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這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文章雖簡短,道理卻深刻無比。

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物的事例,闡述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爲,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然後,又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後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

全文如下: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舜就是舜帝,姚姓,名重華。唐堯時耕於歷山(在今山東濟南東南,一說在今山西永濟東南),“父頑,母囂,弟傲,能和以孝”,堯帝使其入山林川澤,遇暴風雷雨,舜行不迷,於是傳以天子之位。國名虞,史稱虞舜。

傅說是殷商時的胥靡(一種刑徒),築於傅險(又作傅巖,在今山西平陸東)。

商王武丁欲興殷,夢得聖人,名曰說,視羣臣皆非,使人求於野,得傅說。見武丁,武丁曰:“是也。”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爲相,殷國大治。

管仲

膠鬲是商紂王大臣,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稱賢人。

管夷吾即管仲,潁上(今河南許昌)人,家境貧困。輔佐齊國公子糾,公子糾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爲齊桓公。齊桓公知到管仲賢能,把他放了,並用以爲相,尊稱之爲仲父。

孫叔敖,蒍姓,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春秋時爲楚國令尹(宰相)。本爲“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稱爲鄙。

百里奚,又作百里傒。本爲虞國大夫。晉國滅虞國,百里奚與虞國國君一起被俘至晉國。晉國嫁女於秦,百里奚被當作媵臣陪嫁到秦國。後來百里奚逃往楚國,行至宛(今河南南陽),被楚國邊界之人所拿獲。

秦穆公早就知道其賢能,想用重金贖回,又恐楚人不放歸,於是派人到楚國遊說:“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答應放還百里奚。

此時的百里奚已經年過七十,垂垂老矣,但秦穆公慧眼識得人才,親自去接他。史稱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爲政,“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成爲“春秋五霸”之一。

以上六人都是古之英雄人物,但都不是一開始就受到重用,甚至身份低微,通過後來的不懈努力終於青史留名。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列舉這六位人物的事蹟,就是要闡述先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生道理。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軻,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人,繼孔子之後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孟子倡導“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張。

孟子作爲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把孔子的“仁”發展爲“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

《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即是選自於《孟子·告子下》。

一首《江城子·別徐州》,抒發了蘇軾對徐州的無限留戀之情

蘇軾通判杭州,官邸在鳳凰山北側、可俯瞰西湖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