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正式上任徐州知州。上任當年,黃河決口,水淹徐州,蘇軾組織全城百姓抗洪成功;第二年(元豐元年)春天,又帶着人去求雨。這一系列利民之舉讓蘇軾贏得了徐州人的信任。

蘇軾知徐州總共才兩年,在徐州留下的故事卻還有很多。

徐州屬於南北交界地帶,這裏的冬天也是會下雪的,而且往往柴薪奇缺,老百姓冬季燒柴取暖的需求長久得不到解決。

徐州

蘇軾到任後,反覆考察、勘探地形,並根據相關線索派人四處找石炭(煤炭),終於在白土鎮孤山勘探到了石炭,爲此徐州百姓欣喜不已。

“豈料山中有遺寶,磊落如磬萬車炭。流膏迸液無人知,陣陣腥風自吹散。”

看到民衆的冬季燃料問題得到解決,蘇軾高興地寫下了《石炭並引》,以記錄這一史實。

可以說,徐州煤田是蘇軾發現的,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還進一步促進了徐州冶鐵業的發展。

徐州

02

徐州雲龍山、桓山、百步洪、戲馬臺、臺頭寺、燕子樓……處處都有蘇軾的足跡。

雲龍山是徐州的風景名勝,蘇北名山。山海拔142米,山上樹木繁茂,翠葉成陰。遠山常常籠罩着一層淡淡的薄霧,猶如仙境。

元豐元年(1078年)九月十七日,蘇軾和友人一起醉倒在雲龍山下。寫下一篇《登雲龍山》詩:

“醉中走上黃茅崗,滿崗亂石如羣羊。崗頭醉倒石作牀,仰看白雲天茫茫。”

從此以後,“東坡石牀”成爲了徐州的人文景觀,爲歷代文人詩人不停詠唱。

東坡石牀

雲龍山頂有一座放鶴亭,蘇軾特別喜歡帶着賓客、僚吏甚至歌姬到放鶴亭飲酒。元豐元年十一月,蘇軾在飲酒之後,詩興大發,提筆寫下《放鶴亭記》,放鶴亭與雲龍山從此聞名於世。

作爲地方官,蘇軾爲徐州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也得到了徐州的的肯定,徐州人都以“我們老知州”來親切地稱呼蘇軾。

一條蘇堤、一幢黃樓、幾座煤礦,以及數以百記的不朽詩文,成爲了蘇軾與徐州割捨不斷的聯繫,他給徐州人民留下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無法用年輪來計數。

放鶴亭

03

歐陽修去世之後,文壇盟主的桂冠降到蘇東坡頭上,當時的文人儒生皆以“夫子”呼之。

“蘇門四學士”是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四人的合稱,蘇軾之前在淮揚與張耒相識,在杭州附近結識晁補之。盛名之下,黃庭堅、秦觀又都請求拜在蘇軾的門下,秦黃二人後來成爲宋代有名的詩人、詞人。

秦觀見蘇東坡時說:

“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識蘇徐州。”

“不將俗物礙天真,北斗以南能幾人?”

秦觀的才華,蘇軾由衷的欣賞。

秦觀詩詞

黃庭堅日後成爲江西詩派的鼻祖,他與秦觀不同,沉默寡言,有學者風,沒有去拜訪蘇軾。但是寫了兩首詩,以十分謙遜的語氣毛遂自薦,將蘇軾比之爲高崖的青松,自己則比爲深谷裏的小草,希望將來能和青松比高。

蘇軾曾看過黃庭堅的詩,他對黃庭堅的評價是:

“數百年來未之見也”

蘇門四學士中,黃庭堅最年長,當時人常將其與蘇軾以蘇黃並稱。蘇軾去世後,黃庭堅成爲當時最偉大的詩人,但黃庭堅終身以蘇門弟子自居。

黃庭堅書法

04

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蘇軾罷任徐州,調任湖州知州。

彭城父老聽聞蘇軾要離任,紛紛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在蘇軾的馬前久久駐足,依依惜別。

在封建社會時代遇到一位真心愛民如傷的父母官很不容易,徐州百姓是真捨不得蘇軾離開。他們捧藍獻花,洗盞呈酒,爲這位使君祝福。

蘇軾激動不已,揮淚寫下了一首《江城子·別徐州》,堪稱揮淚絕唱,抒發了蘇軾對徐州風物人情無限的留戀之情。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爲問東風餘幾許?春縱在,與誰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江城子·別徐州》

離任徐州時,蘇軾已經是文壇領袖,衆望所歸,影響力巨大。因此,上任湖州後,“烏臺詩案”發,幾乎天下人都在爲援救蘇軾而奔走。

蘇軾通判杭州,官邸在鳳凰山北側、可俯瞰西湖

蘇軾調任密州知州,離開杭州卻仍念念不忘西湖

百家姓——李氏出自上古八姓之中的嬴姓這個說法靠譜嗎?

蘇軾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剛上任密州知州就夢到了亡妻王弗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