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安憶 黃天然

上週,美國工程師、條形碼共同發明人、前IBM員工喬治·勞雷爾去世,享年94歲。

在IBM爲其設立的紀念網頁上,如此評價條形碼的意義:"革新了世界上幾乎每個行業"。

這是一個公正的評價。如果你觀察下手邊的每一件商品,幾乎都帶有不同粗細黑色條紋和數字組成的條形碼。在所有關於20世紀乃至人類歷史最偉大發明的權威榜單上,總有條形碼的一席之地。

這個不起眼的發明重塑了商品流通的過程,極大地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升,是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不可磨滅的里程碑。條形碼前身爲靶心狀

我們熟知的條形碼,起初是圓形的,由美國工程師約瑟夫·伍德蘭在1948年發明,靈感來自摩斯電碼,最初的構想就是設計一個簡單的符號,經掃描以轉換爲計算機可以識別的數字。

約瑟夫·伍德蘭和他的靶心碼

於是,靶心形狀的條形碼誕生了,伍德蘭藉此在1952年獲得專利。然而,當時的計算機技術還很原始,激光掃描儀和設備價格過於昂貴,導致這項發明幾乎沒有商業價值,最終被伍德蘭以15000美元的價格售出。

各家公司給出的方案

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連鎖超市都在尋找自動化結帳和庫存管理系統化的快捷方式,以此降低成本。1966年,美國國家食物連鎖協會 (NAFC) 向包括IBM在內的14家公司發出提案請求,要求研發一種加快貨物驗收速度的設備。

這時,勞雷爾出場了。

勞雷爾於1925年9月出生於紐約,二戰期間曾在軍隊出任技術軍士。退伍後,他進入一所技術學校學習無線電和電視維修。第一學年末,勞雷爾的老師建議他放棄第二年的學業,而是去上大學。

喬治·勞雷爾

1951年,勞雷爾拿到了馬里蘭大學的電氣工程學士學位。同年夏天,他加入IBM擔任初級工程師,並於1969年成爲IBM Research Triangle Park的高級工程師/科學家。

在IBM的36年職業生涯中,勞雷爾獲得了25項專利,而矩形條形碼的靈感,正是來自伍德蘭的靶心碼。條形碼從美國走向世界

在勞雷爾看來,靶心碼最大的缺點是面積太大,不便於印刷和掃描。

當時,一些印刷廠用的印刷機甚至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製造的,根本印刷不出精確的靶心碼,而且商家也不願配合,就像那時候的酸奶裝在小圓罐裏,外包裝有商品圖案,直徑最小的靶心碼也會與圖案重合。

曾用於零售行業的靶心碼

到了1960年代,有些公司偶爾會使用靶心碼,但收銀員更習慣於手動輸入每一件商品的價格。

於是,勞雷爾想到了一種帶有數字的斑馬條紋狀矩形設計,可以在小空間內容納更多代碼。設計一經提出,就獲得了公司內部一致贊成,並將其命名爲通用產品代碼UPC(Universal Product Code)。

不過,實現這種構想仍然充滿挑戰。勞雷爾在其個人回憶錄中寫道,最大的挑戰是人們要求條形碼首次讀取的正確率必須在99.99%以上。"大家很容易原諒收銀員不小心收錯了錢,但對機器出現的錯誤卻容忍度極低。"

1974年6月,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包箭牌Juicy Fruit口香糖成爲第一件被掃描條形碼的商品,它現在正於華盛頓的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

第一件被掃描條形碼的口香糖

美國均勻碼理事會在1973年就建立了UPC碼系統,實現了該碼制標準化,但條形碼的全球普及速度很慢。

《華爾街日報》曾說"這是一次徹底的失敗"。2010年,勞拉爾接受採訪時回憶說,雞蛋、雞肉製造商並不希望在包裝上貼碼,因爲"當時美國正遭遇經濟通脹,超市趁機肆意標價,雞肉曾經被標上99.99美元/磅的價格。"

直到1977年,多個國家的製造廠商和銷售商聯合成立了歐洲物品編碼協會,並於1981年更名爲國際物品編碼協會(簡稱GS1),在這個國際性非官方物品編碼組織的幫助下,條形碼才真正走向全球。條形碼的大爆發

從首次申請技術專利,到成爲日常實用工具,條形碼經歷長達數十年的沉睡,終於迎來爆發。

1978年,美國只有不到1%的雜貨店擁有條形碼掃描系統;到了1981年中期,這一數字上升了到了10%,1984年增加到33%,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美國零售行業和製造業的條形碼普及率已到達80%以上。

