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過影視作品瞭解到和珅是一個十足的大貪官,而且不學無術,只懂得巴結拍馬。這種表現全賴小說家想象,他們需要刻畫一個反面來襯托正面的主角,比如紀曉嵐、劉墉之流。真實的和珅其實有真才實學,不僅精通滿、蒙、汗、藏四種語言,而且還懂得建築設計以及經商。今天我們不談他受賄貪污,只看他的人生規劃與才能,說說正能量。

影視作品中的

和珅並不姓“和”,他出身正紅旗“鈕鈷祿氏”。“鈕鈷祿氏”是滿族一個很大的姓氏,“鈕鈷祿”在滿語裏面是狼的意思,現代一些“鈕”姓或“郎”姓的滿族人跟和珅應該都是同族。和珅三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因爲生他弟弟和琳難產死了,九歲的時候,他父親因病去世。和珅的姨娘們彼此爭奪財產,也沒人管這兩個孩子,相當於和珅與弟弟和琳屬於無監護狀態,世道對這兩個孩子來說還是太過於殘酷了。

和珅和琳兄弟倆在他們父親死前就已經考上了大清國最好的學校——鹹安宮官學,雖然現在無所依靠,但是好在族裏的叔叔伯伯還會接濟他們繼續上學。和珅此時充分考慮了自己的處境,未來的人生只能依靠自己兄弟兩個互相照應了。這鹹安宮官學裏面全是各種紈絝子弟,雖然師資力量雄厚,但是老師們誰也不敢惹,年少的和珅在這裏遭到許多誤解和惡作劇,比如有同學作詩侮辱老師卻告狀是和珅所做,老師不問清楚就處罰和珅,這也就是和珅沒有靠山,而老師也只能捏軟柿子的結果。雖然遭遇不公,和珅小小年紀就懂得了忍耐,良知也逐漸的被消磨盡了,這也爲他後來劍走偏鋒埋下伏筆。

和珅

鹹安宮官學裏的子弟都有世襲罔替在身,即使不好好學習,也可以做官,所以一個個都馬馬虎虎。和珅和琳兄弟倆卻是刻苦努力,不僅學習滿族的語言知識,更注重漢族的文化學習,和珅更是精通滿、蒙、藏、漢四種語言,當時的蒙族和藏族對滿族的重要性甚至高於漢族,後來藏族班禪給乾隆寫信,在避暑山莊的乾隆愣是沒找到會藏語的官員,加急把和珅從京城招來讀信。由此看來,和珅已經在全方位的爲自己增加實力,完美詮釋一門外語對工作的重要性。

和珅和琳都在學宮讀書,這麼平淡的讀下去可不符合和珅的心意。和珅深思熟慮,還是得給自己哥倆定個方向,有側重的學習,彼此互補才能相互扶持。因此,和珅給自己定位學文,給和琳定位學武,文武結合,相互扶持。和珅這麼考慮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自己年長,考慮事情比較全面一些,而且今後會世襲罔替家裏的三等輕車都尉,優先從政。現今和平時代,大仗應該不會打起來,弟弟和琳以後做武將也沒有生命危險,和珅先在朝堂佔據地位,和琳在外擁有戰功,文武結合,必能創下一番基業。後來和珅在朝中把持朝政,和琳在外戰功赫赫,如果不是和琳打仗中了瘴氣而死,和珅也不會被賜三尺白綾。

和珅和琳兄弟倆未出仕便已才能顯著,大詩人袁枚曾誇讚二人“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可見兩人在官學裏是多麼出類拔萃。直隸總督英廉後代只有一個孫女,爲了孫女的終身大事也是遍尋青年才俊,最後看上了和珅,和珅外表英朗,才氣不凡,雖然身份懸殊,但是未來不可限量。似乎是爲了報恩,和珅一生之中和妻子關係極好,即使納妾也是妻子從中張羅,可見和珅還是比較重情的,相傳和珅死後,家中姬妾竟競相作詩緬懷,自殺殉夫。

和珅自忖才能不凡,去參加科舉考試,可惜沒有中舉,雖然中不中舉都能做官,但是中舉後出身會顯得更高。和珅學習內容相當繁複,對於考試只規定八股文的形式並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後來乾隆詢問和珅參加科舉的事情,和珅當即背誦自己的文章,乾隆點評文采不錯,還是可以中舉的。有一次乾隆在讀《論語》,天色將暗,《論語》側面註釋看不清楚,乾隆命和珅掌燈,和珅詢問乾隆哪裏看不清楚,乾隆便背一段《論語》中的句子,和珅相應的背誦出注釋來,就這樣,君臣兩人配合背誦,乾隆龍顏大悅。現代北京城中的恭王府就是當初的和珅府,和珅設計,工匠完工,可見和珅才氣。

和珅有才能,卻走上了靠巴結乾隆皇帝的道路,爲了掌控他人,收受賄賂,貪贓枉法。如果有人在和珅成長階段正確疏導,亦或者和珅年少時沒有那麼多苦難,和珅變成清朝的名臣也未可知。因爲“貪官”之名太盛,也就淹沒了和珅的才能,可以說“一胖毀所有”了。我們看待事物要辯證來看,演義的故事只是片面的形象,既然可以位極人臣,必然有可以讓我們學習的地方,只是我們要學他的正能量。我們用和珅的絕命詩來結束今天的探討,和珅的這首詩好像還留下了一個歷史的坑。

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日水泛含龍日認取香菸是後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