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佛教雖然不像道教那樣土生土長,也不像基督教那樣完全西洋化,但佛教的影響卻比前兩者都要大。一般來講,我們說佛教是自兩漢時期傳入我國的,但其實最早可能在秦朝就已經來到民間,當時記載秦朝禁止民間信佛,反對入佛教,大概是因爲信佛徒一心念經,會荒廢生產。

和尚,是民間對佛教徒的一種稱呼。佛教是一種世界性宗教,誕生於古印度的釋迦摩尼就是佛教的創立者。據說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成佛以後,便開始收徒,最初只有兩個商人信佛。後來佛陀爲五個陪伴他一起修行的人剃髮宣法,這五個最早的出家弟子刻苦修行,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所以他們又是佛教最早的一批羅漢。以後師徒相傳,教徒越來越多,他們尊奉釋迦摩尼爲本師,而自稱爲佛陀的弟子。佛是佛陀的簡稱,意爲“覺悟的人”。

和尚、僧人、師父等都是口頭稱呼,在文獻多用比丘、沙門二詞。蒙、藏地區僧人爲喇嘛,也就是和尚之意。相傳藏傳佛教是印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糅合藏族本地宗教行成。和尚彼此之間則以“某某師”,對上層和尚稱爲“某某法師”,對寺院主持稱“某某和尚”,稱在家佛教徒爲“居士”。居士是梵語“迦羅越”的意譯,原指多財樂施的人士,轉而爲對居家信佛之人的稱呼。

每個出家當和尚的人,各有其原因。在唐、宋禪宗鼎盛時代,俗家出家主要有四個原因:

一是部分研究佛學經綸的,稱爲義學比丘,因爲政府實行佛經的考試,既經錄取,便由朝廷賜給度牒出家的。

二是自動發心,離羣求道,請求高僧剃度的。

三是朝廷恩賜,頒令天下士庶,允許自由出家的。唐代,朝廷有幾次爲了財政收入而鬻賣度牒,聽任自由出家。

四是老弱鰥寡、無所歸養而出家的。在這四種情形中,如有未成年者想要出家,依佛教的戒律,還須徵得父母、家族的同意,才能允許出家。

實際上還不止這些原因,如仕途失意、情場遇阻、家道艱難、看破紅塵等等,都有可能去當和尚,以求得精神上和物質上的解脫。如唐代天台宗高僧湛然,是以超脫塵世、飄逸離俗之志當和尚啊。而唐代的另一個高僧宗密,本無出家之意,後偶遇高僧,受其啓發,隨他出家當了和尚。

爲生活所迫當和尚的就更多了。最爲人所知的就是朱元璋了,朱元璋的父親開過豆腐店,賣豆腐不值錢,家裏窮,於是家人送他去廟裏當和尚,混碗飯喫。

當過和尚的皇帝不止朱元璋一人,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梁武帝蕭衍了。據文獻所載,梁武帝曾三次“捨身”給寺廟。他自願到同泰寺當奴隸,再由朝廷和公卿施捨大量財物,把他贖回來。他第一次捨身入寺爲僧衆執役,年已64,在寺裏停留四天;第二次入廟是他66歲時,在廟裏呆了十六天;第三次是在84歲,進廟當了三十七天和尚。羣臣奏表上書,稱他爲“皇帝菩薩”。梁朝佛教大興也與他有關。

佛教世界以須彌天爲尊,外圍四大部洲、八中部洲,其中以佛、菩薩、羅漢、天神爲尊,是佛家修煉的最高道果。下面我們簡要介紹一下。

佛,是佛陀的簡稱。達到自覺、覺他(使衆生覺悟)、覺行的圓滿,達到這一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者,便是佛陀。佛是佛教的最高尊神。寺廟中常見的有釋迦摩尼佛、大肚彌勒佛、阿彌陀佛、燃燈佛、藥師佛等。

菩薩是隻達到自覺、覺他的境界,而沒有達到“覺行圓滿”的修行者,即“修持大乘六度,求無上菩提(自覺、覺悟),利益衆生(覺他),於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常見的有釋迦摩尼像旁的文殊和普賢,阿彌陀佛旁的觀世音和大勢至。此外還有地藏、彌勒等。

羅漢,是佛教名詞“阿羅漢”的簡稱。羅漢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果位。我國清代以前,佛教廟宇塑有十八羅漢。自清代咸豐年間以後,羅漢的數目增加到了五百個,因此,有了“五百羅漢”的稱號。

天神,是佛的護衛神。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哼哈二將、韋陀都是護法天神。

中國從漢、唐到明、清,佛教派別衆多,出家的程序也各有不同,但大致可以分以下幾項:

1、 先當行者

俗人要求出家,可以先到寺廟中,向一位和尚提出請求,作爲自己的“依上師”。這位和尚要向全寺僧侶說清情由,徵求全體意見,取得一致同意後,方可收留此人爲弟子。唐、宋時,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當“行者”,服各項勞役,垂髮而不剃髮。

2、 受沙彌戒

出家者獲得寺廟衆和尚同意後,由依上師爲他授沙彌戒,舉行授受儀式。沙彌是是梵語,意爲勤策男,表明他應當勤受比丘之策略;又有息慈之意,表示沙彌應當息惡行慈。

3、 度牒

出家人受沙彌戒以後,便把朝廷規定度僧的日期,經過朝廷的甄別,或經過考試及格,得到許可,給予度牒,並指定僧籍隸屬的寺院,然後才能取得僧人的資格。凡是未經朝廷許可、未獲得度牒而私自剃髮的僧尼,名爲私度,沒有寺籍,還要受到懲罰。

4、 燒戒疤

燒戒疤俗稱燙香洞,是元代僧人的一種習俗,唐、宋時尚無此例。據說當時有位志德和尚受到世祖的尊崇,當他傳戒時,規定受戒者必須執頂香,作爲終身之誓。這種做法來自印度婆羅門教,以肉體的受苦來表達內心的誠篤,與佛教教義無關,只是後人盲目傳承,已成習慣,影響至今。

佛教修心,參悟本身是使自己的心靈受到淨化,因爲每個生靈都在六道輪迴,只有今生一心向佛,下一世纔不會轉入其他惡道,如若今生佛緣深厚,下世投身天道亦未可知。其總的教義是讓人向善,離苦得樂。信佛教,得寧靜,世界少一點紛爭,多一點安寧,和尚不大好做,那就做一個居士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