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藥相信大家都一定都非常熟悉吧,一朵花、一片葉、一段根,小小的中藥到底有着怎樣的神奇功效,中藥的藥性,中藥的性質可以分爲寒、涼、溫、又有程度上的差異。對於有些藥物,通熱四種,簡稱中藥的四性。常還標以大熱、大寒、微溫、微寒等予 中醫認爲藥物是通過調節機體寒熱以區別。一般來講,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變化來糾正人體陰陽盛衰的,因此,性涼血解毒等作用,溫熱藥具有溫裏散寒、質不同的中藥其效用各不相同。補火助陽、溫經通絡、回陽救逆等作用。 四性從本質而言,實際上是寒熱二 此外,還有一些平性藥,其寒熱偏性,即四性中可大致分爲溫熱與寒涼兩性不明顯,實際上也有偏溫偏涼的不同,大類不同的性質。溫熱屬陽,寒涼屬陰。稱其性平是相對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溫次於熱,涼次於寒,即在共同,性質中的範圍。中藥藥性的作用,溫熱性質的中藥,具有散寒、溫裏、化溼、行氣、補陽等作用,主要用於寒證或機能減退的證候。

中藥

如干姜、當歸、何首烏、地黃、大棗、桂圓肉、鹿茸、海馬等。寒涼性質的中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養陰或補陰等作用,主要用於熱證或機能亢進的疾病。如桑葉、葛根、金銀花、綠豆、梔子、蒲公英、板藍根等。中醫上講“熱則寒之,寒則熱之” 。就是說寒涼藥用來治陽盛熱證,溫熱藥用來治陰盛寒證。簡潔地指出了不同藥性所適用的症狀和體質。一旦用反,就會導致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由於寒與涼、 熱與溫之間具有程度上的差異,因而也要求中醫在用藥時要相當注意。 如當用熱藥而用溫藥、當用寒藥而用涼藥,則病重藥輕達不到治癒疾病的目的;反之,當用溫藥而用熱藥、當用涼藥而用寒藥也會給身體帶來傷害。中藥的五味,中藥的五味,是指其具有辛、甘、酸、苦、鹹五種最基本的滋味。中藥的五味有兩種意義:一是指藥物本身的滋味,這是五味的本義;二是指藥物的作用範圍。 其實,藥物的滋味不止五種,此外還有淡味、澀味。由於長期以來將澀附於酸,淡附於甘,以合五行配屬關係,故習稱“五味” 。

中藥

中藥的煎煮,俗話說: “十分藥力五分煎,不會煎煮白花錢。 ”一般來說,每一副中藥中都包含着數味到數十味不等的中藥,每一味藥中又包含有許多種成分,在煎煮過程中,它們之間會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是一系列非常奧妙的變化,能準確把握這些變化,就能使一副藥充分發揮其治療作用;把握不了或對這些變化把握較差,就會影響到這副藥的治療效果。所以,中藥的煎法被歷代醫家所重視。我國清代醫家徐靈胎在《醫學源流》中說: “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乎此。 正確地服用中藥,不但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藥效,而且可以避免浪費。 服藥的時間 一般中藥可一日服用三次。如果有噁心、嘔吐時應少量頻服,可減少對胃部的刺激,不致藥入即吐。 服用中藥應於飯前或飯後1小時進行,以免影響藥物與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藥效的發揮。如果服用的是補益類的中藥,尤其是入腎經的中藥,那麼最好是在飯前服用,如果服用的是治療上焦疾病的藥物,則最好在飯後服用,這樣療效更好。

中藥

小編認爲冬季天氣寒冷乾燥,一定要注意保暖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