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創造101》第二季(《創造營2019》)的播出,重新點燃了人們對選秀節目的興趣,這檔節目的第一季在獲得超過50億點擊量的同時,產出了楊超越這樣的現象級人物,一舉成爲全網最熱搜。楊超越的走紅不但沒有隨着節目結束而熄火,反而始終保持高話題度,並且以年度人物的身份登上了《人物》和《中國新聞週刊》的封面。在這一年裏,許多節目模仿《創造101》,但都沒能複製它的成功,也無法重演楊超越式的話題奇蹟。評論人宗城認爲:楊超越的幸運,本質上是因爲她滿足了人們對社會流動的期待,對偏差人設的嚮往。在《創造101》結束後,楊超越適應着娛樂圈的規則,也努力保留自己身上的偏差感。從打工妹到偶像,對於和楊超越相似出身的人羣來說,這個故事近乎於童話,也是一份充滿天真的“小確幸”。

420見

《洞見》第420期

楊超越現象爲何不可複製

1

滿足大衆對社會流動的渴望

如今再回頭看,《創造101》創造的話題度仍令人驚訝。它不但生產了楊超越、孟美岐這樣的話題偶像,也參與了大衆審美的話語生產。在總決賽當天,超過6300多萬的線上用戶見證了最後11人的誕生,數據顯示這檔綜藝節目有超過50億的點擊量。

《創造101》的特別在於:它吸引了許多對選秀節目不感冒的人關注,通過“爲菊投票”、“獨立女性SLAY”、“你越喜歡,我越可愛”等話題,大衆討論的不再只是pick哪個偶像,而是社會流動、性與性別文化、偶像生產的機制、不同階層的審美區分等,而這些都是《偶像練習生》《以團之名》等節目所難以企及的。

這檔節目借鑑自韓國的選秀節目《produce 101》,騰訊在購買版權後,將節目模式改成全民票選女團的形式,同時打出“你越喜歡,我越可愛”、“逆風翻盤,向陽而生”等口號,營造觀衆與偶像之間共同體的感覺,通過鼓勵觀衆pick心儀成員出道,滿足他們參與到某個理想並助其實現的成就感中,多少也有草根逆襲的快意。節目組在打造節目時,注重營造出一種行業的普遍性,就是通過節目的表現形式,展現出許多行業的共性,進而引起不同觀衆的共鳴。

楊超越

一檔出圈的綜藝節目,往往可以成爲小小的社會隱喻。《創造101》的賽制裏處處有節目組對當下社會的理解,比如搶位11人、位置考覈以及空間塑造的明顯等級區分等,都體現出了競爭的壓力和下層對社會流動的渴望。

如《創造101》的節目總編劇顧問吳暢暢所說:“塑造行業的普通性(而非偏門)進而營造普遍性——市場倫理、經濟人精神、微縮政治以及消費者主權;塑造大時代下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圈層背景都需要面臨的叢林環境——自我商品化、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勵。這已經不是外界指責節目組不懂女團、或強加/實現某種價值觀的問題,而是如何更有效地而非有意地展現選手身上的社會學意義、對接觀衆情感結構的問題。”

和傳統的選拔節目《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等節目同中有異的是:《創造101》在主打養成路線的同時,並沒有侷限於“努力→成功”的價值範式,在這裏努力程度和專業水準都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就是觀衆好感度,選手楊超越在節目中專業水平一般,但她就是得到許多人的喜愛,所以她可以出道,這件事在當時激起了輿論的爭議,他們認爲楊超越的成功是對真正有實力的人的不公,質疑楊超越式的逆襲“正毀掉中國女團的未來”,但其實楊超越式的成功就是節目規則所提倡的。

所以,《創造101》的成功關鍵在於它成爲社會隱喻的同時極致化“粉絲權力”,通過對偶像命運和粉絲參與度的綁定,最大化粉絲的積極性。

楊超越在《創造101》

2

造就區別於傳統女團範式的偏差感

但問題是:同樣是大企業投資的《偶像練習生》《明日之子》等節目,它們也在鼓動“粉絲權力”,卻爲何無法造成《創造101》這樣的轟動效應呢?

要知道,《創造101》最初上映時,大部分人並不看好它成爲全民節目,甚至覺得能夠達到《偶像練習生》的熱度就已不錯。因爲這些年業界的一個基本判斷是——女性纔是消費綜藝節目的主力軍,尤其是城市裏具備一定購買力的青少年女性,他們在動員和消費時的熱情是直男所無法比擬的。《偶像練習生》的成功,就是將“粉絲權力”和“男色經濟”結合在一起,滿足了目標觀衆的期待。但《創造101》的女生,真的就能促使直男們pick嗎?

