於是周瑜大怒,叫左右把黃蓋拖下去斬首,衆將領紛紛求情,黃蓋才倖免一死,改打了五十下“脊杖”,被打得“皮開肉綻,鮮血進流”。

然而事實的真相是,真實歷史上黃蓋並不曾喫過這個苦。不過,黃蓋詐降這件事是真的。當時,黃蓋爲保證無武裝的火船不被截擊而能夠順利地接近曹軍水賽,便向曹操投書詐降。《江表傳》記載了黃蓋的詐降書,他在詐降書裏說自己認爲以江東地區六個郡的兵力,不能夠抵擋中原的一百多萬兵力,但是孫權、周瑜執迷不悟,妄想抵抗。所以,他爲了避免與孫權、周瑜一起被消滅,情願向曹操投降。而曹操也真的如黃蓋所願,很容易就相信了黃蓋的投降是真的。

這就令人感到疑惑了:曹操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嗎?爲何這麼容易就被黃蓋迷惑呢?其實,曹操並不是被黃蓋迷惑,而是他有充足的理由覺得黃蓋會投降。首先,曹操的兵力比孫劉聯軍的兵力多,而黃蓋不願與周瑜同歸於盡,這在曹操看來是很合乎常理的;其次,黃蓋曾經做過孫堅的部下,資格比周瑜老,卻屈居在周瑜之下,曹操認爲其心有未甘;最後,十幾年來各方的將領背棄原主而投降曹操的太多,曹操受降成習慣,因此對於黃蓋之降,沒有存太多懷疑之心。於是,曹操輕而易舉地就接受了黃蓋的投降。

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爲黃蓋要火攻曹軍沿江停靠的船隊,必須要藉助東南風,否則他的火攻絕不能成功。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據《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武鋒校尉黃蓋向周瑜建議:“今寇衆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那麼,曹操船隊的“首尾相接”,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狀況呢?據說,曹軍的戰船之間並沒有像課文中說的那樣用鐵鏈相連,而是首尾相連、銜接緊密,看上去好像連成一串。曹軍的船艦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用木板把船隻兩兩釘在一起,會使船身的晃動幅度大大減小,北方兵在船上可保持戰鬥力。同時,兩大船一體,可以及時進行接舷戰的步兵數量增多,特別令江東軍頭疼,使孫劉聯軍均無計可施。於是,就在這個時候,黃蓋提出了火攻方案。

但是,黃蓋在建議長途火攻突襲時,並沒有提及風向問題,只是提到曹軍的船隻是首尾相連,就可以進行火攻。以三國東吳萬震撰寫的《南州異物志》中對帆船技術的記載爲證,這裏面詳細記載了可利用側向風力的、用盧頭木葉製成的帆,這種帆可以“其四帆不正前向”。因此,當時東吳水軍戰船裝備有可利用側風的帆是可以確定的。所以,黃蓋的火攻船,並不是必須正好沿風向開進,而可以利用側向風。加之周瑜、黃蓋多次在長江流域進行水戰,周瑜十分清楚這個季節的風向均可以進行火攻。

退一步說、沒有風力的作用,火攻的計劃依然可以實施。黃蓋完全可以把裝滿了乾草的船,由南岸的上游之處,斜對着北岸的下游之處行駛,倚仗水力,而不是風力。

由此看來,“借東風”明顯就是後世對於赤壁之戰的第三處誤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