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站房後邊的地堡,由水泥摻雜毛石砌築而成

西撥子地堡內部昏暗,僅靠四個望孔射入的光線照明

作爲京張鐵路線上的一座四等小站,西撥子站已有109年曆史。近日,鐵路文化學者王嵬在爲西撥子站申請文物認定時發現,

老站臺下竟暗藏四通八達的地下工事,其深度、寬度和廣度超出常人想象。專家認爲,這一地下工事對於研究京張鐵路史具有重要的實證意義。

那麼這個工事究竟何人所修?構造如何?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隨同專家深入這座已經荒廢的老站的地下工事內一探究竟。

地堡裏什麼樣?

荒廢老站房地下竟四通八達但出入隱祕

京張鐵路西撥子車站,東鄰八達嶺站3公里,西鄰康莊站6.5公里。自2011年前後停辦客運,小站已封閉多年,周圍荒草叢生,市郊S2線經過這裏但不停車。老站房北側的荒地上,遺存有一座矮墩墩的圓柱形地堡,直徑約3米,高出地面約1米,由水泥摻雜毛石壘砌而成,4個幽暗的望孔高出地面約10釐米。鐵路文化學者王嵬判斷,這座地堡疑似侵華日軍修造。但站內已無工作人員,且周圍人跡罕至,沒人能提供確鑿的歷史信息。

近日,爲配合延慶區文化和旅遊局對西撥子車站進行文物認定,王嵬先生深入地堡一探究竟。爲了採集一手資料,北京青年報記者也隨同進入地堡。

在老站站房後的荒草叢中,一個正方形洞口若隱若現。垂直下挖的地道深約3.5米,四壁由水泥混雜毛石砌築。經過仔細觀察比對,王嵬認定,這便是地堡的出入口,隨即將鐵梯順了下去。

西撥子站荒廢多年,進洞前王嵬稍顯緊張,一方面因爲老建築年久失修,如遇塌方後果不堪設想。另一方面也因爲這座地堡長年棄置,陰氣較重,不排除有蛇傷人的可能。所以王嵬和北青報記者都在裝備上做了準備。

北青報記者隨同王先生順着梯子直下地洞,地洞見底後便直角轉彎伸向碉堡。接下來的地道暗淡無光,高約2米,弧形頂,寬窄只夠一人通過,地面堆滿垃圾,讓人寸步難行。地堡的小門幾乎被大塊毛石封阻,只留下一個小豁口,王嵬匍匐着身體爬了進去。

半地下的暗堡,牆厚約0.5米,內部空間狹窄,憑藉四個望孔總算有了點光亮。讓王嵬不解的是,爲便於射擊,一般來講大多數碉堡的望孔呈扇形,內口窄、向外逐漸擴張,而西撥子地堡四個望孔恰恰相反,內口大、向外逐漸收窄。在通往碉堡的地道內,王嵬還有新發現。

地道向東分出一路,通向一處10平方米左右的密室,房間內沒有任何陳設,東西各開一門洞。出西門見“丁”字形岔路,向左是另外一處地道出入口,同爲垂直下挖式;向右行進從另外一處洞口鑽出,便進入了荒廢的老站房,讓人感覺陰森恐怖。和之前想象的陰溼不同,地下工事空氣乾燥,積滿厚厚的塵土。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三個出入口均以地洞形式出現,極爲隱祕。地堡、密室、站房被地道串連起來,可謂內外聯防、四通八達,很容易讓人聯想起著名的地道戰。

王嵬告訴北青報記者,曾聽聞京張鐵路沿途車站有地下工事,這還是第一次身臨其境。問題也隨之而來,火車站原本是辦理客、貨運業務的場所,爲何要修築地下工事?又是何人所修?

修建者是誰?

地堡疑似日軍修造 1949年後改擴建爲人防工事

王嵬說,京張鐵路沿途有很多軍事遺蹟,以侵華日軍修造的建築居多。在青龍橋車站,就遺存有日軍修築的兵營、障牆、碉堡。和西撥子車站同期建造的東園站、居庸關站、三堡站,都留有日軍烙印。但他在西撥子站地下工事內注意到,一些牆壁、拱券使用了機制紅磚,看上去並不老舊,不排除地下工事是上世紀60年代備戰備荒時期所修。在昌平站老站房、青龍橋車站都有1949年以後下挖的人防工事。

通過現場照片,北京建築大學王銳英教授分析,地堡最早可能是侵華日軍修築,不過那時用機制紅磚的可能性很小。不排除在解放後備戰備荒時期,中國軍民對原有地堡進行了改擴建,從而有了四通八達的地下工事。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西撥子是通往京城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極爲重要,歷代都成爲兵家必爭之地。《西直門車務段志》記載,1909年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後,爲提高通過能力,在南口至康莊站之間增設:東園、居庸關、三堡、西撥子四站,屬京張鐵路管理局管轄。西撥子站始建於1910年(清宣統二年)。1937年9月,日軍侵佔延慶地區,西撥子站淪爲日本侵略軍統治,直至1945年籤降。