實際上在《創造101》之前,中國女團的熱度遠不如韓國。韓國憑藉成熟的娛樂工業製造出Baby V.O.X、S.E.S、Fin.k.l、少女時代、KARA、T-ara、f(x)等流行女團,而中國的早期女團如“黑鴨子”演唱組、“青春美少女”等則不被大衆瞭解。最出名的養成系女團SNH48也是借鑑了日韓的做法,但在國民度上也比較有限。

直到去年,《創造101》的熱潮纔打消了評估者對女團經濟的疑慮,也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市場的看法。《創造101》不僅滿足了直男們的期待,而且也吸引了大量傳統選秀節目的受衆,還有亞文化圈的粉絲,他們是《創造101》第一波熱度的貢獻者,而這檔節目真正被全民討論,則多少有些幸運的成分,既得益於資本權力的運作,也是因爲在無心插柳中,楊超越、王菊乃至Sunnee、Yamy等選手滿足了觀衆對“偏差”的想象,這在選秀節目裏是可遇不可求的。

如性別研究者小燕在接受《界面文化》採訪時說:“這些年我們的主旋律意識形態愈發強勢,形成的結果是,性別規範、文化符號非常單一。另一方面,個人主義的話語深入人心,尤其是年輕人,被鼓勵發展自我,他們非常需要能夠認同的事物,可是能讓他們認同的想象非常少。所以一旦有偏差出現,大家就會飛撲過去。”

楊超越自稱全村人的希望,沒參加女團前洗過碗、打過工、當過足球寶貝,她長相甜美,言談舉止又與流水線女團成員不同,她一開始被大衆關注的是爲什麼實力平平卻擁躉衆多,後來人們驚訝的是她從底層一路上升,依然保持着善良、溫暖的一面。

《創造101》的節目總編劇顧問吳暢暢將楊超越的屬性定位爲“農二代”,“家境一般,能力平常,處境欠佳,但也對改寫命運抱有強烈渴望,因而引起了諸多草根的共鳴”,這個定位就是楊超越的偏差感所在。這個姑娘一路走來,在社會資源再分配不均、底層突圍越來越難的當下,她一個普通農村女孩,領着第一筆收入隻身一人去上海打拼,在充滿誘惑的大都市能夠把持得住,而且在上當受騙又目睹同齡人通過捷徑得意後,依然樂觀地拼搏着,這份毅力和堅定十分難得。

也許在中產人家看來,潔身自好很容易,但如果一個人出身底層,從小又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資源,他所要經歷的痛苦和絕望是要比中產子女大得多的,但楊超越克服了這些困難,她沒有墮落,而是絕不言棄,即便是網絡上嘲諷她最嚴重的時期,她被挖掘出的所謂“黑料”也少之又少。

楊超越的身上有粉絲們對“幸運”的嚮往,但這不代表她不努力。GQ記者在報道楊超越時寫道:“總決賽三天前,舞蹈老師帶領選手們彩排成團曲,從下午1點持續到第二天凌晨6點。其間有人抱怨、耍脾氣,有人偷偷溜走。楊超越是留到最後的三個人之一。”

而在《創造101》結束後,楊超越適應着娛樂圈的規則,也努力保留自己身上的偏差感。從打工妹到偶像,對於和楊超越相似出身的人羣來說,這個故事近乎於童話,也是一份充滿天真的“小確幸”。他們支持楊超越,是在支持一個理想的可能,一份讓他們覺得“雖然生活很操蛋,至少還有一點突圍可能”的希望。筆者曾經看過楊超越回應成名焦慮的視頻,她對自己的定位、自己的未來其實非常明白,她在名利場中保持真我的狀態,恰恰是她最打動人的東西。

王菊的逆襲宣言

3

被資本收割流量,被重複毀掉熱情

與楊超越相比,王菊引發現象級話題的原因同中有異。相同的是,她們都不同於標準的女團成員,保留了自己身上未被行業馴服的氣質。不同的是,王菊沒有楊超越這樣的美麗外表,她所依靠的是反主流審美羣體的助力。

