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長》毫無疑問是三月份最值得關注的華語影片。它聚焦小人物在時代變遷中的悲歡,以平穩有力的敘事,把80年代以降的諸多標誌性社會現象揉進片中,通過兩個家庭,來管窺三十年來的中國社會。影評人時間之葬認爲,儘管《地久天長》沒有找到真正化解苦難的方式,但王小帥的反思在今天仍有必要,而且值得鼓勵,因爲對於歷史我們一直都很健忘。

415見

《洞見》第415期

《地久天長》:一次並不具備典型意義的歷史書寫

1

電影的關鍵是“孩子”

自從《地久天長》在柏林電影節斬獲影帝影后兩座銀熊大獎之後,已然是近兩個月裏最令人關注和期待的華語電影。

王小帥這部新作最令人矚目的一點,是通過一個失獨家庭的經歷(或者更應該說是遭遇),帶出了中國近三十年的歷史。正是這種時間上的超長跨度,以及對於種種社會問題的反映和思索,讓這樣一部家庭劇,具有了難得的史詩氣度。王小帥有意把80年代以降的諸多標誌性社會現象揉進了片中,包括知青返城、嚴打、計劃生育、國企下崗、南下大潮、推動城市改造的地產經濟,等等等等。其目的,顯然是想通過兩個家庭,來管窺三十年來的中國社會。

尤爲引人關注的一點是,這個故事看上去很像是對計劃生育這一當初的“基本國策”的反思甚至是批判。當我們的大多數電影,都對當代史尤其是涉及“國策”這樣的話題諱莫如深時,《地久天長》展現出來的態度與野心,首先就令人欽佩。

但是整部影片看下來,給人的感覺卻是,這種反思可能只是流於概念和表面。片中的所有人物,他們的命運與那些標誌性的國民記憶其實並沒有什麼真正的聯繫,無論是一筆帶過的知青返城(耀軍和麗雲)和南下大潮(美玉),還是着墨更多的國企下崗和嚴打(新建)這樣的情節,在整個故事的推進過程中,都不是決定性的。

這些被有意無意牽扯出來的信息點,更像是王小帥的刻意安排。他努力想把這個故事塞進時代的大背景之下,讓那些過於鮮明的標誌與符號,宣告自己記錄時代的野心與訴求。相比之下,反倒是那些顯然經過一番考據的服飾裝扮和道具佈景,更加自然地起到了見證時代的作用。片中出現的大量房屋陳設和傢俱電器,很容易讓我們穿越回80和90年代。

回頭來看,對於主人公的生活和命運真正息息相關的,並不是那些鮮明的時代烙印,而是國人自古以來的那種狹隘且偏執的生育觀念。在這種觀念下,一個家庭的幸福與否,甚至是否能夠維繫,都繫於孩子身上,這個孩子,還必須是親生的,而且越多越好。

耀軍和麗雲的種種不幸,似乎都可以歸結於他們失去了孩子。先是因爲計劃生育被剝奪了生育二胎的權利,接着又意外失去了唯一的獨子,而他們收養的孩子,卻和他們沒有建立起家庭的認同。

2

保守貫穿在影片的各個層面

在影片結束時,跨越三十年的時間,這對老夫妻終於得到了某種補償和撫慰,可這種補償和撫慰的來源依然是孩子——他們擁有了曾經的乾兒子,出走多年的養子也終於回來。不僅如此,在最後的大團圓裏,英明一家也抱起了新生的孫子,甚至就連遠走他鄉的茉莉,也要帶着一個混血的孩子加入這場聚會。彷彿沒有孩子的家庭,就毫無幸福的可能。

在這一點上,王小帥的態度可謂極其保守。這裏無意於深入探討生養孩子是否屬於一個家庭的必須,而是想指出,這種把所有的因果都落腳於孩子身上的態度,讓影片花費了巨大力氣營造出的苦難和滄桑,失去了其應有的分量。讓影片本已呈現出的生活裏的複雜與曖昧,變得過於淺薄和簡單。

好像一切的問題的解決方式,就是讓耀軍和麗雲重新擁有一個孩子。而那些無論有沒有孩子都必然存在的生活困境與道德難題,反而被放在了一個相對次要的位置。這使得本來具備更大探討空間的養子那條線,被過於倉促草率地處理。也讓茉莉在和耀軍一夕偷歡之後一度想爲耀軍生下一個孩子這樣的舉動顯得荒唐、狗血和突兀。對於孩子這個點的過分執着,讓《地久天長》書寫時代的野心,依然只是停留在了一個並不具備典型意義的個體層面。

這種保守,其實也貫穿在影片的各個層面。王小帥固然呈現了足夠的苦難,但對於一切苦難的根源,卻難覓蹤影。沒有哪個人應該爲苦難真正負責,這一切好像只能歸結於不幸。而化解所有苦難的方式,也只能是“活着”式的忍受。

3

王小帥的反思在今天仍有必要

在影片的大部分時候,這種描寫底層人民“活着”式的忍受,的確是一顆重磅催淚彈。尤其是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王小帥十分小心剋制地在呈現和表達愁苦的情緒,即便是在面對喪子這樣最撕心裂肺的傷痛時,也沒有過多地描寫悲痛和哭喊。越是無聲,悲痛才越有力量。而且王小帥顯然也有意用前後兩個時代的交叉敘事,來沖淡這種沉痛的感覺。時間和場景的切換,既能延續觀影的情緒,但也能夠讓觀衆不時抽離出來,以一種更冷靜客觀地態度和視角來看待銀幕上發生的種種。

這份冷靜與剋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也得益於王景春和詠梅兩位主演的表演,那些不發一言,僅憑眼神和動作做出的表達,十分接近於生活的質感,但又能讓我們感受到表情與面孔背後的那種高於生活的力量。

當這些被壓抑和剋制的情緒在某些時刻不經意地爆發出來時,就尤其具有催人淚下的效果。比如麗雲在明知耀軍出軌後依然平靜地切菜,並且表示願意離婚;比如養子在離家前的拜別以及耀軍欲說還休的叮囑;又比如沈浩多年後小心翼翼地告解式的懺悔。值得一提的是,在懺悔這個概念下,王小帥的確具備了某種稀缺的歷史責任感。

但在影片的後半部分,這種情緒的表達還是顯得未加節制。類似茉莉的懷孕和麗雲的自殺這樣的橋段,就有流於濫情的嫌疑。在影片結束前的那一大段和解和團圓,也用一種過度的平和與包容,把所有的苦難與悲傷一筆勾銷。

總體而言,《地久天長》是王小帥在這個時間節點對當代中國近三十年社會的一次回望。同時,也是他對自己導演生涯做出的一次回望。在這部電影裏,我們能看到他過去作品裏曾經出現的種種元素:《闖入者》裏的懺悔,《青紅》裏的舞會,《左右》裏的倫理和道德困境,《我11》裏的青春迷惘與無心之失,以及王小帥多年來執着的知青元素。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些年來,王小帥一直在嘗試反思。

雖然這一次,他的反思可能遠未能觸及歷史真相,但這樣的嘗試仍然必要,而且值得鼓勵。畢竟,對於歷史,哪怕只是二三十年的歷史,我們也一直都很健忘。即便只是呈現那些足以引發共情的苦難與傷痛,至少也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

【作者簡介】

時間之葬,影評人。

版權聲明:《洞見》系鳳凰文化原創欄目,所有稿件均爲獨家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責編:蓋茨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