青龍橋車站站長楊存信告訴北青報記者,京張鐵路很多軍事設施是侵華日軍遺留,但也有備戰備荒時期修造的防空洞,隨着中蘇關係緩解,這些工事隨之廢棄。但過去了半個多世紀,能說清西撥子車站歷史變遷的人恐怕已經不多。

王嵬尋找到一些老火車司機,都對於西撥子站地下工事一無所知。他期待能找到更直接的親歷者,把地下工事的情況搞清楚。

對話

京張鐵路沿線 很多遺蹟急需文物認定

對話人:王嵬 (鐵路文化學者。1990年出生,12歲起拍攝記錄京張鐵路,通過田野考察、實地測量、手繪復原圖、口述歷史調查……記錄下京張鐵路的歷史變遷。2017年6月,他的新書《我的京張鐵路》出版,相當於一份京張鐵路全線文物調查報告。)

北青報:西撥子車站的地下工事,對於京張鐵路有多大歷史價值?

王嵬: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勘測、設計、施工的第一條幹線鐵路,作爲線狀工業文化遺產,不僅擁有“之”字形鐵路、古樸的站房,近現代軍事遺蹟也是京張鐵路的重要組成。像西撥子車站如此完備的地下工事,我在京張鐵路還是第一次見到,雖然建造年代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其必定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它們讓京張鐵路的文化遺產更加多元和豐富。

北青報:據說你已向延慶區文物部門遞交文物認定申請,目前進展如何?

王嵬:2018年10月29日,我就西撥子車站老站房及地下工事,京張鐵路康莊車站老站房、機車房、蒸汽機車水塔、鐵路職工宿舍等,向延慶區文委遞交《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申請表》。經過新一輪機構改革,延慶區文化和旅遊局掛牌成立,《申請表》轉至該局文物科。3月底、4月初,文物科的範科長開始推進此事,我們對這些老建築進行了逐一走訪,下一步還要進行專家論證。同時,我還就西直門一處1918年的京張鐵路建築羣,向西城區文物部門遞交了文物認定申請。

北青報:此次的申請項目很多涉及康莊地區,能否談談康莊的建築遺存?

王嵬:京張鐵路“南口至八達嶺段”已被公佈爲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出八達嶺下一站是西撥子,再下一站就是康莊。康莊車站老站房建成於1909年,保存較好,是中共康莊鐵路黨支部舊址;康莊機車房,是京張鐵路爲數不多幸存至今的機車房,目前周邊荒草叢生、火患明顯;康莊蒸汽機車水塔,是京張鐵路北京段唯一倖存的蒸汽機車水塔。這些獨一無二的歷史建築都並非官方登記文物,不受《文物法》保護。

北青報:能否談談文物身份對於京張鐵路歷史建築的重要性?

王嵬:京張鐵路南口站區的“花車房”,1909年建成,老建築至今無文物身份,屋頂塌落一年無人修復。位於南口至八達嶺國保段的“臭泥坑23號橋”,1939年被大水沖毀,遺存下兩座1909年的橋臺,但並未公佈爲文物,2017年因河道整修被埋。同在2017年,京張鐵路南沙河大橋、北沙河大橋先後被拆除,這兩座百年鐵路橋均未獲得官方的文物認定。爲搶救京張鐵路的老建築,從2015年至今,我先後就“清河車站老站房、下花園站蒸汽機車水塔、昌平車站老站房”向當地文物部門提出文物認定申請,它們最終都獲得了官方的文物認定。如沒有文物身份,這些老建築很可能毀於各類新建項目。

北青報:你一次次遞交文物認定申請,是否暴露京張鐵路缺乏整體保護?

王嵬:京張鐵路全線建築遺存豐富,不僅僅是老站房,還有站臺、機車房、煤臺、水塔、水鶴、地溝、花車房、貨倉、辦公用房、工廠、橋樑、隧道、涵洞、護坡等;以及行車設備,如鋼軌、道岔、信號機、機車車輛等。它們都是京張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獲得文物認定的主要集中在部分個體建築和區段——南口至八達嶺段被認定爲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其餘如西直門車站爲市級文保單位、五桂頭山洞爲區級文保單位、清華園車站爲最低級別的普查登記文物,然而還有很多像西撥子車站、康莊站建築羣這樣沒有文物身份的歷史建築,有的存在明顯安全隱患,亟待保護。

本版文並攝/本報記者 崔毅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