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冰箱裏的食物。“冰箱病”是指我們不合理的食用冰箱裏的食物,從而引發腹痛、腹瀉、嘔吐等胃腸道不適的反應。

雖說是颱風多發的季節

但是依然改變不了熱情似火的溫度

很多小夥伴表示

只想待在空調房裏喝冰鎮飲料

夏天

除了帶給我們“第二生命”的空調

冰箱也是尤爲重要的

既能保存食物

也給我們帶來冰涼的食物

在此之前,疾控君的同事爲大家講述了“空調病”的相關知識。看到這裏有人就會疑問,既然有“空調病”,那有沒有“冰箱病”呢?答案是有的。

什麼是“冰箱病”?

“冰箱病”是指我們不合理的食用冰箱裏的食物,從而引發腹痛、腹瀉、嘔吐等胃腸道不適的反應。

很多人把冰箱作爲食物的“保險箱”

認爲把食物儲存在冰箱裏

是最安全的

其實不然

雖然冰箱可以抑制大部分的細菌生長,卻不能抑制嗜冷菌的生長。嗜冷菌的適宜生長溫度一般爲0~15℃,而冰箱的冷藏室溫度卻在2~8℃之間,如李斯特菌和耶爾森氏菌都能在該環境下生存生長。有一點我們需要清楚的是,冰箱只能抑制細菌的生長,並不能殺死細菌。

“冰箱病”都是由這些細菌引起的嗎?

不一定

“冰箱病”是因爲我們不合理進食

冰箱裏的食物

其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冰箱的食物受到上面所說的那些細菌的污染,沒有及時處理而誤食導致的食源性疾病。由於進食的不合理導致胃腸道不適的症狀。如快速進食從冰箱裏取出的食品,特別是食品溫度與人體溫度相差較大的,因爲你的快速進食引起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進而導致生理功失調,最後引起腹痛、噁心、嘔吐等胃腸道不的症狀。

“冰箱病”的臨牀表現

除了能引發胃腸道不適的症狀外,“冰箱病”還會表現爲頭痛、頭暈和發熱等症狀;若是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還會表現爲敗血症、腦膜炎,少數輕症的患者僅有流感樣表現。

易感人羣

所有人都應該注意正確使用冰箱,合理進食冰箱內的食物,易感人羣更應該提高警惕:孕婦、嬰兒、50歲以上的人羣;因患其他疾病而身體虛弱者;免疫功能低下狀態的人。

如何預防“冰箱病”冰箱內儲存食物的時候,應注意生食和熟食不能直接混放,可以用保鮮膜、塑料袋或者盒子分開封裝,防治交叉污染。 (冰箱存放小建議:冰箱冷藏室通常在不同位置有不同溫度,下層溫度比上層低,所以我們可以上層放熟食,下層放生食;而且一般上層溫度比較穩定,可以存放剩菜、剩飯等直接入口的食物(建議少喫剩飯菜,儘量做到喫多少做多少),蔬菜怕冷,所以儘量放在外側一點,像牛奶、豆腐等不怕冷的食物就可以放在內側。)冰箱應注意定期清洗、消毒,有條件的建議每週清洗一次,可以用小蘇打水或者洗潔精清洗冰箱,特別是冰箱內部和縫隙。冰箱內存放食物不宜過緊,每個食物間應預留間隙,保持空氣對流,保證食物中心的溫度,並減少開門的次數和時間。食物在冰箱內的存放時間也不能過長,特別是蔬菜,存放數日後的蔬菜既不新鮮,又增加了安全隱患。熟食類的飯菜拿出來食用前必須徹底加熱,避免多次加熱;冷飲、冷食等應在室溫下放置一段時間後再食用。

溫馨提示

多喫新鮮的食物

少喫剩飯、剩菜!

如果真的出現了“冰箱病”的相關症狀

應當儘早的去醫院檢查治療

供稿:公衛科 陳穩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