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熙寧十年(1077年)二月,蘇軾蘇轍兄弟兩人到達開封,城門守衛卻奉命不許蘇軾進城。無奈之下,二人只好折回,住在城東好友範鎮家。

此時,蘇軾的長子蘇邁已經十八歲,到了成家的年紀。後來在蘇軾和範鎮父子的通信裏,他屢次稱范家爲姻親。因此,可以推測,蘇軾爲長子物色的婚配對象可能是範鎮的一個孫女。

兒子蘇邁成婚後,蘇軾攜眷東行,正式到徐州上任。

蘇轍也準備攜眷到南京應天府商丘任通判,兩家一同前行。蘇轍安頓好家眷後,又同蘇軾東赴徐州,在徐州和兄長同住了三個月纔回去。

徐州

02

蘇軾到徐州的時候,已是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開始爲期兩年的太守生涯。

在杭州的時候,蘇軾任通判,並非一把手,因此很多關係到民生的大事他都沒有決定權。這次到徐州擔任一把手,蘇軾終於可以放手爲老百姓做點實事了。

蘇軾

知徐州兩年間,蘇軾勤政愛民,修築蘇堤、抗洪災,尋找石炭(煤炭),實實在在造福徐州百姓。

直到今天,黃樓、快哉亭、放鶴亭、東坡石牀、蘇堤等衆多與蘇軾有關的勝蹟仍然是徐州的名片。

在徐期間,蘇軾著有詩詞170餘首,其中散文名篇《放鶴亭記》流傳甚廣。

徐州放鶴亭

03

蘇軾主政徐州的那兩年,正是徐州歷史上的“多事之秋”。

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北宋時也算個重鎮,地理位置重要,在黃河邊上,時常會有洪災光顧。王安石還在相位的時候,也曾設法疏浚過黃河水道,但是五百萬錢投下去後,工程竟然失敗了,負責工程的人畏罪自盡。

熙寧十年(1077年)八月二十一日,蘇軾才上任三個多月,黃河決口,水困徐州,洪災又來了。

“彭門城下,水二丈八尺。”

東坡石牀

黃河故道經過徐州,這次決口是在徐州以北約五十里處向東開始蔓延,方圓幾百裏被淹沒。洪水到徐州城外時,被城南的高山所阻,於是繼續高漲,到了九月,水深達到兩丈八尺。水高一度超過了徐州城內的街道。

面對災情,蘇軾喊出口號:

“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

蘇軾奮不顧身,積極組織軍民築堤搶險,幾十天不回家過夜,住在城牆上的棚子裏,監督加強外圈的城牆,凡事親力親爲。

“廬於城上,過家不入。”

徐州黃樓

04

抗洪勝利後,百姓無不歡欣鼓舞。蘇軾又提出“築堤防水,利在百世”的主張,繼續帶領民衆築堤“七百九十丈”。這就是徐州蘇堤,雖歷經千年,至今仍然造福徐州人。

蘇軾喜歡建築,在密州時曾建成超然臺,包括《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內的很多詩詞都是在超然臺上寫就。

徐州抗洪後,蘇軾在城東要衝處築一座十丈高樓,取名“黃樓”。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說,黃色爲土,土當克水,“黃樓”就此成爲徐州人民抵禦洪水的精神象徵。

黃樓落成典禮這天,蘇軾在樓上擺酒設宴,全城萬人空巷前來慶賀。

徐州燕子樓

05

元豐元年(1078年)春天,徐州遭遇特大旱災。蘇軾憫民悲苦,決心去石潭爲民祈雨。

求雨這個事情,蘇軾是做過的。在密州時,蘇軾曾經帶人去求雨,十有八九都能成功。

按照慣例,蘇軾撰寫了一首《徐州祈雨青詞》,全文如下:

“河失故道,遺患及於東方;徐居下流,受害甲與他郡。田廬漂盪,父子流離飢寒頓僕與溝坑。盜賊充盈於犴獄,人窮計迫,理極詞危。望二麥之一登,救饑民於垂死。而天未悔禍,歲仍大荒。水未落而旱已成,冬無雪而春不雨,煙塵蓬勃,草木焦枯。今者麥已過期,獲不償種;禾未入土,憂及明年。臣等恭循舊章,並走羣望。意水旱之有數,非鬼神之得專。是用稽首告哀,籲天請命。若其賦政多闢,以謫見於陰陽;事神不恭,以獲戾於上下,臣實有罪,罰其敢辭。小民無知,大命近止。願下雷霆之詔,分敕山川之神。朝階齊寸雲,暮洽千里。使歲得中熟,則民猶小康。”

蘇軾

蘇軾親自點燃香燭,跪拜龍王,大聲朗讀親筆所寫的祈雨文章。

2004年11月,徐州東郊龍潭山上發現一處古蹟——老龍潭,並找到一塊石碑,正面有蘇軾所書“霖雨蒼生”四字,由此證明蘇軾徐州龍潭祈雨並無虛假。

蘇軾通判杭州,官邸在鳳凰山北側、可俯瞰西湖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