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日前,中國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全根先,對於影像史學的發展與圖書館收藏體系之間的互動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圖像作爲人類記憶的一種手段,先於文字而出現,始終是我們瞭解和研究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現代影像史學誕生以來,以鏡頭書寫歷史與以文字書寫歷史一起成爲記錄人類歷史、凝聚人類記憶的一種重要手段。

全根先認爲,通過鏡頭書寫歷史,因其生動形象、富於趣味,使原本枯燥生硬的史學研究成果頓時變得興趣盎然。同時,在現實社會中,有些文字檔案被刻意遮掩的時候,通過文字我們很難找尋歷史的真相。有時候,鏡頭中的歷史可以彌補這一缺陷,甚至是歷史真相成爲無可辯駁的鐵證。比如對南京大屠殺這樣的重大歷史事件,日本帝國主義者始終否認其慘絕人寰的殘暴行徑,而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女士拍攝的《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成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這一時間的“活證據”。此外,用鏡頭記錄的歷史,往往具有文字作品難以企及的超強傳播能力。影像史學以其獨特的魅力,可以在觀衆中產生廣泛的影響力,又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生動活潑地傳播或許塵封已久的歷史知識,並且激發公衆的歷史興趣,從而促進歷史知識的廣泛傳播。

全根先介紹,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於2012年正式啓動。該項目是以現當代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爲主題,以傳統文獻體系爲依託,系統性、搶救性的進行口述史料、影像文獻等新類型文獻建設,並最終形成特色資源體系的文獻建設服務項目。中國記憶項目的專題資源建設,主要包括重大歷史事件與重要歷史人物、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重要學者口述歷史專題。截至目前,中國記憶項目完成或正在進行的專題有:東北抗日聯軍、中國遠征軍、大漆髹飾、蠶絲織繡、中國年畫、我們的文字、當代重要學者等20多個。通過這些項目的開展,積累了豐富的文獻資料,提高了國家圖書館的服務水平與社會影響力。

影像資料先於影像史學而出現,影像史料又是圖書館在現代歷史條件下產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文獻類型,在記錄人類歷史、傳承人類文明中,發揮着其他文獻載體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理應成爲圖書館館藏體系建設中的重要部分。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影像資料在各種文獻載體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正在成爲圖書館收藏體系中舉足輕重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圖書館對於影像資料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理所當然地是其更好地履行公共文化職能、發揮其社會記憶功能的重要標誌。總之,影像史學的發展,既契合圖書館社會記憶功能迴歸的現實需要,也會爲圖書館館藏體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通道。

——本文編輯來自《影像史學促進圖書館收藏的完善》,中國社會科學網,2018年06月16日。

編輯:素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