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很多泛家居上市公司陸續發佈2019年半年報,筆者大致總結分析了一些關鍵數字,主要分爲兩個部分:

第一,對比45家泛家居上市公司的數據發現,2018年,營收平均增速爲19.27%,淨利潤平均增速爲10.88%;而2019年上半年,營收平均增速爲13.26%,淨利潤平均增速僅爲3.91%;

第二,在這45家上市公司中,2018年,營收和淨利潤呈負增長的企業數量分別是2家和8家;而2019上半年,這兩個數量分別變爲11家和15家。

第三,9家定製家居上市公司,2018年,營收和淨利潤平均增速分別爲18.08%和18.56%,2019年上半年,營收和淨利潤平均增速分別爲12.47%和15.95%。

整體來看,一系列的經營數據並不算樂觀,那麼問題來了,面對這樣的行業發展狀況,今天的業績變化,對於整個產業來說意味着什麼?筆者居從幾點來分析一下:

首先,今天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跟大環境沒有什麼關係。當出現增長壓力的時候,別去抱怨環境,大家的體量還不足以受到環境的影響,多從自身去反思原因更重要,否則這種焦慮很可能只是開始;

其次,定製家居上市公司今天的增速持續下滑不足爲奇,大家都忘記自己是誰了。整個行業把定製概念玩爛了,沒什麼新鮮感。爲了趁勢,各家包裝的概念越來越花哨,撕開包裝之後,是一波又一波的價格戰,只有最低,沒有更低。

對於企業來說,這是極度傷害品牌的行爲,上市帶來的那點品牌光環現在被消耗的絲毫不剩;

對於經銷商而言,持續不斷的價格戰是在擠壓經銷商的利潤及生存空間,表面上看財務報表是增速放緩,不足4%的利潤增速只是表象,背後更爲嚴重的是成百上千的經銷商痛苦不堪,經銷商開始越來越猜不透總部的行爲及政策,總部強壓下來的產品套餐包,對於經銷商而言,是明擺着沒有利潤的事情,不可能有動力去推也不敢去推,這種沒利潤的日子看不到盡頭。

再說新模式,從2017年開始,多家企業紛紛去探索新模式新思路,這是一條新路徑,企業需要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但是從當前各家的業績來看,新的業務模式並沒有給企業產生多大的效益,業績佔比依然還很小,未來仍然充滿極大的不確定性。真正足夠確信的模式還需要繼續打磨試驗,最基礎的前提和底線是不傷害現有經營體系的利益及不傷害品牌。

而對於中國泛家居上市公司的格局,未來上市公司陣營分化會非常明顯,真正有實力的品牌向前跑的速度越來越快,上市公司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前面幾名的規模會超過後面幾十家公司的總規模。今天白熱化的競爭環境必然會導致渠道越來越分散多元、企業獲客成本逐年提高、業績持續承壓、甚至有點迷失方向,大家好像沒做錯什麼,每年也很努力,但就是看不見業績指標有什麼好的表現。

每個困擾發展的阻力就像是一個個死結纏在一起,這些阻力不會自動消失,如果不趁早解開,以後隨着死結的增加,想解開就更難了。我們甚至有一種猜測,隨着渠道入口多元化,現有企業經營渠道可能面臨被重構的可能,可能會出現更有影響力的新渠道吞噬原有傳統渠道,確實應該多一些新的思考。

今天中國家居家裝產業面臨最大的癥結在於,消費者在加速變化,對於企業而言,這是最大的變量,需要進行組織人才的變革與升級,這不是隨便說說,要落到實處。時常有企業經營負責人向筆者“訴苦”:在這個行業創業,最難的是,團隊組織的成長速度趕不上消費者的變化速度。的確,今天的消費者越來越聰明,獲取的信息入口越來越多元化,當他選擇要裝修的時候,已經進行過相關知識的學習,設計師在溝通需求時,幾個問題回答不上來,可能就會被放棄。

所以說,企業都會面臨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企業在要求增長的同時需要在團隊組織上補課,說直接一點,就是上一代企業家的經營智慧做到這個份上實屬不易,過去的打法開始失靈,如果新一代接班人無法快速跟上,沒有形成新的打法,經營的壓力還會持續加大,就像車馬上要衝到懸崖邊上,但是司機還沒踩住剎車,或者是在車掉出懸崖之前還沒有長出翅膀,後果不堪設想。

真正有理想的企業懂得構建更強大和更完備的組織體系,即便這件事情並不容易,但這是企業向前發展一步的必選項,甚至要想盡一切辦法跨行業引入高素質的人才,家居家裝原有的圈子比較固化,行業發展也比較粗放,接下來就是考驗科學化管理的時候了,這是企業競爭力的一種體現,但是大部分人又不懂管理,沒見過上百億的企業長什麼樣,所以這就很容易被升維打擊,原有不具備競爭力的企業會被瓦解。

對於整個產業而言,4%的利潤增長率是在向整個產業釋放壓力的信號。產業確實處在了一個進化的拐點,今天所面臨的困難靠熬是不可能熬過去的,企業需要回歸經營的本位,尤其是定製傢俱企業應該好好反思現在存在的問題,重新去做基礎的事情,做產品研發做服務做口碑,切斷價格戰的念想,真正去研究用戶,做好組織團隊的體系構建及人才儲備,每個行業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作爲企業經營者,我們不能一邊在討論未來,但是並沒有爲未來付出實際行動,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持續這樣“墮落”下去,即便未來有無數個風口和機會,企業沒有真正準備好,都沒有任何意義,只能眼睜睜地錯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