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的歷史上,臣子造反的事情是屢屢發生。但是,更多的時候,臣子往往是失敗的一方,成功的人是少之又少。這是因爲,臣子代表的往往是地方軍,而中央代表的是中央軍。地方軍和中央軍無論如何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不論是裝備的精良還是將領的素質,都是不能同日而語的,這就使得造反的人很難取得成功。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特殊的一面,取得成功的人雖然很少,但還是有的。其中在明朝就有一個典型的案例,這個事情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靖難之役。當時明朝的軍隊十分的精良,對比起來要好於燕王的軍隊。但是,明朝的中央朝廷還是在己方具有巨大的優勢之下失敗了。

當時年輕的朱允炆,剛剛登基不久就開始了一項削藩的政策,而朱棣正是他打擊的對象。朱棣爲了應對他削藩的政策,使自己不被屠戮,打着奉天靖難的旗號,從北京起兵,一路向南打去。經過三年的戰鬥,最終打入了明朝的皇宮,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而他也就成了新的皇帝。原來的皇帝朱允炆,在皇宮的大火當中,不知所蹤,至今仍然是一件懸案。

從實力上來說,當時明朝中央的整體實力是高於朱棣的,而且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整個國家的發展還是一切向好的,而朱允炆是在朱元璋死後直接從他的手中接過國家的治理權的。也就是說他登基的時候,國家的實力以及繁榮程度都是比較好的。整個朝廷在人們的心中的地位也是要遠遠高於朱棣的。但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朱允炆還是打敗了這場戰爭,這究竟是爲什麼呢?

朱允炆之所以在這場戰役中打了敗仗而丟掉了皇位,主要還是因爲他犯了太多太多的錯誤。

首先,在削藩這個政策上他執行得過於着急,沒有正確的認識到自己剛剛登基時的一個整體的形式。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分封的這些個藩王,在當時已經成爲一股強大的勢力。朱允炆登基後,立刻就感受到了這些藩王給自己帶來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之下,當時朱元璋臨死之前給他留下的顧命大臣黃子澄等人也是極力的建議他開始削藩。建文帝採取了這個建議,而且在執行的時候愚蠢的採取了先弱後強的策略。他先除掉最弱的幾個藩王,反而把最強大的朱棣留在了最後面,這就給朱棣的造反留下了充足的時間。

第二個原因是在用人方面。朱允炆由於當時還特別的年輕。用人方面並不是特別的老道。朱元璋臨死之前雖然給他留下了四位顧命大臣,但是後來的結果證明,他們給出的建議並不是很好的建議。另外就是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把有能力的人殺的是七七八八,留給建文帝可用的人並不是很多了。他除了聽信齊泰、黃子澄等人建議削藩的策略之外,在和朱蒂的對抗當中。他錯誤的用了李景隆這個人來作爲自己軍隊的統帥。

李景隆此人貪生怕死,儘管飽讀兵書但是在實踐當中表現的是一塌糊塗。在他的統領之下,明朝的軍隊屢屢敗給朱棣,這也導致朱棣基本上沒有費太大的事進就打到了京城。當時建文帝還是非常信任他的,但是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如此信任的一個人在最關鍵的時候背叛了自己。在朱棣打到京城的時候,竟然打開了城門放其進城,直接導致南京城失守。

除了這些外在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內在的原因是無法改變的。建文帝此人的性格屬於偏文弱的,他從小就表現出一個儒生的特質。在自己登基之後就要面對朱棣這樣一個強悍的對手,這是他始料未及的,也是他難以招架的。所以綜合這些原因就導致了建文帝在這次戰爭當中失敗了,而失敗的代價就是江山易主。

參考資料:《明史》

原創作者:提伯斯,禁止抄襲,抄襲必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