王菊原本被人廣泛diss,她的長相遠遠不如陳意涵、戚硯笛等成員精緻,身材管理也不如孟美岐、吳宣儀自律,唱跳實力也不如決賽的大部分人,可以說,王菊是一個在傳統女團工業裏並不出衆的角色,她身上隱現的“毒性”更是讓主流男性不悅,但是,王菊大姐大的氣質造就了她的最大不同。

傳統女團偶像是臉蛋精緻、氣質親切、腿長腰細、滿足男性對青春少女的想象,但王菊的特點與傳統截然不同,她過去的黑照被扒出來,她的自嘲被製作成表情包。觀衆稱呼她“菊姐”,原本暗含了對她的年紀與相貌(反青春)的調侃,到後來反而成爲敬語。而對那些深惡痛絕直男審美、厭惡規訓的羣體來說,《創造101》出現的王菊成爲他們的最大驚喜,王菊的所有缺點瞬間成爲優點,他們pick的不是王菊,而是反傳統、反主流、反規訓,是反抗本身。

社會內部被壓抑的反抗激情因爲王菊這個口子溢了出來,儘管它的形式是如此的“馬戲團”,人們用表情包和語錄營造了病毒式的傳播,在某個時刻實現了對主流審美的壓制。

從“幫幫菊姐出道”到“中國的碧昂絲”,這股熱潮承載了太多過高的期許,實際上已經超出了王菊自身所能給予的。所以當《創造101》結束後,王菊按部就班地接受娛樂圈的遊戲規則,在既有的體系裏溫順地生存時,大部分菊外人迅速散場,這場狂歡的結局似乎也停留在了狂歡本身。

觀衆對楊超越、王菊的力捧,原本是作爲反抗資本運作和規訓的象徵行爲,他們藉助“菊外人”等話題,借《創造101》,在輿論場掀起對性別規範、多元性別審美的大討論。但這場所謂的反抗其實是騰訊樂見其成的,因爲巨大的話題度成功爲節目帶來了流量,而這些流量進一步轉化成金錢。所以在後幾期節目中,節目組毫不吝嗇給楊超越、王菊的鏡頭,包括楊超越唱歌車禍的片段,還有她那些不那麼中產的舉動,都成了節目組鞏固她人設的做法。

豆瓣創造101小組統計的最後一輪(兩週)選手排名和粉絲買卡數據對比

《創造101》成功後,衆多節目爭相模仿,《以團之名》《五星少年團》《青春有你》等,就連主打演員選拔的《演員的品格》,也模仿了《創造101》的形式,然而它們無一例外都沒能複製《創造101》的成功,討論度既無法“出圈”,也沒能貢獻出像楊超越、王菊這樣的現象級案例。

這些節目背後都有大企業站臺,製作流程也很規範,但爲什麼它們就是複製不了楊超越式的話題奇蹟呢?關鍵就在於太“規範”。

它們就像那些流水線工業生成的女團成員一樣,美則美矣,總給人複製的感覺。他們的模式和套路都十分重複,展示的偶像藝人也缺乏偏差,臉盲的觀衆一看,彷彿大家都長一個樣,而他們舉手投足間,也都是被娛樂工業訓練出來的氣質,這些人像的堆積,只會加劇觀衆的疲憊。

大衆雖然可以被動員,但他們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們不會在剛剛爲一檔節目絞盡腦汁pick後,又充滿熱情地去爲相似的節目浪費精力,尤其是當很多人發現他們日日夜夜的pick,到頭來只是迎合了圈錢遊戲,他們渴望的性別文化和審美範式討論,也迅速被消費主義熱潮吞噬時,這種努力和結果的不對等,就會讓他們失望。

這兩年的選秀節目表面盛大,實是一場“通貨膨脹”,投資者以爲這是一個熱點,在沒有充分想好的情況下就往裏面砸錢,弄得每個視頻平臺都在做男團、女團,可受衆在這兩年的數量累積卻很有限,這就導致了供給和需求的不平衡,《創造101》模仿者的失敗,大多源於此。

所以,當下的市場必然會淘汰一批選秀節目,也必然會經歷一個不溫不火的時期。當哪一天選秀市場的通貨膨脹緩解了,供需迴歸平衡,而觀衆又重新需要一個口子,釋放自己的選舉熱情和對社會流動的嚮往,也許在那一天,楊超越式的現象才能捲土重來。

《創造101》現場

【作者簡介】

宗城,青年撰稿人。

版權聲明:《洞見》系鳳凰文化原創欄目,所有稿件均爲獨家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責編:卡拉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