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宣統三年九月初一(1911年10月22日)西安辛亥鼎革後,清朝西安府建制無形瓦解,民國2年(1913)2月撤銷咸寧縣,併入長安縣。民 國 1 6 年(1927)11月,準備設立西安市,轄區以長安縣所屬西安城內全部及西安城外四關爲範圍,面積約155平方公里。

豐鎬遺子/書文;頭條號/睜眼看西安

公元前202年,劉邦取得政權建立西漢王朝,在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修建國都,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同年長安設縣。長安素無縣城,從西漢高祖五年建縣至中華民國28年(1939年),縣署一直在長安城中。

【漢長安城】

唐朝時期,長安縣隸屬京兆府,京兆府管了23個縣,管轄範圍東至渭南,西至武功,南至戶縣,北至銅川,京兆府的府城就在帝都長安城。長安城由萬年縣和長安縣二縣以朱雀大街中軸線劃分同城東西分治。朱雀大街以西城內及郊區歸長安縣管轄,朱雀大街以東城內及郊區歸萬年縣管轄。(唐天寶七年萬年縣改名咸寧縣)。

【唐朝長安縣、萬年縣】

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取“安定西北”之意將奉元路(京兆府)改爲西安府。此時的西安府管轄6州31縣,管轄範圍西至永壽,南至鎮安,北至韓城。京兆府變成了西安府,長安城變成了西安城,西安府的府城就在西安城內。西安城由咸寧縣和長安縣二縣同城東西分治。一直延續到清朝。

【明朝西安府】

清朝時期,咸寧縣管西安城內東片29坊城郊30倉和3個鎮(灞橋、渭橋、鳴犢3鎮),知縣住在城內,縣丞初駐灞橋、尹家衛,後移草灘。轄區約爲今西安市新城、灞橋2區全部,未央、碑林、雁塔3區東部和長安縣東部。長安縣管西安城內西片54坊城郊18廒和3個鎮(杜角、秦杜、三橋3鎮),知縣住在城內,縣丞駐斗門鎮。轄區約爲今西安市蓮湖區全部,未央、碑林、雁塔3區西部和長安縣西部。

【清朝長安縣、咸寧縣】

清宣統三年九月初一(1911年10月22日)西安辛亥鼎革後,清朝西安府建制無形瓦解,民國2年(1913)2月撤銷咸寧縣,併入長安縣。當時還沒有西安市,當時西安城內城郊只有一個行政地名,叫“長安縣”。

【民國長安縣地圖】

民 國 1 6 年(1927)11月,準備設立西安市,轄區以長安縣所屬西安城內全部及西安城外四關爲範圍,面積約155平方公里。期間因抗戰陪都“西京”干擾,直到民國33年(1944)8月20日,西安市才正式設市。轄區變大了不少,除西安城和城關外,長安縣所屬之郊區4個鄉也劃入西安市,西安市管轄範圍東至滻河,西至 灃河,南至吳家墳、北至廣大門,面積擴大到約230平方公里。此時的長安縣縮小爲今長安縣、未央區西北部、雁塔區西南部和灞橋區滻河以東地區。縣政府也從西安市西大街都城隍廟東鄰搬到了南郊長安縣所屬的大兆鎮。《睜眼看西安》是“豐鎬遺子”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不說大事,只言小事。刨根西安,問底長安,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爲人知的老長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