據IBM統計,2000年代初,條形碼已成爲一個價值170億美元的業務,每天全球都要掃描數十億種產品。

條形碼極大提升了零售業的管理效率,不僅方便快速結帳,也爲零售業提供了一種快速監控和維護準確庫存數量的方法。收銀員手動將商品SKU編號和產品價格打入收銀機的日子,由此一去不復返了。

從編號到條形碼

效率提升帶來的效果,立竿見影地體現在了銷售額上。據統計,安裝條形碼掃描儀約五週後,雜貨店的平均銷售額攀升了10-12%,運營成本降低1-2%。

《收銀臺邊的革命:條形碼的盛行》一書的作者史蒂文·布朗說,"真正扭轉形勢的不僅是雜貨業,更是大型商場,特別是凱瑪特(Kmart)下決心採用條形碼之後,勢頭再未能遏止。"

條形碼的出現,還改變了商家對於客戶的認知。在電商尚未崛起的時代,線下零售大數據的來源就是條形碼。每當有產品售出,系統就會保存下該產品的紀錄。而在過去,市場分析師通常會在商店通道中走來走去,在筆記本上記下他們對消費行爲的觀察,而如今有了更準確的參考數據。

條形碼普及後,商家發掘出了大量有價值的消費偏好:比如美國的北方人偏愛直筒牛仔褲,而太陽地帶的居民喜歡喇叭褲;弗吉尼亞州的老人偏愛寬鬆舒適的衣服,大學城附近的年輕人喜歡穿緊身衣……

百事公司曾藉助條形碼數據進行市場調研,發現了未曾注意的品牌傳播怪象,促銷活動開始前,反而是百事可樂最暢銷的時刻,進一步深究才發現,銷量增加的原因並非降價優惠,而是活動開始前幾天搭建起來的百事可樂巨幅廣告。

就這樣,條形碼贏了。零售商比消費者自己更瞭解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條形碼的誕生,讓商品的銷售路徑都在追蹤之下,經過計算機整合分析後,就能簡單預測未來銷售情況。

條形碼的時代,也開啓了商場超市行業巨頭崛起的時代。沃爾瑪從1970年到1990年間,從38家門店擴展到1400家,成爲全球零售巨無霸中的王者,在這其中,條形碼功不可沒。離不開的掃一掃

如今,條形碼已經演化出了衆多版本:可用於編碼視頻、歌曲等大容量信息的彩色條形碼,開始被用於廣告營銷領域;美國航天航空宇航局NASA用三維條形碼,刻在物體表面,在極端環境下使用;而在日常生活中,二維條碼則被衆多手機用戶用於讀取即時信息和移動支付時使用,它能比普通條碼儲存更多的資料,且在掃描時無需直線對準掃描器。

條形碼圖案的斑馬線

1994年,條形碼全面普及的同時,日本人騰弘原又發明了二維碼。騰弘原所在的Denso Wave是日本電裝株式會社旗下的技術子公司,希望攻克高精度汽車零部件複雜匹配信息存儲的問題。

由於傳統條形碼信息容量有限,騰弘原將零部件標籤上的一維碼升級成二維碼,信息儲量一下增加了250倍,從前條形碼只能存儲20個日文字符,現在提升到了5000個,大大增加了信息承載量。

騰弘原

但就如條形碼剛問世一樣,二維碼被髮明之後,人們也沒有意識到其中的驚人潛力,Denso Wave也僅將其用於專用領域。很長一段時間裏,二維碼的應用範圍是產品追蹤、物品識別、存貨管理等工業用途。

如你所知,二維碼的發揚光大,是從中國開始的。隨着智能手機和支付寶、微信在中國普及,二維碼變成了一個可以被大衆隨時"掃一掃"的工具,人人手裏都有了 "二維碼掃描器",微信加好友、共享單車掃描使用、支付寶付款……人們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二維碼。

也許騰弘原也不曾預料到,二維碼會在中國被用於移動支付,成爲中國的"新發明",而這一勢頭也開始逐漸影響世界。

2019年上半年,中國的第三方移動支付規模達到166萬億人民幣。2018年,中國移動支付整體規模已經是美國的216倍,預計2019年中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將達到7.33億人,這些數字還將繼續增長,二維碼的普及應用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條形碼到二維碼,編碼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如此多的便利。當我們站在便利店結賬處看着被掃描的商品,享受移動快捷的支付方式時,確實不能忘記一代又一代發明家們的付出和創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