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閨蜜家玩,剛好孩子已經放學了在家裏面寫作業。不知道爲什麼,過了一會閨蜜就一直站在孩子的身後監督。可是在這個過程中,總是發出“河東獅吼”般的聲音,孩子甚至也被嚇哭了。

“你怎麼這麼笨?這道題這麼簡單,幼兒園都學習過現在不知道怎麼做?”“從來沒有見過你這麼愚蠢的孩子,你看隔壁伯伯家的孩子,哪個像你這樣呢?”“就你這腦子,比豬都笨?還是別學習了。”

在她站在孩子身後的這段時間內,我就沒見她停歇過,總是利用一些言語去刺激孩子。孩子聽完這些話之後,身體也是一抽一抽的,想必也是十分難過。

看到這樣的情形,我也是十分的尷尬。過了一會她過來說:“別見笑,這孩子就是太笨了,得多敲打,不然以後還能出息嗎?”

“孩子不聽話不喜歡學習,你爲什麼不去教訓他呢?”“孩子真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可是現在不都說老一輩“棍棒教育”太傷人嗎?我說他幾句應該沒問題吧!而且家裏麪人也不讓我打他。“

在現實生活中確實也有很多這樣的父母,他們在新的時代不贊成老一輩棍棒教育的思想,但是有些時候忍不住又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就選擇語言攻擊。本以爲棍棒教育對孩子傷害大,實際上這種語言暴力更讓孩子恐懼。一些心理學家就表示,語言暴力就像是一把刀子,父母必須明白。

棍棒教育傷害的是孩子的身體

嚴父慈母這是很多人對於中國父母的刻板印象,確實孩子不聽話就必須打這是很多人內心的想法。可是我們會發現,在棍棒教育之下,孩子可能身體疼痛、身體不適等。要是一不小心,還很有可能致殘,這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

“語言暴力”擊垮的是孩子的內心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通過一定的學習或者思考,大部分的90後覺得自己還是應該保持溫和的方式解決問題,所以選擇語言勸誡。

可是我們都應該清楚,每個人都有情緒不受控制的時候,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溫和,甚至有些殘暴,一些狠話也會對孩子說,這種心理上的創傷是無法修復治癒的。可能孩子長大幾十年之後,還很有可能因爲想起父母曾經說的一句話而淚流滿面。

第1點、讓孩子變得更加沒自信

“你是不是什麼都做不好?”

“我從來沒有見過你這樣的沒用的人!”

“好了,不說了,我們已經對你失望了,以後你想幹啥就幹啥吧!”

簡單的幾句話,卻讓孩子感到十分的痛苦。因爲從出生之後,父母就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也就是說,在他們心中父母對於他們的評價是十分中肯的,他們也十分信任自己的父母。如果真的從父母耳中聽到這樣的話,其實傷害很大。久而久之,也就沒有覺得自己有優點,變得不自信。

第2點、孩子會以同樣的態度面對別人

父母在教育孩子總是會存在自己情緒不受控制口不擇言的時候,當父母長期以這樣的姿態面對孩子的時候,他們也會有模有樣的學習。等到下次自己有對別人不太滿意的時候,可能就會表露出心聲以同樣不太友好的態度。相信孩子如果真的是這,父母們也一定會很無奈。

第3點、內心缺乏對父母的愛

父母是什麼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他們生下來之後最依賴的人。父母本該給孩子更多的關愛,讓孩子建立起內心的依賴感。而父母以這種傷害的話語來面對孩子,很有可能讓他們更加的逃避父母。

那麼,作爲父母要怎麼做去避免語言暴力呢?

第1點、懂得轉移自己的情緒

正常情況下,父母內心總是存在“我是爲你好” 的心態,所以在看到孩子表現不太好的時候其實都會非常的生氣,控制不住情緒也是非常正常的。

只是在情緒到來之後,聰明的家長可能懂得這種“衝動是魔鬼”之下的話語會讓孩子更加的痛苦,所以就先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先給自己十分鐘的反應時間,之後再去教育孩子。大家也可以考慮一下,不至於在說出讓孩子傷痛的話語之後也無法撤回。

第2點、“同理共情”很重要

相信提起“同理共情”大家一定也有了解,所謂的共情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瞭解爲什麼在那樣的狀況之下他會出現問題。除此之外,孩子當時的心情到底是怎樣的?這都需要父母進行一定的思考。

我們也相信,只有這樣,父母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孩子。比如孩子在看電視,寶媽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在小時候是不是也是這樣呢?孩子在小時候都是有童心的,也不想父母想的那樣有目標性,所以只是考慮喫喝玩樂。那麼父母就應該多一點點的理解,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第3點、明白教育不是傷害

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讓孩子更好的、更幸福的成長。作爲父母,都存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的心情,可是一旦這種“爲你好”有些變質,甚至以讓孩子心靈受到傷害爲大家,是不是有些得不償失呢?

我們必須清楚,教育不是傷害,爲你好也不是傷害。當我們利用“語言”去攻擊孩子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傷害到了他。很多人長大之後總是會說:“我媽在我幾歲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永生難忘”而父母可能只能抱之以尷尬的笑容,甚至說一句:“我沒想到對你傷害大!”

可是,這時候說什麼其實都沒有很大的關係,因爲孩子也長大了。但是這種傷害其實在一開始就可以避免,我們做家長的還是應該清楚。

第4點、建立比較融洽的解決方式

上面我們說到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其實不管是任何一件事情,他都是由習慣轉變而來。對於父母來說,在第一次利用這樣方式之後,就會不自覺的再次這樣,甚至是“習慣成自然”。當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就應該考慮如何去緩解這種情形。

不管是尊重孩子的人格還是和孩子平等的交流,其實都反映出來了親子之間的相處。父母和孩子是一直都有可能生活在一起的人,只有建立比較融洽的解決方式,孩子才能更幸福。

結語

每一個人的童年本該都是幸福的,有人曾說:“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福的孩子用一生治癒童年。”

當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是給予他們更多的壓力而無視他們的情緒,他們一定是壓抑的、沮喪的,這不利於他們的成長。別以爲棍棒教育很可怕,畢竟傷好了還可以活蹦亂跳。只是要是心傷了,就有可能再也修復不好。停止語言暴力,關愛自己的孩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