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光裏曾有一些胸蘊峯壑的影子,在一個年代裏,創造了另外一個年代。”西柏坡村又很小。包括耕地在內,面積也就40個足球場那麼大,只有86戶人家,276人。村子小,聊着聊着就會發現,誰和誰原來是父子,誰和誰竟然是父女。採訪中,我強烈地感受到,紅色情結,是這個小山村中代際之間最重要的傳承。(4月12日河北新聞網)

西柏坡是一片紅色沃土,因爲無數革命英烈在這裏奮鬥過;西柏坡是一座紅色寶庫,因爲無數革命先輩在這裏留下了美麗的傳奇。西柏坡的草木,沉吟着紅色的故事;西柏坡的山水釋放着紅色的能量;西柏坡的人民傳承着紅色的精神。在這裏,紅色文化滲透在天地自然萬物之間,家長裏短、一磚一瓦、一房一衚衕之中。紅色情結是這裏的情感元素、文化因子,俯首皆是,讓人感動,讓人激動,讓人充滿美麗遐想。在這裏,“紅色情結”釋放出磅礴 “紅色能量”,我們盡情汲取。

高個子讓路的故事,形象詮釋了今天的“以人民爲中心”。 1948年秋,西柏坡村的農民閆儒魁挑着一擔黃豆在狹窄的田埂上遇到了三個人,當兩個小戰士想讓閆儒魁給後面的首長讓路時,首長說:“小鬼,咱們給老鄉讓路!”說話的人高個子,挺和善,一看就是個大幹部。側身讓路的這位首長問閆儒魁:“老鄉,你這挑子很重吧?”“挺和善”就是老百姓心中的道德高尚;讓路,就是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爲重;親切的詢問,就是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上。這個高個子是誰?這個高個子就是我們的開國領袖毛澤東。

閆儒魁是黨員,解放前就是村幹部。事事帶頭走在前面。1956年,滹沱河發大水,他帶人去守大壩,半個多月沒回家。如今他73歲的兒子閆文進講述這段故事時熱淚盈眶:“共產黨是惦記咱老百姓的黨,跟着這樣的黨幹,帶勁!”1971年,閆文進從部隊上退伍回村,被選爲村幹部。父親說,幹部就應該“凡事要幹在頭裏,好事要站在後面。”閆文進當村幹部20多年,“往山頭上挑糞,一天要比別人多挑五六趟,還不記工分”。改革開放後,閆文進忙着村裏的事,沒有時間去自己掙錢,他家一直沒能進入村裏萬元戶的行列。這就是紅色精神的傳承,這就是紅色能量在一代代人身上的傳遞釋放。

被救活孩子的故事,生動註解了什麼是“心中有民”。1947年,一個1歲多的孩子患痢疾治不好,家人把他放在碾盤上,準備天黑埋了。路過的董必武夫婦發現了他,把他送到了中共中央機關醫院救治。這個被救活的孩子叫閆青海。他的兒子閆文彥說,“小時候不懂爲什麼父親一說起共產黨就那麼激動?不懂爲什麼西柏坡的老百姓那麼支持共產黨?更不懂爲什麼我們這個小山村天天會有那麼多的遊客?現在全都懂了!”是的,閆青海心中的“紅色情結”給我們註解了什麼是“心中有民”,就是始終愛老百姓,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

西柏坡綠漫山野,生機勃勃。在西柏坡,這樣的故事很多,正是無數這樣的故事,激發起人民的偉大力量;正是無數這樣的“紅色情結”,激勵着我們成功趕考,建設了新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新時代;正是這樣的“紅色情結”傳承給我們的紅色精神、紅色力量,激勵我們今天奔跑追夢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滹沱河奔流不息,美麗浪花朵朵。趕考永遠在路上,只要我們牢記紅色情結,傳承紅色精神,凝聚紅色力量,傳遞紅色能量,我們就能在趕考路上取得一個又一個優異成績。

製作團隊

編審丨周宏彩

校對丨孫澤月 李楠

編輯丨王潤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